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孙慧琳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最高方法论
孙慧琳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导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文艺创作如脱离了人民,就会误入歧途,导致文艺创作中出现各种问题。过度崇拜西方的文艺理论,脱离人民的现实生活,唯洋是从,只会误导人民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真理观和实践观,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1]社会主义文艺是体现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创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人民出发,在人民创造的社会历史中进行创造,这样的文艺,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同样,也只有服务于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价值。因此,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满足人民情感需要和社会主义文艺前进的重要标志。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创作的最高方法论。
***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社会主义文艺是属于人民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服务于人民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在人民中产生,由人民创作,供人民鉴赏,最终的评判权仍然属于人民。时代精神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形成的集体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人民发奋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和魂,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表现形式。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每一种精神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民族观、新闻观、历史观、文艺观,立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弘扬时代精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是区别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人民心灵的营养师。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处于主体地位,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爱好和平、拥护党的领导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文艺区别于资本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人民的文艺,而不是为剥削阶级或其他阶级的文艺。
毛泽东曾指出:文艺是为人民的。[3]邓小平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贺词》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4]***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5]社会主义文艺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也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当然是为人民的文艺。人民的文艺来源于人民,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题材、内容由人民决定,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者在人民中产生,社会主义文艺的评判标准属于人民,所以,社会主义文艺是属于人民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主体是人民,文艺创作的源泉来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人民是文艺的鉴赏者。社会主义文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呼唤人民心声,反映人民需求,是人民的文艺。
第二,文艺的价值在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精神文化是人们在从事物质文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民族精神的标志,是民族文化的区分,是人民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理想的精神家园。文艺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是在精神上给人民以正确的引导,补足人民精神上的钙,为人们实现远大理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艺依赖于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能够为人民提供精神的养料,美化心灵,升华灵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强调的是物质生活对人的重要性。人要生存,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就可以忽略不计。精神文化生活是观念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艺是观念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以文学、游戏、音乐、电影、动漫、电视剧等形式传播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于人民来说,实现远大的理想,追求幸福的生活都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和引领。文艺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三,文艺是人民时代精神的文化表现形式。时代的精神是一个特定时期内由时代任务和环境决定的,能够影响人民价值观、审美观、历史观的一种观念形态。社会主义文艺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文艺是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时代精神需要通过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文艺弘扬时代精神,是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凝聚民族团结、表达浓厚爱国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6]印刷机时代,人民主要通过印刷机印刷书籍和文字来传播信息,文艺通过文字或者口头语言表现艺术形式,弘扬时代精神。而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传达信息,促使文艺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网络化、多元化。比如,以“红色”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大火种》《太阳河》《海棠依旧》《三八线》《东方战场》等影视作品在建党95周年时充斥着荧幕,一些“红色网站”以图片配文字、视频加讲解等更加生动、具体、活灵活现的形式弘扬时代精神,传播正能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文艺弘扬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
文艺创作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创作导向。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被引入,使文艺创作丧失了原有的理念;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参差不齐,使文艺创作脱离人民的现实生活;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艺创作唯利是图。这些错误的创作导向使文艺作品缺失了道德理念、内在精神,影响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文艺创作盲目崇拜西方文艺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文化被引入,在文艺界受到了极大的推崇,深刻影响着文艺作品的创作。然而,有的文艺创作却盲目崇拜西方的文艺理论,挪用西方文艺创作的话语体系阐释中国文艺作品的内涵,套用西方的审美观念裁剪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以西方文艺鉴赏的标准来解析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文本和经验。还有的远离社会实际,对当下社会主义的现实、文艺创作的方向、社会思潮的倾向并不了解,故弄玄虚,借用西方文艺理论的概念、术语;运用西方文艺理论的文艺观念、阐述方法、文艺立场、审美标准进行文艺创作和评价,这种影响随处可见。
盲目地崇拜西方的文艺理论,无视文化和话语体系的差异,忽视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造成文艺创作中出现种种问题,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对历史的虚无、社会价值体系的解构、社会道德的瓦解、审美观念的改变等等。对西方文艺理念的盲目崇拜,助长了西方文艺理论占主导地位的风气,弱化了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存在。这种自我否定和自我边缘化的现象,使社会主义文艺脱离了现实,丧失了原有的精神动力,忽略了历史文化、现实生活、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的差异,唯洋是从,使文艺创作居无定所,冲击着社会主义共有价值体系的建构。
第二,文艺创作脱离人民的现实生活。媒介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创作创造了新的创作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文艺的存在形式更加多元、多变。然而,广阔的创作空间、丰富的创作资源并没有开辟出新的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文艺作品,而是脱离人民的现实生活,一味地娱乐化、媚俗化、庸俗化,低级趣味泛滥盛行。有的文艺创作以八卦、戏说伟人、搞笑等形式充斥着人民的生活,有的以穿越、魔幻、武侠、暴力、宫斗为创作元素,炙烤着人民的精神世界。
