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问题及其路径选择

时间:2024-06-19

王丹慧,李忆华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问题及其路径选择

王丹慧,李忆华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是教书育人的保障。文章从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教育理论素养的自我评价及其保障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缺失的现状及其成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科学的教师终身培训学习体系,提高青年教师研习教育理论的自觉性,完善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环境和制度。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

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期,年轻教师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生力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对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我们选取湖南省属高校6所,其中一般本科2所,高职4所。采用随机选取对象,匿名问卷调查,辅之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在非教育学科专业且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在职高校专任教师中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68份。有效率达93.6%。调研涉及的教授41人占8.8%、副教授169人占36.1%、讲师186人占39.7%、助教72人占15.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5人,占比16%;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26人,占比69.7%;本科学历的教师67人,占比14.3%。调查编制了25个题目,主要涵盖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基本的教育知识、概念、原则和相关的教育理论的了解和掌握;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行为的能力;以教育理论反思教育实践,改进教育教学等,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现状进行测查。测试采用单项选择题、开放性问答题呈现。

1.对“教育理念”的认识

科学的教育理念既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又是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加速器。调查表明:多数青年教师对教育理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全面了解且能准确表达的不多,相当部分教师还存在认知盲区。比如,全面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的占比61.3%,一般了解的占36.1%,有2.6%的人基本不了解;全面了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的人仅占54.7%,还有11.5%的人基本不了解;对“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了解的占比55.8%,一般了解的占34.4%,有9.8%的人基本不了解,这里面主要是不了解教育学科专业素养。教育理念的误读,教育素养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实践价值的偏向。如不少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教育主体——学生的特点,不讲因材施教,不尊重人的个性,用一种规格、一把尺子来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达到同一个标准;重视知识教学,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表1 对“教育理念”认知的调查

全面了解(%)一般了解(%)基本不了解(%)1.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61.336.12.6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54.733.811.53.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92.47.604.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55.834.49.85.高校教师职业责任与使命63.925.710.4

2.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作为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其教育理论素养首先体现在对待教育理论的意识和态度上,具体表现为教师是否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并能根据教学需要,遵循教学规律设计课堂教学,使教育理论真正服务于教学。

(1)教育理论的学习掌握

调查表明,有91.6%的青年教师表示愿意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但是,仅有36.2%的教师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这反映了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意识到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对教育理论发展的关注度有待加强。

在学习教育理论上,系统学习过学习心理学、教学设计原理等的青年教师占比少,都没超过50%。在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例如,全面了解“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占比51.3%,一般了解的占43.1%,不了解的占5.6%;全面了解“教学基本规律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占比仅为48.1%;全面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占比30.7%,一般了解的占54.8%,不了解的占14.5%。调查表明,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基本功训练,没有深刻领悟教育规律,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方法。不少青年教师一进校门就上讲台,凭个人“感觉”“经验”组织教育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监控等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讲课常常出现抓不住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组织性、针对性不强,“注入式”教学法盛行,师生互动停留于“就事论事”或“你问我答”低层次阶段,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原因在于:地方高校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还相当薄弱,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表2 您较为系统学习过的教育理论有(多项选择)

1.学习心理学35.6%2.教学设计原理46.8%3.课程与教学论43.1%4.其他15.7%

表3 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全面了解(%)一般了解(%)基本不了解(%)1.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51.343.15.62.教学基本规律与现代教学方法48.151.903.大学德育规律42.452.35.34.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54.645.40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0.754.814.5

从教育理论书刊的阅读情况来看,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经常阅读的青年教师很少,其中,文科背景的教师偶尔阅读占比85.1%,基本不读占23.6%;理工、医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偶尔涉猎教育理论书刊占比12.3%,基本不读占87.4%。一些青年教师有阅读教育理论书刊的意向,但不知道要看哪些图书。

调查表明,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来源占比位居前三的分别是:职前培训(86.1%)、教学研究活动(45.4%)、教学竞赛(38.6%)。这说明,青年教师在教学教研实践活动中学习教育理论的意识明显高于其他活动。

表4 不同学科专业教师阅读教育理论书刊情况调查

学科专业背景经常阅读(%)偶尔阅读(%)基本不读(%)1.理工、医科012.387.42.文科1.585.123.6

表5 教育理论知识主要来源途径是(多项选择)

1.职前培训86.1%2.教学教研45.4%3.教学竞赛38.6%4.教育理论书刊23.7%5.在职继续教育12.5%6.专家同行交流10.2%7.其他7.8%

(2)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

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更要懂得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调查表明:青年教师主动学习利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开展教研活动的情况并不理想。例如,经常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的占比仅为48.5%;经常写教学反思的仅占3.8%,偶尔写教学反思占63.4%,32.8%的人从不写教学反思。

表6 您是否主动学习利用教育理论进行下列活动

经常(%)有时(%)从不(%)1.拓宽知识结构21.764.813.52.指导教学(是否分析学生起点、新旧知识教学联系、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等)48.551.503.上完课,是否写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3.863.432.84.提高教育科研能力40.347.512.2

影响青年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的最大因素是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有75.8%的人表示没时间学习教育理论,25.4%的人不知道该学什么教育理论,还有15.4%的人在“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上存在障碍。

表7 影响您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的因素是(多项选择)

