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中小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兼论中小商业银行从恒小恒弱变成恒小恒强的路径

时间:2024-06-19

陆岷峰

(1.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1;2.江苏银行总行 董事会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01)

在我国的金融生态体系中,商业银行是主体。从商业银行的法人机构来看,中小商业银行则是商业银行的队伍主体,中小商业银行还是金融创新、发展普惠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优化金融生态、培养金融人才的重要生力军,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持中小商业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于保证金融安全、推动我国新的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的增多,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与动向。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中小商业银行在逆经济周期的背景下,更多地面临着资产质量、政策风险、国别风险等压力,法人高管案件频发。“恒大恒强,恒小恒弱”的“魔咒”在银行生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小商业银行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如何内外兼修,走上由“恒小恒弱”转为“恒小恒强”的发展之路呢?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态系统中恒小恒弱与恒大恒强现象的研究

陆岷峰、王婷婷(2020)认为,商业银行机构大和小在一定体系下形成级次后,除极个别小的个体可能会因为非常特殊的情况变大(如十家机构联合成立的江苏银行机构一步成为过万亿元规模的中等规模银行),大的机构也可能变小(中等规模偏下的包商银行一步退出市场),但从大多数或大概率而言应当是“大者恒大,小者恒弱”,因为大和小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都在发展、都在奔跑,他们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顶多可能差距上会缩小一些而已。尽管近几年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了规模上的增长,但相对中工农建而言,整个行业的规模也不及工商银行一家的规模。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由于技术迭代快且精尖端技术掌握在少数机构手中,导致赢者通吃,更加固化了这种现象的存在[1]。陆岷峰、徐博欢(2019)认为,大与强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大是强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会产生规模效益。有些方面是越大越强,如国民经济规模大说明经济强、核弹数量多说明军事强、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大说明资金来源强。但单项强不代表综合强[2]。陆岷峰(2021)认为,小在一定意义上是弱的代名词,如幼儿因为年龄小其抵抗力相对弱,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人才少等原因其抵御市场能力就弱。但强既可分为绝对强和相对强,也可分为综合实力强或单项指标强。中小商业银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绝对指标的强弱是不用讨论的,但相对指标的强是有可能的,如人均创利等;从综合实力来比,中小商业银行一般也是处于下风地位,但是单项指标是有可能强的。因此,中小商业银行的恒小恒强的“强”是指在做强相对指标及单项指标强上下功夫[3]。陆岷峰、徐阳洋(2021)认为,在一个生态圈中,同类往往是越大越占有优势,其资源集聚和占有的能力会相对强大些。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大的金融机构往往有大而不倒的市场信誉,因为大涉及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小的金融机构影响也较小,大小机构如果同时出现问题时,政府的援手一定是先伸向大的金融机构[4]。

(二)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研究

陆岷峰、汪祖刚(2021)认为,区域限制,发展手脚受缚。中小商业银行基本都属于区域性金融机构,没有一家是遍布全国的,一般就集中在部分省市,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更是集中在一城一池,这本身基础就不一样,而且大行出身高贵,有国家信用作背书,所以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既没有丰富的物理机构体系,也没有强的股东背景,发展中处于市场的弱势地位也是必然的[5]。陆岷峰(2021)认为,技术落后,产品竞争力偏弱。中小商业银行规模不大,利润也不多,投资能力较弱,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科技投资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最主要手段,而金融科技的投资必须高端、成体系。中小商业银行本来就是“小本生意”,有些只能勉强维持生存,没有大规模的技术投资,其产品无法形成核心竞争能力[6]。陆岷峰、徐阳洋(2021)认为,人才偏少,发展后劲不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小商业银行的人员不少,是地方安置人员的重要场所,但对高精尖人才的吸引能力不足,除了没有相当大的吸引人才的舞台外,人才成长、发展空间的有限性,往往很难集聚最优秀的人才,人才队伍不优化,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后劲[7]。陆岷峰、王婷婷(2021)认为,负担过重,相对指标难好。中小商业银行一般归地方政府领导,业务上归监管部门管理,由于与地方政府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因此,地方的很多政策的落地需要地方银行来完成,包括但不限于人员的安置、各类社会责任的承担等等,因此,财务相对指标难以真正地好起来[8]。陆岷峰、周军煜(2021)认为,干扰较多,非市场化较重。中小商业银行也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但由于是资金配置的重要部门,是地方政府仅有的可控且有一定能力的机构,因此,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柱。如果政府的决策科学、符合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还好,关键是有些地方政府的决策主观意识强,历任任领导对发展规划往往改动出较大,造成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持续走低[9]。