文艺作品本应尊重事实,从人民的现实生活出发,然而,随着网络的出现,文艺作品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量的西方文艺传入中国,开辟了文艺创作的新天地。但是,部分文艺创作者却忽视了中西方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崇尚西方文艺理论,运用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剪裁和评判中国的文艺作品。西方的文艺作品从个人出发,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认为文艺是受人本能的欲望所驱使的,是人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无所谓道德;而社会主义文艺来源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提炼和升华。比如,我国流传中外的四大名著、活字印刷术,也都是从人民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由人民直接参与文艺的创作。过度宣扬西方的文艺理论只会使我们的文艺丧失其本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文艺创作误导人民的价值取向。文艺具有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市场效益是指文艺工作者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资金投入、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或以同等的劳动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文艺作品社会效益的实现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生产关系的改变,促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过度消费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领域,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的文艺创作为追求收视率,提升票房占有量,对文艺作品刻意进行过度包装和渲染;有的一味强调作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千篇一律,模仿抄袭使文艺作品倾向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缺失人的文艺作品是没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
文艺不是时代的化妆品。如果一味追求市场占有率,而过度地渲染和包装,那么就失去了文艺的本质。人民日报就曾批评受众追捧的《小时代》,不能为了票房而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在小时代的背后隐藏着大时代,小格局占领大格局,奢华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成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游戏《魔兽》改编为电影《魔兽世界》之后,掀起了游戏改编电影的热潮。有些创作者不论题材、格式,不论适合不适合就盲目跟风、模仿、炒作。比如,手游《愤怒的小鸟》是不适合改编为电影的游戏,然而却被文艺创作者改编为电影,电影中一些粗俗的语言和情节受到人们的吐槽,严重影响青年的价值取向。虽然一些文艺作品以满足一些民众低俗的文化需求,跟风模仿一些文艺创作而获得了高收视率、高票房,但违背了市场规律,违背了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只能是市场的奴隶。
***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5]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就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注入强大的中国精神,使文艺作品弘扬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就必须以人民为创作导向的最高方法论。具体表现为必须坚持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则,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第一,坚持弘扬中国精神的创作原则。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国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精神是人民精神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文艺就要注入中国精神,提升文化凝聚力,还原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社会主义文艺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凝练和升华,中国精神深深蕴含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之中。所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如果文艺作品中缺失了文化,文艺创作就会误入迷途。社会主义文艺弘扬中国精神,就要立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殊历史任务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用文艺去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深刻的思想精髓和道德内涵,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符合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标准,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昌盛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弘扬中国精神就要追根溯源,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根本思想,用文艺传达文化的力量,表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国精神。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精髓,深入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美学原则。坚守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观念、立场和风格,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第二,坚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创作原则。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从人民的现实生活出发,以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为依据,弘扬中国的历史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要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5]这一论述充分说明文艺创作要立足人民的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真实情感。推动文艺创作坚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创作原则,需要文艺创作者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我国国情,为文艺创作提供强大的力量。文艺来源于人民,所以文艺工作者就要走进人民的现实生活,为人民书写,为人民创作。走进人民的现实生活需要文艺工作者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多种机制,比如“扶贫项目”“志愿服务项目”等,由此进入社会的现实,寻找创作的灵感。社会主义文艺的评判标准是属于人民的,因此,文艺作品的评判要坚持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为文艺创作坚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创作原则给予正确的支持和引导。
第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原则。社会主义文艺是有别于西方文艺的,社会主义文艺要求文艺工作者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人民服务。文艺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民族团结的重要文化阵地,是人民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正确认识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讲,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既能够启迪人民心灵,又能够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销量。***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艺作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5]文艺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价值,提升经济能力,这是文艺界竞争的重要方面。但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唯利是图,只会使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丧失应有的社会价值。因此,只有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文艺创作才能够提升社会影响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原则,首先,要加强文艺创作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文艺创作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群众生活,创作符合中国现实、服务人民的文艺作品。其次,加强文艺创作在市场中的监管,比如:对文艺作品进行审核考察,文艺作品的内容是否模仿、抄袭;文艺作品中的思想是否来源于人民进行把关。对文艺作品的播出时间、结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配。最后,要强化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考核评价,使文艺创作既能够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艺术上给人以美感,又能够在市场中获得利益。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迷失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立足中国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丰富文艺的内涵,弘扬中国精神。在文艺创作中融入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崇高的道德、精湛的艺术,戒骄戒躁,脚踏实地,牢牢把握文艺创作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会效益优先的方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加创作活力,专心致志创作出属于人民的文艺作品。
[1]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0-20(2).
[2]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9.
[5]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2015-10-15(2).
[6]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16.
[责任编辑 孟蕴华]
2016-12-25
孙慧琳(1990-),女,河南郑州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应用研究。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3.009
I200
A
1671-7864(2017)03-0028-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