时间:2024-06-19
李丽颖
教学行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行为,因为无法把教与学的主体(教学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和教学的行为(教和学)区分开来,所以教学行为不可能脱离各种关系而独立存在。[1]如果教学行为本身与建立和维持关系无关,那么教师就像一台台机械运转的机器,教室也就成了枯燥无聊的场所。而现实的情形则是,教室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场所,还是被融入了人文关怀的场所,学生在这里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对生活的领悟。[2]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曾存在着一种认识,即英语教师的任务仅仅是讲授语言,没有必要将学习者当成个体去全面发展,因此英语教学中不需要英语教师投入额外的情感去培养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3]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很多英语教师都将建立与学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关爱的关系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
目前国内大部分有关师生关系的研究都把重点放在“师生关系的现状”“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上,研究者通常使用量化或者质化的研究方法揭示师生关系的现状,并在强调师生关系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出一些建议。例如项茂英在2004年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状况做了调查。[4]在这些研究中,作为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具有主动权的教师的感受很少被提及。因此,本研究试图从教师的视角出发,探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困惑。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师生关系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虽然不同的教师对于师生关系持有不同的态度,甚至还有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他们是如何建立、协调并且保持与学生的关系的,但是师生关系从根本上影响了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Kyriacou C & Cheng H指出,和谐师生关系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开放的沟通方式,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和学术上的支持。[5]Leitao & Waugh认为,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是师生之间相互接受、相互理解,彼此提供温情和亲近感,相互信任、尊重、关爱与合作。[6]Gow L & Kember D认为,教师像学生的第二父母,师生关系决定了教师和学生能否在事业上和学业中取得成就和进步。[7]
已有相关研究证实,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亲近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Gardner在其“社会—教育模型”(socio-educational model)中指出,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化的建构,综合动机处于核心地位。外部的影响尤其是激励因素——教师处于这个模型的中心。[8]因此,教师有责任创造基本的激励环境,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动机,同时促进学生进行正面的自我评价。曾经与教师进行过情感上的沟通并且得到正面回应的学生认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曾更多地得到教师的支持,因而学习的动机更强烈。[9]
Osterman认为,学生在学校的归属感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负面的归属感与学习不积极、旷课和辍学有关,正面的归属感则与全身心地参与、投入到学习中有关。积极正面的师生关系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自得其乐。[10]Stevick说,在语言课堂上,教师的成功不仅仅依赖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语言分析手段,还依赖“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情”[11]。Stern指出,“情感因素通常比认知因素更能促进语言的学习”[12]。Pine & Boy说,“学生往往是先感受到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情感投入,然后才是这名教师在学业上对自己的影响”[13]。Canfield & Wells也说,“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在教室里听到的鼓励声和感受到的安全感”[14]。Hughes等则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和关心的程度构成了课堂氛围的一部分,而课堂环境和课堂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会令学生感到舒适和安全,因而能够促进学生学有所成,并完成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15]
综上所述,教师的情感支持在帮助学生取得学术成就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若想提高学生在学业上的成绩,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改善师生关系上。
在有关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大学教师的“关爱行为”和师生关系的边界问题一直是被较少涉及且存在争议的话题。
在中小学的师生关系中,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高度依赖教师在学习甚至生活方面对自己的指导,而大学中的师生关系则是“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已经成为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主体(例如自主学习)。[16]因此,大学教师是否应该像中小学教师那样承担同等程度的“关爱学生”的职责就成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师生关系处于不断的平衡之中。与之相伴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里师生关系的边界问题。在Holmes等人的研究中,学生认为大学教师的角色应仅限于为学生提供学术帮助,超越了提供学术帮助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合适”(inappropriate)的师生关系(如教师参加学生的聚会,与学生一起购物等);[17]Sibii也将师生关系中的教师角色定义为“一个友善的人,但不是朋友”[18];Holmes还讨论了过度密切的师生关系的危害性,认为没有必要在大学课堂上发展这样的师生关系,因为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分配模式决定了过度密切的师生关系对双方都是有害的。在大学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要经常协商以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心存“边界”的意识。[19]上述这些研究似乎并不支持大学教师对学生投入过多的情感以建立亲密甚至过度亲密的师生关系,这些争议话题都涉及了教师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问题,这也是本研究将要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使用个案研究方法,目的是为了理解师生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原则,即按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资源的研究对象。研究选取有经验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有更为丰富的教学经历,因此更有可能挖掘出他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和谐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apport)是一个难以被测量和评估的概念。Scruvener曾经说过,“师生关系是出了名的不好界定和不好量化”[20]。Garton & Richards则认为,理解师生关系的一个方法就是倾听教师谈论自己的教学经历。“倾听教师谈论自己的经历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教师有关师生关系的认知是如何在他们的工作场景中产生影响的”[21]。
本研究数据收集的主要方式是访谈。研究者采访了某高校公共外语教育学院3名英语教师,倾听他们描述、解释和反思自己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以及课堂内外与学生的相处之道。3名教师均为女性,都获得了英语教学领域的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且拥有15年以上的英语教学经历。作者试图通过访谈探讨以下问题:(1)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2)大学英语教师在努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面临着什么样的困惑?
