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内外物流研究发展及趋势分析

时间:2024-06-19

郑海燕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国内外物流研究发展及趋势分析

郑海燕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以美、欧、日为代表分析国外物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物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予以分析,并分别从文献上对国内外物流研究的内容、方法、研究作者和地域等方面归纳总结,说明我国物流研究虽取得显著成绩,但还有局限性。

物流研究;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

20世纪50年代有关物流的研究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展开。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研究视角和成功经验,对国内物流研究提供了不同图景。

一、国外物流研究发展及趋势

1.美国物流研究发展及趋势

美国是物流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美国对物流经济活动的认识,最初产生于约翰·F·格鲁威尔(1901)的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其中包括物流因素。之后阿奇·萧(1915)等经济学家对物流试图下定义。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1963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成立,从管理角度定义物流,即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概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接受。[1]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分销物流概念逐渐被现代物流(Logistics)取代,这是一种适应所有企业包括军队、学校、事业单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物流学概念。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点主要是服务业,服务经济发展迅速。跨国公司急速扩张,在世界范围内资源整合,促使物流产业朝着信息化、自动化和决策上的智能化方向迅速发展。1998年,R.B.Footlik在《运营、包装和配送》中指出,过去,配送循环是由物资的流动来左右的,今天,它的推动力是信息的传递。人们对服务多样化和高质量的需求,促进了物流理论和决策方法研究的发展,如物流总成本分析、供应链管理及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的评估方法、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在物流决策中的应用等。在《美国运输部1997~2000财务年度战略规划》中,美国运输部长R.E.Slater提出,美国应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多式联运为主要形式、以智能为特征并将环境包含在内的运输系统。他同时指出,数据及信息的收集和传播、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对国际运输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未来物流产业发展将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择优选择资源,采用技术优化服务,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组织产品、服务及信息从供应者到消费者正反方向传递和控制。美国强调供应链管理,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

2.日本物流研究发展及趋势

在日本物流的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视利润因素和成本因素。20世纪70年代,日本侧重于从市场营销角度研究如何降低物流成本,追求综合效益。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使企业物流成本具有了可比性和完整性,极大地推动了物流管理研究发展。同期,日本物流学会成立,并陆续建立了专门的物流研究所,推动了有关物流的科研工作进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面临着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提出了对物流业的新要求,即从集约化向多频度、少量化、短时化物流发展。物流研究倾向于高附加值和Just-in-time物流来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同时强调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1997年4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该大纲是日本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南,提出“综合物流管理”观点,即将生产以及生产以前的过程,物理性的流通过程、售后服务、销毁回收等全过程,设定为一个系统过程进行综合管理。特别提到要建立各机构、各部门合作的政策推进体制,形成整体效应[2]。

信息化时代,未来日本倡导从消费者角度优化物流,针对物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如如何物流战略创新和分销渠道改进等。随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为高科技电子产品为主导,如何进一步降低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物流成本将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的支持性物流政策法规也将不断完善。此外,作为21世纪新型生产和流通方式的第三方物流,日本政府将推动其进一步降低成本,相关的法律法规研究会进一步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融合发展。

3.欧洲物流研究发展及趋势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物流研究经历了从侧重于以较低成本和快捷方式管理和控制货运流程,到如何采用物理技术优化物流管理和实物配送,降低成本等阶段。20世纪90年代,欧洲企业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纷纷在原材料丰富、劳动力低廉的亚洲设立生产基地,推动物流全球化发展。物流中心建立并迅速发展,形成了如荷兰鹿特丹港等较大的物流中心。在此背景下,物流供应链管理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欧洲在供应链管理上采取供应链集成模式,供应方、运输方通过交易寻求合作伙伴,但是供应链主导权不清,无法维持整个供应链运转,于是欧洲提出设立首席物流主管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导者,物流需求信息直接从顾客消费点获取,信息交换广泛采用EDI,产品跟踪应用射频标识技术,信息处理采用Internet和物流服务方提供的软件[3]。

欧洲物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将是电子物流,即采用电子商务服务,由供应方提供并实现最优化供应链管理,需求信息仍然从顾客消费点获取,但信息交换采用数字编码分类技术和无线因特网,产品跟踪利用激光制导标识技术[4]。以德国为例,德国物流业发展迅速规范,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成为仅次于贸易和汽车制造业的第三大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德国未来物流研究致力于如何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改进服务,促使传统物流向着合理化、自动化、标准化、机械化、网络化和一体化转变。

4.国外物流研究及趋势分析

通过搜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INSPEC(科学文摘)的外文物流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研究内容

国外物流文献目前集中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精益物流,逆向物流、应急援助物流、国际物流、物流人才培养及绿色物流方面的研究。微观研究以决策支持系统、供应链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渠道关系、运输排队、存货管理、物流设施与配送等方面为主。

(2)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是国外物流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其中邮件调查和案例分析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实证分析方法,且邮件调查方法居于主导地位[5]。

(3)研究作者和地域

国外比较知名的物流期刊有《国际物流管理》《国际物资流通与后勤管理杂志》《供应链管理》等,代表了物流研究的最高水平。由于这些期刊本身是欧洲和北美国家主办,因此这些国家是物流研究的主要聚集地,物流产业比较发达。亚洲更多的是引进发达国家经验,以合著和合作研究为主,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比较成熟,有不同国家作者共同完成一个成果的现象,合作研究比较成功。