(三)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做强做优做精路径的研究

陆岷峰、徐阳洋(2021)认为,做大规模是根本,没有规模一切无从谈起。做大规模首先要坚持存款立行,做大存款规模,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其次要做大信贷规模,为保持稳定的收益打下基础;再次要做大资金市场业务规模,拓宽收入渠道。不断提升中小商业银行在同业、在地方金融份额中的占比,只有占比提升,与大行的距离才会相对缩短[10]。高伦(2021)认为,加快中小商业银行并合重组,在整合中做强做大。这已经为实践所证明,比如先后成立的江苏银行、徽商银行都在短时间内做大并实现了做强的目标,当然,这个大和强是相对于城商行业而言,相较大行仍然有巨大的距离[11]。陆岷峰、周军煜(2021)认为,加大科技投入是手段,要加快全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中小商业银行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大胆引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应用,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12]。陆岷峰、徐阳洋(2021)认为,对标大行发展的路径,对标一流商业银行目标。要紧紧实行跟随战略,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的功能,特别要提出综合化、国际化、智慧化等远景目标,推动跨区域发展。按照现代化一流的商业银行来发展中小商业银行[13]。陆岷峰(2021)认为,稳步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强系统性管理。实现规模增长、速度提升、效益提高三者之间全面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所有层面的结构,只有协调才能做强,才不至于出现“身高衣短”的局面[14]。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经关注到商业银行生态发展中亚健康的现象,中小商业银行承担了众多的社会责任,但其耗费却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将难以支撑。从研究的不足情况来看,仍片面地认为做大规模,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大投资,将综合化、国际化、智慧化等远景目标作为现实目标,急功近利,反而增加了发展的“内火”与“虚火”,造成发展中的新的不协调与掣肘。文章认为,恒小是中小商业银行改变不了的一个现实,但恒弱却是可以改善或有所改善的;强是一个相对名词,是一个综合实力的集合词,市场是强弱唯一的验收标准,是否出局是强的唯一标志;当前在做好强的过程中,应当多维度、协调发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中小商业银行恒小恒弱现状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就银行业的生态结构变化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四大类,其中后三类统称为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且规模较大,有时也将中小商业银行狭义指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两种。无论哪种划分,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体系中恒小恒弱、大型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体系中恒大恒强的特点十分明显。

(一)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银行业体系中占比相对下降

从银行业整体资产变动趋势情况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为银行业的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因此,我国整个银行业的总资产绝对额在统计期内一直都呈增长趋势,但细分四大类型商业银行资产之间增长的差异,城商行以及农商行与大型银行的资产规模差距不断拉大,考虑到城商行以及农商行的机构数量增多,中小商业银行这一群体在银行业生态中的资产占比明显呈走低趋势(见图1)。2020年9月份大型银行资产规模1220317万元,同比增长11.29%,城商行以及农商行资产规模分别为409788万元、370621万元,同比增长8.70%、10.57%。

图1 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总资产情况对比(资料来源:wind)

(二)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在银行业体系中呈恶化趋势

目前,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已经显示跨市场、跨区域的扩散和传染趋势,资产端业务激进扩张面临信用风险,负债端过度依赖同业负债显现出流动性风险隐患,此外商业银行本身的内在脆弱性、顺周期性以及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不断下滑。从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情况对比图(图2)上看,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统计期间增减不一,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一直较为稳定,只呈微量上升;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在2018年以后出现明显的高抬高企态势,远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2020年9月末,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2.28%,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更是持续处于高位,达到了4.17%。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不良“双升”压力。

图2 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情况对比(资料来源:wind)