研究者每次访谈后,对录音及时进行转录,仔细阅读数据,并撰写备忘录;在对3名教师的数据收集基本完成之后,研究者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编码,然后在初级编码基础上进行类属分析,最终提炼出3个主题。这3个主题都以问题形式出现,反映了3名教师对师生关系进行反思时面临的困惑。她们无法为这些问题提供明确的答案,这也折射出师生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师生关系中“教师”身份的复杂性。
教师必须要扮演一系列的角色和履行一系列的职责。这些角色和职责包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确保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教师A谈到她喜欢在课上使用一些方法,如讲故事、说笑话、做游戏、角色扮演、观看有趣视频等来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同时降低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焦虑感。她谈道,“这些方法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英语”。教师A还说,这些愉悦学生的方法带来的回报就是学生称她是一名“让学生快乐的老师(entertainer)”,她认为这是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和赞扬。
与教师A不同的是,虽然教师B和教师C都认识到课堂上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但她们对是否应该“愉悦学生”感到矛盾。教师B说她不认同“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快乐”这一说法。教师B谈到,很多年以前,她在另外一所大学教英语,当时她为了激发并且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上经常“愉悦”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她说她能感觉到“让学生感到快乐和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应该学习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她对“教学形式重于教学内容”这一教学理念感到困惑。“让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快乐着是教师的责任吗?难道学生不应该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学习的乐趣吗?” 她认为“帮助学生学习应该学习的知识要比使学生快乐和被学生喜爱更重要”。她说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她支持“教师不必愉悦学生”的观点,即便这会导致自己不被学生喜爱。“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受不受学生喜爱、学生想不想与你做朋友并不重要,我想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我的教师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进步”。
教师C也提到,她对“教学就是愉悦学生”这个观点也一直感到矛盾和困惑,“很多时候我要伪装自己,使自己有趣一些,但我不可能一直这样做,因为这不是我的性格”。同时她还说:“我们究竟应该为学生和教学贡献出多少时间、精力和情感呢?”
教师A同意教师B的很多观点,也认为“教学形式重于教学内容”这个教学理念是错误的,但她相信自己在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着独到的方法。她说她的教学形式并不能反映出英语课堂之外的她的性格特征,“我本来并不善于与人做朋友,也不善于社交。所以我必须要找到适合我的与学生建立联系的方式”。
总之,教师A认为应该做一个“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老师”,教师B和教师C则对教学中应不应该愉悦学生持怀疑的态度,并为此感到矛盾和困惑。
教师的一项专门职责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讲授知识和传授技能。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接收者,从某种程度而言,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不平等的,教师鼓励、激励并且随时观察和感知学生的学习进程,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无法正面回应教师为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付出的努力,就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例如,教师B描述了一段令她感到沮丧的教学经历。她的一名学生从来不在课前做任何准备,也从不完成作业,且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打瞌睡。教师B说:“他经常在课上睡觉,有时连课本都不带。每当我问他问题的时候, 他就整个上半身都慵懒地趴在课桌上,头埋在胳膊里,拒绝回答我的问题。”
教师B说,虽然这名学生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但她并没有放弃他。“我必须要督促他学习,因为他需要有人督促”。很显然,教师B认为自己对这名英语学习者负有一定的责任。教师B还多次在课下与这名学生谈话,试图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但是毫无效果。“无论我说什么,他都是一副毫不在乎、无所谓的表情。最后,我就放弃了,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教师C也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她的班上曾有一名学生,不但课上不听讲,而且对她讲授的内容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她还拒绝参与任何课堂活动,把自己从整个班级孤立出来。教师C说:“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好像我和班上的同学都亏欠她什么似的。”她说这名学生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以至于影响了她上课的情绪。当被问及如何处理与这样的学生的关系时,教师C说:“我曾经尝试着与她沟通,但没有什么效果,与她相处时我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因此身心憔悴。”这名学生的表现让教师C感到愤怒,她认为,面对那些对自己的学习都不承担责任的学生,教师有必要为教师的职责设置限度。“从很大程度上来讲, 我们无须为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负责。我认为作为成年人,学生应该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管理课堂、讲解知识和技能、提供帮助和指导是我的职责,但是至于他们到底学习不学习,这是超出我的职责范围的事情”。
