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资助体系研究

时间:2024-06-19

朱 敏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资助体系研究

朱 敏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问题,通过构建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资助体系,切实帮助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物质和思想上实现真正的脱贫。这对于培养优秀的专业性、技术性人才,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资助体系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7月,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327所,占全国高等学校的59%,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占据了我国高校的半壁江山。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成本的增加,占高校相当比例的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也开始凸显。为使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一人因经济问题而无法入学,目前,我国已经为这些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建立起了一个以“奖、助、贷、勤、减”为主体的成熟的资助体系,很多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国家的资助解决了经济问题。然而,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还存在诸多不同,在资助体系帮扶效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建立起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资助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是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现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比较鲜明,主要是培养包含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专业性、技术性的人才。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以“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2+1”人才培养为主。这种培养模式与普通本科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以企业一线岗位为职业定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学生在校时间较短等特点。

这些与本科院校不同的特点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通常,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较本科学生而言也稍显不足。此外,由于教育方式和理论视野的不同,其在人生价值观上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也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侧重于“实用主义”,更关注实践层面的技能和知识,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侧重理论有显著区别。而专科院校的短学制使高职学生资助总费用较本科生来说要少,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因而,在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制定符合其特点的学生资助体系。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现状及现行学生资助体系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占据了全国高等教育院校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中贫困生比例也远远高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在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上与普通高校有显著区别,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贫困生与普通院校的贫困生相比也存在很多不同,总体上来说,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贫困生与普通高校相比有以下特点:

一是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多来自乡镇农村,贫困生数量与普通高校相比较多。由于城市与乡镇农村在教育的软、硬件及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受教育程度及视野存在很大差异,城市优于农村,沿海优于内地,因而,在学生成绩方面,城市生源学生成绩大多高于农村生源学生,由此导致城市生源多进入本科院校而农村生源多进入高职院校。

二是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由于学历存在差异,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较好,但工作岗位性质不同,薪酬普遍不高,社会地位不是很高。学生对于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

三是与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程度较深,仍然无力承担高等教育学费、生活费。

四是高职院校贫困生与本科院校相比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社会认可度稍低,获得勤工助学和社会兼职的机会相对较少[2]。

由此可知,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很多方面上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明显不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但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生资助体系与普通高校大致相同。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体系目前主要包括“奖、助、贷、勤、减”等几方面。

目前高校的这种资助体系的产生源于国家和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难的状况,对资助政策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改革,慢慢形成了“奖、助、贷、勤、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这五种资助形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基本上解决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不同程度的经济需求。但总体看来,这一资助体系主要属于“保障型”资助体系,注重对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的经济困难进行资金或物质上的资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扶持,社会扶贫助学力度不足,未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对于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这种仅着重于经济层面帮扶的资助模式,未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经济上的解困只能解决一时问题,还是未能走出真正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日益突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本质问题——“生存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原有的“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提高社会支持效果,拓宽社会支持网络,加大社会扶持平台,不断完善和优化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探索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发展型资助体系,一方面从经济上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困,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支持和能力帮扶。

三、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资助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专业性技术性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创新的能力。从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现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解读可以得知,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多以经济扶持为主,没有将人才培养和现行的资助政策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到受助后管理,从资助理念到资助模式,都与普通高校相仿,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还存在很多问题。因而,建立起符合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及特殊性的学生资助体系刻不容缓。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实行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应在现有的“五位一体——奖、助、贷、勤、减”资助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构建起一套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以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为载体,以实践为手段,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实践平台,使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这一途径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技巧的指导,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3]。

(二)多种途径完善校内外勤工助学机制

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兼有的专业特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积极联系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开拓校外勤工助学渠道,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食其力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从企业和市场需求出发,为职业院校贫困生提供免费的行业技能培训

行业技能培训关乎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能否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进入工作状态,完成工作任务。此外,行业技能培训证书的获得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体现,对今后的就业能够起到有益的帮助。然而不菲的行业培训费用往往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学习的瓶颈。高职院校应在原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上,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行业技能培训的资助力度,从企业和市场需求出发,为职业院校贫困生提供免费的行业技能培训,这样将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在校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转化。

(四)拓展社会力量参与资助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的学生资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而社会力量对于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相对薄弱。因而,从政府、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在以国家为主体的资助体系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包括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有能力的个人,共同参与到学生资助工作中来,形成有序的、高效的、多元化的学生资助体系,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入社会[4]。

(五)建立起顶岗实习制度与经济资助相匹配的职业资助模式

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制度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明确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这种制度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实现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完善和大力推进顶岗实习制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适合的岗位,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企业实习档案,动态跟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企业中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与企业共同育人,在锻炼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时实现经济和能力的双重脱贫。

(六)探索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技能型项目驱动资助模式

高职院校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探索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技能型项目驱动资助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尤其是学科设置情况,设计以技术研究、技能强化为主,兼有科研、市场调查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项目,同时配备相应的资金,对申请获得项目的贫困生进行资助。这种项目驱动模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项目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使经济困难学生从经济层面上获得相应的资助。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等学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资助同样是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学生也千差万别,同样的资助体系在不同学校的运作往往呈现不同的效果,本科生重理论,专科生重实践,不同的侧重点也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挑战,因而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院校学生的特点建立起合适的学生资助体系是必然也是必需的。对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资助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是对国家“精准资助”政策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公信正义”的资助理念的有益探索。

学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是每位学生资助工作者都应该兢兢业业、不折不扣加以完成的光荣使命。建立起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资助体系,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是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巩固改革成果,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对发现和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1] 邵文红.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3):69-72.

[2] 陶红丽,郭钟琪.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精致化模式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98-100.

[3] 赵东新. 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8-90.

[4] 刘平,曹钟安.关于高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1(35):11-12.

[责任编辑 孟蕴华]

2016-07-2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生资助专项课题重点资助课题《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机制相适应的学生资助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a/2015/07)

朱敏(1981-),女,江苏淮安人,硕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1.003

G715

A

1671-7864(2017)01-0007-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