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物流研究现状和趋势来看,国外物流非常重视政府的宏观指导,成立相应的物流管理组织将对物流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6]。此外,要实现物流现代化发展,必须要有经济实力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科技。

二、国内物流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外物流研究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而国内物流研究尚处在高速上升阶段。我国物流研究虽然开始得较晚,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入世以来,国内加快了物流研究的步伐,相继成立了30多个物流研究机构,并陆续出台了一些振兴物流产业的法规,促进了物流领域的研究。

1.国内物流研究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物流概念从日本传入中国。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物资部门统一分配调拨资源,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物流就是物资流通。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在《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发表了《物资浅谈》,第一次较完整地将物流概念引入中国,从那以后,国内开始采用“物流”一词[7]。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商流中的利润逐渐枯竭,企业把目光投入到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物流产业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也大量出现。2006年前后是研究成果的高峰期,近5年增长平稳。

2.国内物流研究发展趋势

第三方物流(3PL)是流通领域的一场革命,被国际物流专家比喻为一座金矿。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放松物流领域政策背景下,企业根据经济形势将重心放在核心业务,主业以外的如货物运输、储存,甚至物流方案设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8]。目前在美国、日本、欧洲,第三方物流分别占本国物流配送总量的57%、80%、60%以上,而我国只有10%。国内物流还未形成专业化和现代化,效率低下[9]。我国关于第三方物流研究在2006年前后开始受到重视,近5年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服务创新、信息技术、企业运作模式创新、决策模型改进、营销管理等。国内关于第三方物流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第三方物流定义尚未统一,多从物流需求的企业角度进行研究,缺乏有针对性地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分析,或者分析不全面,或者不够深入系统等[10]。未来第三方物流将朝着更加专业化、金融化和整合化方向发展。如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从曾什么物流行业都涉猎,到逐渐锁定汽车、家用电器、快速消费品等目标市场,并不断践行金融领域和物流领域的融合,如以质押、监管为代表的物流金融服务得到很大发展。

从有关物流文献看,目前国内物流研究主要以基金项目为载体,不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的物流研究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而且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其中,研究经费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研究内容主要是物流管理及调度和优化、逆向物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主要赞助产业物流和物流管理研究。

(1)研究内容

由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出版的、代表中国最高物流研究水平的《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所发布的文章来看,国内物流研究的重点慢慢地从宏观研究如区域物流、行业物流转移到对管理与实务的研究,如不确定条件下的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应急物流、逆向物流、物流技术、供应链管理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不断细化和深化。沿着物流理论进化的路线,我国物流也经历了从重视物流功能、物流成本,到重视物流服务、物流战略管理,紧跟时代步伐。国内未来趋势将主要关注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发展低碳物流、多样化物流服务,优化物流配送,解决企业物流问题。

(2)研究方法

国内物流研究方法主要倾向于工程类和管理类的定性分析,即多使用案例研究法、对策研究法、机制设计法、文献分析法等,以非实证研究为主,注重理论创新,从经济角度研究物流较少,后者具有一定研究潜力。

(3)研究作者和机构

由于物流是一门交叉型综合学科,研究内容繁杂,很多课题研究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目前主要是合著和合作的研究方式。其中以经济类学者研究为主,工业技术次之。而在研究机构方面,一直是以高等院校为主,科研机构次之,政府和企业占比例最小。

(4)研究地域

国内物流研究区域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华北、华东、华南和西南。物流文献作者主要来自大学和研究所,其中北京交通大学发文最多。作者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城市,分布不均衡。

(5)文献简评

在国内物流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还有局限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理论创新性有待加强。中国物流研究比西方晚了约50年,从西方引进物流理论,国内学者对其加以归纳综述,创新性进展小,并且理论发展落后于物流实践。此外,缺乏对微观物流、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国内对物流体制的研究也不足。

二是理论的可操作性偏低。在学习外国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同时,国内研究应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现状、问题、特点,创新提出优化物流产业的办法。

三是应用创新成果少。根据《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我国目前重视物流技术和实务研究,但是应用创新问题,比如如何大范围将现代技术成果应用于物流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是未来具有潜力的发展目标。

四是研究缺乏综合性。我国传统的管理体制具有分割性,比如物资系统和交通系统受限于区域范围等,使物流研究和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1] 顾东晓,章蕾.物流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谢家平.物流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 毕斗斗,方远平.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导向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22).

[4] Sergio Olavarrieta,AlexanderE.Ellinger: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strategic logistics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Vol.27 Iss:9/10,pp.559-587.

[5] Lisa M.Ellram:The use of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logistics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Vol.17,No.2,(1996):93-138.

[6] Mentzer,John T;Flint,Daniel J:Validity in logistics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tics,Vol.18,No.1,(1997):199-216.

[7] 彭麟.现代物流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 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9] 郝聚民.第三方物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0]杜学森.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宋占业]

2016-12-07

郑海燕(1986-),女,经济学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3.021

F259

A

1671-7864(2017)03-0069-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