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视域下英语阅读类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时间:2024-06-19

陈青凤,陈沚欣

(1.武汉警官职业学院 基础课部,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教育部在2020年5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着重强调,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2]。因此,高校各个专业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把专业建设需求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局面。

英语阅读类课程思政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课堂为场所,以阅读材料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阅读教学当中,发挥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正向引领作用。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教书育人的本质目的[3]。学生通过英语阅读实践,获取书本知识,建立基本的阅读知识体系,同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英语阅读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英语课程兼具语言课程的工具性以及通识教育的人文性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英语类课程包括英语精读课程、英语泛读课程、英美文学课程等,英语阅读类课程在英语类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类课程不仅教授西方文化知识,也能成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因此,若将英语阅读类课程和大学生思政建设相结合,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综合素养[4]。此外,英语学科作为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相当数量的专业教师都具有很高的学历背景或出国进修的经历,具备前沿的教学理念、细分的研究领域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师资保证。

然而,英语类课程通常依托于西方社会历史与文化、西方文学、西方哲学进行建构,事实上许多阅读类课程中的课文难以脱离西方个人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与西方主流价值观[5]。因此学习此类课程易使学生接触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教学时很难将教学文本与价值倾向相抽离、将语言知识与情感态度相分离。基于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建设工作和英语阅读类课程教学相结合,通过文化互鉴,使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优秀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因此,在英语阅读类课程中进行思政建设具有十分紧迫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英语阅读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英语专业阅读类课程的教材多围绕目标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教学内容思政元素融入不充分等。英语阅读类课程教学中思政建设存在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缺失、部分英语教师德育意识与能力欠缺、课程评价维度缺乏价值导向等问题。

(一)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缺失

英语阅读在传统教学中侧重知识面的拓展和语言技能的提升,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并没有提出太多的要求。纵观目前的英语阅读类教材,尤其是泛读课程教材的内容,可以发现其涉猎的内容非常之广,其中不乏宗教、圣经、神学、西方文化等,且多以原版原著为主,教材内容思政元素甚少。因此就课堂教学而言,如果只是单纯地立足于教材本身,容易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思政元素缺失所带来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过多地接触西方文化,会导致盲目崇洋,不利于培养和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第二,学生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利于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三,部分学生无法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造成“文化失语”,难以运用英语来传播中国文化。

(二)部分英语教师德育意识与能力欠缺

教师是实施英语阅读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6]。然而有的英语教师在讲授阅读课程时,缺乏将德育融入课程的意识,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方文化,开阔国际视野,思想道德教育应当由专业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进行教学。少数教师甚至因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在英语阅读类课程教学中对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持抵触态度。

部分英语教师的德育能力欠缺。由于长期专攻语言文化和技能,不了解如何在现有文本中挖掘思政内涵,思政内容和语言教学内容成为“两张皮”,直接把提炼出来的思政元素人为地、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无法将思想政治元素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很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的英语教师如果不能把德育与专业课程进行融会贯通,就很难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三)课程评价维度缺乏价值导向性

评价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常规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不同的检查与考核形式,对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进行判断。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则是要探究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思政将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个人思想的方方面面。传统的英语阅读课程在评价内容上,重点考查学生对篇章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课程评价维度单一,缺少价值导向性;评价方式上,多数老师往往通过单项选择、阅读理解、翻译等传统题型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作答时,只在既定的范围内选出最佳答案,无法引起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重视。即使出现写作题,也有的是对指定内容进行的“变形”翻译,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思政元素是否深入思考。

三、英语阅读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即指在课本内容或补充材料中所蕴含或具有思想政治引导性的育人元素。在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以思政元素作为新的视角诠释文本内容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阅读类课程教材文本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从爱国主义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理想与信念四个方面着手。

(一)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持续发展、完善的过程。加强爱国主义与理想信仰的教育,关乎着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关乎着国家的繁荣与昌盛。高校 英语教师应该深层次挖掘阅读文本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比如,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伟大的抗疫行动无疑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完美注解;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中国运动员们展现出的竞技体育精神及优异的精神风貌同样是新时期中国青年为国争光的最佳榜样。

(二)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又要深入讲解中国优秀传统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文脉,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例如,在讲授《英语泛读教程I》第十单元“节假日”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节日之间的异同,点评西方文明宗教本位文化与中华文明家本位文化的差异,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俗节日与家庭传统之间的联系和传承。这不仅是“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英语阅读类课程思政体系,需要高校英语教师发掘与其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比如,在讲授思想政治体制、社会价值观等话题时,可以去探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内容,探讨西方式民主为什么在我国不适用;在讲授有关商业、法律等话题时,可以探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元素,介绍目前我国依法治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校园友谊和学校生活,也可以去探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元素。在《世纪英语综合教程I》第一单元“大学生活”中,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与新室友相处,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生思想中植入“正直、互助、合作、真诚、礼貌、感恩”等理念。