1.没有时间学习75.8%2.不知道学习什么25.4%3.不知道怎么用15.4%4.没有人督促学习3.5%

3.教育理论素养的自我评价及其保障措施

从教育理论素养的自我评价来看,文科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评为“好”和“中等”的比例要高于理工、医科专业背景的教师。这表明: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与个人的学科专业、阅历、知识结构等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反映一些年轻教师对教育理论素养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对自身教育理论素养的要求不高,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在教师教育素质提升方面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表8 您对自身教育理论素养的评价

学科专业背景好(%)中等(%)较差(%)1.理工、医科教师12.430.6572.文科教师22.845.531.7

从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保障措施的选项看,依次为:教师的自觉性占87.6%、有效的讲座与指导占62.4%、考评制度占35.1%。这说明,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掌握主要靠教师的自觉。同时,教育理论专家的指导、合理的考评制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表9 您认为提高教育理论素养的有效保障是(多项选择)

1.教师的自觉性87.6%2.有效的讲座与指导62.4%3.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35.1%4.其他15.8%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缺失的原因

1.岗前培训环节存在教育理论教学“短板”

岗前培训是提升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岗前培训环节存在教育理论教学“短板”。(1)教育理论类课时少。很多高校对新入职教师开设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约占总课时15%,不能全面展开教学内容。(2)培训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应试”而培训的倾向严重。(3)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绝大部分高校采用大班教学形式,偏重于理论“灌输”,忽视知识应用,对教学实践缺乏有效指导,听课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4)很多受训教师把岗前培训视为职称晋升的敲门砖。认为参加培训只为通过考试,拿教师资格证。上课代签、签到走人,上课玩手机聊天现象严重。

2.教师教育体系与教育理论传播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完全形成涵盖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等多位一体的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很多地方高校设置了高等教育研究所或教师发展中心,但是这些机构仅仅在申报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开展研究生教育或者上级例行工作安排等方面发挥作用,其职责大多停留在教育管理、教学监督等层面。各高校每年都有一定的教师培训活动,但是绝大多数培训项目注重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的培养,以教育理念、教育基础理论、教学技能、生涯规划与发展等为内容的培训甚少。各高校每年都有教学竞赛活动,但基本上是照搬照抄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度,少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各高校有名目繁多的教改项目,但是相当部分项目忽视现代教育理论、方法的指导,搞形式主义,凭经验办事。

在教育理论的传播、推广方面,很多地方高校除了学校图书馆有少量教育理论图书外,专业学院难觅教育理论书刊。学校常年有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但大都与学科建设相关,很少有以教师教育素质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活动。

3.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自觉性不强

在地方高校,大多数青年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除了每天疲于应付上课,还有一定科研任务。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使很多青年教师于无形中把教学列为次要位置,忽视对教育理论素养的修炼。更有青年教师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就算完成任务。有老师认为,“学术水平高就是好的大学教师”,学习教育理论,那是教育科学研究者的事情。认为凭着多年的学习生活,不学教育理论也能把课上好。

调查表明:各高校都订有一部分教育理论书刊,但是借阅教育理论书刊的青年教师很少。教师自主学习是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提升的内在因素,自主学习不足是造成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提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路径选择

基于前面的分析,要提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高校必须构建科学的教师终身培训学习体系,青年教师应自觉研习教育理论,完善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环境和制度。

1.高校要构建科学的教师终身培训学习体系

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协调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发展中心等相关教育机构,重构教师教育力量,把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列入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规划。要严格执行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改进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加大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培训力度,着力解决好青年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师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加强和完善青年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制度,特别要加大青年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力度,依据不同教师的需要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并做到培训有计划,有学习时间,有考评制度,兼具人性化、常态化、长效化,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

2.青年教师应自觉提高教育理论素养

教育理论素养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气质。青年教师应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现状,合理规划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培育,坚持理论自觉,重视教育理论学习,优化自身教育知识结构,这是一种责任担当。

青年教师要树立“教学第一”的观念,坚持以读促教,以教促研,以研促读,读、教、研循环互动。[1]即养成自觉研习教育理论的习惯,善于把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论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夯实自己的教育理论基础;自觉开展教学反思,总结升华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学术水平,实现自我建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

以系或教研室为纽带,积极开展优秀教学团队、优秀课程团队、优秀教改项目研究等创建活动,在同行合作与交流中调动青年教师学理论、用理论的积极性。

3.完善有利于青年教师提高教育理论素养的环境和制度

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制度。要加强教育理论图书资源建设,定期邀请教育理论专家开设多种形式的教育学术讲座,举办教育理论读书活动或研讨活动,等等,推荐经典教育书籍,推介教育研究前沿思想,加强教育理论的传播和普及,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引导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知识储备,提升教育理论素养。

地方高校要改进教师评价机制,拓宽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牢固树立“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的思想,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青年教师要有大爱精神,要有适当的政策制度倾斜,例如,适当降低青年教师的科研考核要求,适当减少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主动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等等,让他们有充分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

四、结语

科学的教学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发展的。高校教师如果仅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教育素养缺失,就无法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育素养是教师的品格,教师强,则学校强。青年教师关乎高校的未来,重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其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使教育理论能够普及到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加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突破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这是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1]冯伯虎.别让教育理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短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12):13.

责任编辑:金锡萍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非中心城市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研究”(13C806);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非中心城市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XJK011BCD035)

王丹慧,南华大学,馆员,主要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研究;李忆华,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湖南 衡阳 421001)。

G645

A

1671-2277-(2016)05-0022-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