(三)中小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在银行业体系相对较为后位

拨备覆盖率(PC)是为了商业银行化解各种不良贷款而计提的各项准备金的比例,就是通常讲的拨备金额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值。监管部门规定拨备覆盖率需要在120%-150%,从宏观上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是否稳健、贷款风险是否可控。从近来拨备覆盖率变动趋势看,2017—2020年三年间,四种类型商业银行分化明显(见图3),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拨备覆盖率2017年提后明显高于中小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最大;从具体数值看,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拨备覆盖率已经逼近监管红线,资产质量受到较大威胁,中小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资产可能带来的风险能力大大削弱。

图3 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情况对比(资料来源:wind)

(四)中小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下降明显

实体经济特别是实体企业经营异常困难直接影响银行的利润水平,制约着银行利润的增速发展。随着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速明显下行,而且伴随着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加大,降利减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业的整体利润,因此,统计期内整个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处于下滑区间。从银行业中不同成分商业银行来看,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断走弱。从图4可见,2020年9月末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产利润率分别只有0.66%和0.72%,而国有大型银行为0.88%,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相对好一些,为0.81%,以利息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生存面临艰难困境。

图4 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资产利润率情况对比(资料来源:wind)

综上所述,无论是资产质量,还是利润水平,或者资产规模,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持续占比呈下降趋势,恒小的位置没有改变,而且恒弱状态既没有改变,甚至还有变更弱的趋势。根据文章前述分析,从能够体现中小商业银行质量的几个主要指标来分析,整个中小商业银行是在走弱的,造成了资源在向大型商业银行集中,而不良资产等差性指标却向中小商业银行下沉。恒小恒弱、恒大恒强在我国商业银行生态体系中,特别是在逆经济周期期间表现得更为明显、突出。

从金融生态平衡角度看,不同类型银行掌握的资源与其承担的责任、自身能力、质态应当适度平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过大,业务和资源均集中在大型商业银行,由此可能引发商业银行生态失衡,影响金融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将大型商业银行做“小”做“弱”,而是如何将中小商业银行做“强”。因此,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要走出恒小恒弱的魔咒,实现恒小恒强的目标,就必须要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在当地金融市场中的份额,补充自身实力,一方面严格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势头,积极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把握好处置风险的力度和节奏,加快高风险机构市场出清,坚决阻断风险跨市场、跨区域的扩散和传染;另一方面需加大业务发展力度,壮大自身实力,利用地缘优势深耕当地金融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中小商业银行恒小恒强的具体措施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生态情况来看,总体上呈恒大恒强、恒小恒弱特点。恒小恒弱不是中小商业银行各方面发展的期望,况且,恒小恒强与恒大恒强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来看,极少数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呈恒小恒强的特点,我们所要努力的是中小商业银行这个群体能实现“恒小恒强”的目标。

(一)科学定位,始终保持正确的战略方向

商业银行不论大小都面临着发展战略的选择,目标不准,定位不清,措施必然盲目,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年来,经营问题较多的中小商业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标战略过高、定位没有定性,其经营很难形成独特的竞争能力。因此,第一要确立符合中小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要立足初心,坚持“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好”,从而实现“小而强”“小而不倒”的现实目标,做到业务经营中“不贪大只求强”。第二在稳定发展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重要的体现是在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下,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实现科学发展。第三,真正理解“小而强”的标准就是:在严格执行监管政策前提下实现规模稳定增长,保持或超过同业平均水平,市场份额不下降或有所上升;结构协调合理;资产质量持续上升;财务效益不断提高,各项相对指标保持并有所提升;人才队伍结构优化,科技人员研发力量、客户持续优化与稳定;社会形象不断改善,没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各类案件;各项指标符合监管要求。第四,高管人中要树立健康的管理文化,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业绩观、发展观,要树立百年老店的经营思维,加强对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大的发展战略,当前特别要主动纳入经济发展新格局,坚守新的发展理念,做到观念更新。