(四)个人理想与信念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快速发展关键期,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当代大学生要抓住时代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针对部分学生步入高校后,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理想和学习动力,甚至在理想信念上出现偏差,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相适应的状况,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个人理想、人生规划、职业生涯等话题,将价值观的引导与道德素质的塑造恰当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制定详细计划,并为之努力。在学好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英语阅读类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英语阅读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思路是以教师为引导、以课堂为中心、以启发为手段、以感情为纽带,根据本地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对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进行整体优化,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为导向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再修订,以提高教学效率,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及理念。

(一)修订英语阅读课程标准,育人育才并行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阅读课程制定的课程标准是:阅读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掌握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提升学生细读、略读、查读等综合阅读技能;并培养学生假设判断、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语言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并使用的能力。教材中阅读材料的选用应该涉猎面广,覆盖面宽,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广泛、全面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思政建设工作,遵循“立德育人”的要求,及时修订英语阅读课程标准,把德育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将德育目标和英语阅读教学目标相融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把德育的要求融入素质目标中,使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学[7]。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打破原有的“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课程理念,融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思想引导性”这一目标。在考核方法上,要充分考虑高校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使中国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在教学内容上,要认真研究现有教材的内容,更新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线上资源和课堂资源,建立三维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二)提高教师德育意识,提升立德树人能力

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程、思政老师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其他课程的老师,乃至全体学校都要在其教育、教学、管理中加以贯彻落实的整体责任[8]。人们常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师应责无旁贷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全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秉持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创共进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真正意义上实现三全育人[9]。英语教师,尤其是本土教师,融合了本土文化身份与异域文化身份,除了要进行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要通过民族文化比较,大力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语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8]。

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系统深入的课程思政业务培训,让教师们充分了解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全面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通过诸如政策学习、专题讲座、特色演讲、集中讨论、科研教研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在全国高校教师座谈会上关于要求教师实时了解国际国内时事,不断提升个人思想政治素养的讲话精神。教研室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等教研室活动,组织英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学习,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的日常,让教学内容更加与时俱进,内化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实践[8]。教师本人也要立足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升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自觉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三)深挖思政元素,推进课堂教学多维度改革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领域。英语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优良的品、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文化信念。英语教师除了要立足于教材,进行授业解惑,还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实践观、真理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教材学习中学会甄别、思考,创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10]。当然,“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并不是要将英语课或者其他课程变成思政课,而是从知识传授、技能掌握、素养提升等多维度出发,回答“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首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例如讲述《世纪英语综合教程I》“运动”这一主题时,可以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背景,给学生传达“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奥运精神,并将这一体育精神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树立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品质,以及公平、友爱、宽容的人文情怀。另外,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还可以就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确保冬奥会成功举办,开展“我为奥运献良言”的讨论活动,引导同学们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发展,做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践行者、维护者、捍卫者。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多元化评价是检测思政育人成效的重要手段。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有千秋,教师需要合理设置,使两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最大化。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下,教师在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进行测评的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题材的选择和考题的精心设计,融入包含育人元素和价值导向的内容,使评价结果既能反应学生的学业水平也能折射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德育过程应逐步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动转变,例如,可以在课前由学生进行3~5分钟的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国内外作品赏析、人生感悟分享等活动,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共鸣。教师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日常关注的话题,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倾向和思想态度做出评价,就可以在形成性评价中更好地体现德育效果。

再次,规范课堂管理,建立长效德育课堂规范机制。教育心理学认为,德育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思政对于学生个体层面思想观念的渗透要通过课堂场域予以保证和巩固。一方面,要通过课堂制度约束学生的各项行为,规范课堂管理,包括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制定课堂规则、安排学生座位、严格学生考勤、按时提交课内外作业等。通过纪律来规范学生行为、塑造良好品质,是学生人格完善和道德提升的环境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认真勤勉、以身作则同样会增强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同度。另一方面,应当针对英语阅读类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进行课堂组织。英语阅读课有时人数较多,在进行分组时应注意组员的人数区间以及任务的合理分配,尽量多增加针对教材内容的课堂讨论和情景演绎环节,保证每位同学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参与,对思政元素及思政内容能够有所思考和感悟,避免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程度不够、对思政内容淡漠的现象。

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实现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11]。英语阅读类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把握时代脉搏,修订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将育人育才相结合,杜绝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教导的现象。英语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能力,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积极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坚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