教师A认为,“教师在管理学生的学习时要有度,不必过于琐碎”,因为“教师的职责是讲授知识、引导和管理学生,而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尽管3名教师都认可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但他们也都认为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教师如何在维持积极正面的师生关系的同时设定师生间的边界以限制自己过量的情感投入,从而避免产生身心疲惫的感觉?Aultman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将师生间的边界划分为11类,即课程边界、情绪边界、关系边界、权力边界、制度边界、财务边界、交流边界、时间边界、文化边界、专业知识边界和个人生活边界。[22]本研究发现了被访教师对如下的“边界”问题感到困惑。
个人生活边界。教师B提到了在她刚开始当老师的那一年,教学占据了她课内课外几乎所有的时间。“无论有课没课,我都处于工作状态,神经绷得紧紧的,以至于每晚临睡前我就感到很疲惫。后来我渐渐地意识到,我要把工作与生活区分开来。不要让学生的事儿影响了个人生活”。当她被问及对“边界”一词的理解时,她说:“这不太好界定,我想就是当你离开教学楼的时候,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和你的学生们的面孔是不是还停留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家人经常跟我说,不要把工作带回家,我也知道我应该这样做,但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其实我每天都希望自己不要这么投入,因为这已经开始影响我的生活了。”
关系边界。教师A谈到了“关爱”学生与“控制”学生之间的矛盾。“在课堂上如果我表现得过于友好,友好到学生误认为我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就会成为‘控制课堂的一方’,他们就会无所顾忌地交头接耳,无视我的存在,我得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他们拽回来”。
权力边界。由于教师是师生关系的权力方,一旦滥用权力就会导致跨越边界的行为发生。这种跨越边界行为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师偏爱某个学生,因而主观地评价该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B说:“如果你喜欢某个学生,这会影响你期末的评分。有时候你想给某个学生高一点的平时分数的理由就是这个学生给你留下了好印象,而对别的学生你就不会这样做。你会对自己说,这是个好学生,他就是期末考试没有考好,也让他及格吧或者给他个90分吧。”
时间边界。教师C谈到了在保持和谐师生关系的同时设定师生边界的难度。她说,虽然某些时候通过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收获了很多正能量,比如年轻人身上的活力和能量,并受其影响,但她也经历了由跨越时间边界造成的身心疲惫。
“有一天有学生想搭我的车去超市购物。我原本想着到了超市我们就散了,他们买他们的,我买我的。结果竟然是在超市里我们一直在一起。”
教师C谈到了下课后她与学生们在超市里度过了2个小时,仅仅是因为“我不能把他们丢下不管,以防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在他们身边,所以我一直陪着他们购物,他们为此感到非常高兴”。然后,教师C说,这次超市购物经历使她感到身心疲惫,于是她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和职责以及教师以外的身份和职责,并对这样的情感投入感到矛盾和困惑,因为这已经不是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了,而是英语教师职责之外的事情了。
教师A也认为,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教师的工作时间变长了,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班级微信群或者微信私信与自己联系,咨询英语学习问题。“有时候晚上十点以后或者周末还会有学生在微信上问我问题,虽然我很矛盾,一方面觉得不应该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但另一方面,出于责任,我总是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struggle”。教师B还提到了该不该接受学生添加私人微信的邀请。“添加私信的结果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去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建立和维持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投入大量的情感。项茂英指出,“师生之间的情感状态是关系到能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她提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客户和伙伴,知情并重;增加师生交往时空,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等等”[23]。Isenbarger & Zembylas也指出:“花时间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担忧,为他们提供建议和指导,并对他们表现出热情与关爱都是教学中情感投入的例子。”[24]
然而,建立和维持这样的师生关系对很多教师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情况下,教师还需要在课下与学生个体进行接触和交流,甚至在对学生的表现不满意时还要掩饰自己的失望或者愤怒之情”[2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源泉,另一方面也会引发教师的疲惫、沮丧、失望甚至愤懑的情绪”[26]。大量的情感投入会令教师感到身心疲惫,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职业倦怠。在上述的个案研究中,3名英语教师在课堂内外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虽然她们能够从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获得一些回报,但是建立和维持和谐师生关系的整个努力过程也是令人疲惫的。一位教师发现,当她使用讲故事、说笑话、做游戏、角色扮演和观看有趣视频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愉悦学生的时候,她的确从“让学生感到快乐”的教师角色中获得了快乐;而当其他2名教师把自己伪装成“有趣的人”去愉悦学生或者陪学生购物时,这些违背教师本人个性的越界行为带来的却是身心俱疲的感受。