(二)严控风险,发展风险重心持续下沉

中小商业银行能否顶住市场各类风险而不退出市场,关键在于以不良资产为核心的风险重心是否不断下移,即各类风险是否能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并不断缩小,因为重心的下移,不管市场如何变化与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才会像不倒翁一样,即使有临时的倾斜但最终还是处于不倒的地位。做到这一点,中小商业银行第一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与监管政策的关系,既能有效地控制住各类风险,又能保持高质量发展当然是最佳的结果,但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因此,要始终确立风险是第一位的思想,其他永远是第二位的思维。第二,要提升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识别风险能力、隔离风险能力、化解风险能力。提升风险识别能力、隔离风险能力就是要积极应用金融科技中的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银客之间的信息透明度,提高机控、技控风险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的预警系统及时对风险进行管控;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在保持传统有效的不良资产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要积极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通过时间来有效地解决既成事实的不良资产风险。第三,要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能把握住重点风险,预测政策风险,精准判断不确定性风险,以保证各类风险的处置能处于前置阶段。第四,坚决坚持监管政策的执行,虽然是监管者,但两者实质的目的是一致的,所有的监管政策都是金融失败教训的总结,是风险的教训,对监管的政策不能持对立态度,而应当积极拥抱、融入监管政策,培育合规文化,从机制上守住风险的底线。

(三)立足实体,守牢持续前行的压舱石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之舟任凭风浪起却要行稳致远,坚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才是持续前行的“压舱石”。实体经济是一切金融的基础,是金融生存的“皮”,经济强,金融才强,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回归本源,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第一,中小商业银行要选对服务对象,因为是中小商业银行,因此,限于监管政策及本身的资金能力只能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第二,在业务经营领域应当是所辖区内的中小企业,而不应当将筷子伸到别人的碗中,跨区域经营不是中小商业银行做的事;第三,要从以客户为中心向坚持以实体经济服务为中心转变,这一变化十分重要,客户范围很广,更多地以利益为标准取舍,而以实体经济为中心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夯实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基础,只有实体经济才可以为中小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成长基础;第四,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的企业的发展,要通过产品、服务的不断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周到的金融服务。

(四)特色经营,夯实持续生存的土壤

银行的客户市场是分层、分级的,大中小客户始终存在,这体现在金融服务需求上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多极化,从金融产品角度看非结构性产品始终存在,个性化的金融需求永远存在,这些特征决定了中小商业银行有存在的必要及生存的空间,因为任何一家银行的业务不可能像水一样可以渗透到所有的角落,必定会留下业务的空白、空档、空间,这就是中小商业银行要寻找和服务的对象、生存和服务的空间,这也符合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这种结构上的不协调和需求的基本目标。第一,中小商业银行要实行错位经营,做大行没有做的或想做但没有能力做的金融业务;第二,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这是当前金融覆盖面最小的领域;第三,要将服务中小微企业作为重点领域,要有突破,要有同等的竞争能力,中小微企业有同等待遇,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的一种自觉行动,成为一种市场行为;第四,大力发展特色金融,要深耕客户、坚持差异战略,也就是要坚持专业化与特色化发展,只有坚持特色化才能形成专业化,而专业化程度越高,特色化的特色越明显,竞争能力就越强。

(五)增强韧性,应对各类不确定性考验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韧性实质上是小而强的综合体现,在顺经济周期情况下,要有竞争与发展能力,而在逆经济周期,特别是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能生存并持续发展,在同样的环境下能够较其他商业银行更有生命力。第一,中小商业银行要坚持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健康性发展的经营理念,不断增强机构的承压能力。第二,坚持科技赋能,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正在基础性、全面性地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传统的风险管理、成本约束、管理流程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小商业银行要坚决避免被金融科技浪潮边缘化,要找准中小商业银行的科技定位,本着投资小、见效快、适用强的特点,固化现有的中小微客户,拓展新的目标客户。第三,持续进行创新,规划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第二根曲线。通过不断创新,激发新的动能,挖掘新的发展动力。第四,要多方募集资本,充实资本金,夯实资本,不断增加积累,特别要处理好公司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要以丰补歉,充分发挥股东在稳定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六)深化改革,营造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中小商业银行规模虽小,但浓缩的却是精华,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流程等在中小商业银行均有体现,提升中小商业银行适应市场能力,保持内外部协调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效能,完善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是根本保证。第一,加强公司治理。中小商业银行目前公司治理形式相对较为完备,问题是决策科学性存疑、执行效率较差、监督机制失灵,因此,切实加强公司治理的管理才是关键。要让公司治理的各方自觉履行职责,要统一各方的信息源,要提高公司高管人员的素质,有共同的文化基础,要积极接受独立董事或外部第三方咨询机构对重大决策的建议,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及重大事项的前置审批作用,要用好选好各层级的“一把手”。通过公司治理管理的加强,不断适应金融生产力的新要求,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让中小商业银行的行为始终掌握在最科学的决策管理团队之手。第二,深化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适应市场变化的敏捷型的管理组织。当前要减少管理层级,积极推进扁平化管理,简化管理部门,按照“总部+N”的模式,强化总部中心的管理地位,弱化层级管理机构及多部门管理,通过平台化的建设,运用现代技术,将决策管理信息直达执行终端,提高应对市场能力及内部的管理运行效率。第三,切实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根据面临的新的经济形势、新的业务、新的业态,及时制定或修订各类管理制度,通过宽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构筑封闭系统的制度篱笆。同时要不断提升制度的执行力,确保各项制度能落地、到位,成为管理、约束所有经营者行为的标尺[15]。第四,切实强化清廉文化建设。近些年来,中小商业银行高管人中案件频发,极个别行的班子成员成团被抓,严重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动摇市场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信心。因此,要通过上级组织委派纪检监察队伍,加强监事会力量,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增强法制合规意识等,纯洁中小商业银行的管理队伍,树立风清气正的中小商业银行文化。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恒大恒强、恒小恒弱是生态体系中一般的发展现象,但绝对不是一定的规律,大不一定强,小不一定不强,弱可能是小或弱。

(2)大是强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大并不等于强,大不是强的全部。强由很多指标体系构成,一个是综合性指标强,还有一个是相对性指标强,更支持由于出身的不同,更多地考虑相对指标强、适应市场能力强、抵抗退出市场能力强[16]。

(3)小是中小商业银行永远的标记,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这是不可能改变的。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成为大型商业银行,就不再属于中小商业银行的范畴。但强并不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专利品,中小商业银行既可以综合性强,也可以单方面强,强是中小商业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目标[17]。

(4)中小商业银行强的路径很多,但最基本、核心的措施并不多,其中坚持正确的战略方向,严守风险底线,立足实体经济,坚持特色经营,增强发展韧性,锻造健康体制机制是关键,是中小商业银行做强的四梁八柱,其他措施基本由此衍生或拓展而来。因此,这六个方面是带领中小商业银行走出恒小恒弱“魔咒”的法宝[18]。

(二)建议

(1)完善金融法律,规范金融行业。进入“十四五”,党中央将依法治国提到了更高的高度,依法治理金融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资产的出现,传统的经营模式、法程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来规范新阶段的金融行为。中小商业银行始终在法制化的轨道上才能行稳致远。

(2)加强金融监管,发展监管科技。强监管、严监管已经形成社会共识,这更有利于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速度很快,监管的精准性和适当性取决于对监管者的信息掌握程度及方法的科学性,因此要积极利用监管科技赋能金融监管,不断提升监管能力与监管能力现代化,使所有的金融行为处在同等金融赛道上平等竞争的前行[19]。

(3)提升股东素质,增强股东约束。股东大会是中小商业银行最高决策机构,股东的急功近利会导致经营层畸形经营理念与行为的产生,而大多数股东并不懂金融政策与规律,因此,要加强中小商业银行股东金融知识的培训,将股东的金融文化与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文化融合起来,为中小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做强提供强大的股东依靠[20]。同时,地方政府股东也要利用可控资源积极支持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恒小恒弱发展的结果直接伤害的将是地方经济和股东的利益。

(4)减少行政干扰,形成正确导向。特别是对中小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的产生要逐步去行政化,走市场化选拔的道路;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考核要回归并完全统一到监管考核指标上来,避免通过偏急的考核条款导致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走向失衡的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