Gomez等人曾经指出,教师对学生提供关爱的前提条件是师生之间的“互惠关系”或者“交互关系”(reciprocal relationship),首先,师生双方都渴望从这样的关系中受益。其次,“交互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当教师“无法控制自己的课堂”的时候,学生恰恰成了课堂的“控制者”。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也会造成与学生关系的紧张状态,例如,学生无法完成教师的预期目标、教师努力在“关爱学生”与“控制学生”之间寻求平衡。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协商以维持师生间的“互惠关系”和“交互关系”。[27]而沟通和协商的目的就是寻找教师所能提供的“帮助和关爱”的度和师生关系的边界。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倡导和谐师生关系会对教师产生如下影响,即教师在完成课堂内外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和关爱学生的任务时,在提供帮助和关爱的时机、内容和程度上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上述个案研究揭示了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面临的一系列角色困惑。
1.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以愉悦学生为主还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如果不能够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如何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教师是否应该违背自己的个性去愉悦学生?
2.英语教师如何对待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不负责的学生?如何在“拯救”和“放弃”之间作出选择?
3.英语教师应该对学生和教学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如何在“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取得平衡?非工作时间应不应该解答学生的英语学习问题?
4.英语教师应该与学生做朋友还是保持适当的距离?如何在“亲密”和“疏离”之间取得平衡?
5.英语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评价时如何能够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感情以避免跨越权力的边界?如何真正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6.英语教师是否应该对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提供英语学习帮助之外的“关爱”?怎样做才能保证这份“关爱”的适度和不过分?
7.如果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仅仅是激励学生学习英语,那么英语教师如何在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情况下设定师生关系的边界来限制自己过量的情感投入以克服职业倦怠感?而这个边界又该设定在哪里?
这些问题似乎不太容易找到答案,因为课堂上师生的权力分配模式一直倾向于将教师与学生当作两个相对的个体来对待。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许多教师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外语教学界应该研究和讨论的话题,以便为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方面提供理论指导和切实可行的建议。[28]在探讨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一方的感受和体会不容忽视。本研究发现,虽然3名教师对师生关系持有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不尽一致,但是他们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诸多的困惑与两难处境。这恰好证实了师生关系的复杂性和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的复杂性。而如何解决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面临的困惑也是困扰着教学管理者和致力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教师培训项目的一个问题。
笔者建议,首先,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培训项目要在新手教师教学的最初几年里向他们普及师生边界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处理师生关系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关爱学生”和“控制学生”之间求得平衡;同时,即便是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依然会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感到各种困惑和烦恼,因此,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培训项目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经验分享活动、成立教师工作坊或者组织教师亲临课堂体验和观察,然后鼓励教师对师生关系进行反思并交流和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其次,成立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向遭受师生关系困扰的教师直接提供心理支持和决策支持。对处于师生关系中的主动方和权力方的教师而言,这些支持能够促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课堂内外师生互动的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性质,帮助他们分析导致矛盾和困惑心理出现的原因,进而缓解或者消除在与学生建立、协调和维持积极正面的关系时所感到的迷茫、怨愤甚至疲惫不堪的负面情绪,从而更好地扮演和谐师生关系中“师”的角色,最终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