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闻分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6-19

郝燕强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办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改革创新中增强活力,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不可或缺的主体。[2]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在思想传播过程中,思想理论本身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固然重要,但传播者之间的情感、信任及关系是否和谐等因素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你不“走心”,他就“心走”。[3]要想把教育者的思想“装进”学生的脑袋,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学生想听的”,把“学生想听的”融入“我们想讲的”,必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找寻师生的共鸣点,才能让正确的理论、政策和观点入耳入脑入心,进而再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新闻分享是以科学精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征为前提,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念,贯彻“八个相统一”重要精神,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索。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又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与成长规律,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它注重启发式教育,教师在新闻分享中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和讨论交流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它既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及落实,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合理转化,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它把思想政治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者,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它寓价值观引导于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之中,引导学生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一、新闻分享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我们在两年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与改进,总结出新闻分享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文中简称《概论》)课教学中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形式上来说,提高了学生参与《概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通过新闻分享这个平台,同学们或多或少地了解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科技、体育、自然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的鼓励和考核激励下,有的学生记新闻很认真,分别用黑红两色笔记录新闻内容和评价;在教师进入教室之前,学生们就已经排好队准备“登台”展示;有的学生还利用多媒体,结合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进行展示;有的学生一边听别人分享,一边在紧张地复习自己的新闻;有的学生为了争抢名额“小跑冲刺”上讲台,引起同学们开心大笑……同时,在这种模式影响下,由于是学生在讲台上“讲课”,“低头族”少了,“抬头率”高了;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观众”对新闻分享者的观点畅所欲言、无任何后顾之忧,“点头率”自然也提高了。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使教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新闻分享让学生感觉很“高大上”的课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二)从内容上来说,不仅有助于《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有助于催生学生的理性、强化学生的责任、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及言行举止,宏观上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微观上对一个家庭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他们非理性的行为无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违背。因此,在学生们对新闻进行分享、评价和反驳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将新闻分享的客观现实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例如,讲到第十一章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部分,学生们课前分享了山东聊城“辱母案”。他们思维活跃、观点各异。有的对社会黑恶势力深恶痛绝,有的为儿子打抱不平,有的对派出所民警的失职而失望,有的对女企业家曾经的辉煌和当前的落魄深表遗憾,有的把此新闻联系到大学生的“校友贷”,有的对中国法治道路充满期盼和信心……学生们的畅所欲言正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交锋。面对眼花缭乱的媒体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要敢于直面问题,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观点,棱角分明地批判错误观点,让新时代大学生们能够在热火朝天的分享交流中走出“非黑即白”的二元模式,冷静看待社会问题,用法治意识和思维来理性思考并处理矛盾冲突。借助新闻分享这一教学环节,通过既严肃明确又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有理有据地用真道理驳倒伪道理,启发学生去伪存真、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增强《概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责任,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新闻分享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在新闻分享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虽然教师事先已经制定了新闻分享的标准及要求,但受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引导、班级文化等因素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

(一)重讲述轻点评

在实践探索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新闻事件和相关情节的描述上,只用一句话点评新闻;有的学生态度不端正,准备不充分,或者为了拿到平时成绩,只说新闻不点评,未深入思考;有的学生是一句话新闻结合一句话点评,敷衍了事;有的学生在说完新闻之后,直接就是“网友评论……”,没有用心灵去感悟世界,没有用头脑去思考问题,没有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比如2018年开始的美国强力打压华为事件和2019年4月的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事件,学生们的关注度很高,对此新闻进行了持续分享,但只是简单地就新闻而说新闻,缺乏心灵感悟。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应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课结合《概论》课教材性质,讲清楚新闻分享的性质和目的,在随后新闻分享过程中耐心不断地纠正这些不符合标准的分享,并给予适时的温馨提示和积极的引导鼓励,进行不断强化;其次,教师以身示范,以自身的分享来规范学生的分享,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再次,教师可以在班内树立学生标兵,将能严格按照要求分享新闻且得到同班学生认可的学生作为这一环节的标兵,对其平时成绩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

(二)占用过多时间

首先,分享过程占用太多时间。有的学生资料准备太多,或者对新闻叙述太详细,没有合理取舍其内容导致超时。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整理新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后,简洁精炼地分享并评价新闻,以确保在预计时间内完成展示,不影响其他同学分享新闻,不影响教师教材内容的讲授和教学进度的完成。

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衔接上消耗时间太多。有的学生内向,不敢上讲台,或者担心自己说不好,将更多的时间消耗在自我“思想斗争”和“心理斗争”;或者有的学生想上讲台,又感觉有点不好意思,这一问题在每学期第一个月比较凸显。万事开头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新闻分享作为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和展示自我的窗口,同时将每学期第一个月作为过渡期或者适应期,让学生对这一活动有个逐步认识和循序渐进接受的过程。还可倡议,师生共同给予每一位参与者真诚的掌声,教师还要给予参与者适中到位的表扬。在解除学生思想负担和心理负担后,整个流程衔接自然就紧凑了。

(三)参与度不均衡

由于受班级文化和学生个体差异影响,有的班级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存在“抢名额”情况;有的班级整体不活跃,存在“浪费名额”情况。即使在同一班级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很积极,每节课都有上讲台的欲望;有的学生对此兴趣不高,只是在临近期末的时候,或者每个月教师公示一次平时成绩后才有一些紧迫感和危机感。一学期结束,有的学生分享了六七次,有的只有一次甚至一次都没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针对不同班级制订出个性化的方案。比如对于积极性不高的班级或学生,教师可以采取按学号轮流的办法;对于第一次上讲台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班团干部以面对面或微信聊天的方式,激励他们在课堂发挥更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横向比较班内其他同学,或者纵向比较自己过去的分享情况,对自己的分享自主打分,最大权限地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此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要通过对课堂的长期细致观察,给予内向的、对外界漠不关心的或者对学习无兴趣等被动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交流,找到问题的源头,再针对性地解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新时代大学生“拔节孕穗期”,实现全程育人,让新时代大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追求真善美。

(四)新闻类型的选取不均衡

尽管教师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课已经对新闻分享的要求做了具体的规定,但受学生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及社会环境、舆论媒体等内外因素影响,学生对新闻类型的选取有些失衡或遗漏。例如,有的班级以女生为主,只有个别男生,存在重娱乐八卦新闻轻时政、社会新闻现象;有的班级以男生为主,以体育、汽车新闻居多。男生分享的新闻女生不感兴趣或者听不懂,女生分享的新闻男生感觉无聊或者只是有点滑稽搞笑。有一些重大国际国内新闻学生未关注到。这些情况都达不到新闻分享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提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要求教师做好新闻筛选和指导工作,对新闻类型把好关。为了均衡男女性别、兴趣爱好差异,教师可以规定每位学生每周选取两条新闻,但至少要有一条社会或者时政新闻,这就可避免新闻分享过度“娱乐化”和“严肃化”。教师也可以根据国家重大纪念日,给学生事先设定一个主题。如每年三月份的全国“两会”、抗战胜利纪念日、3·15消费者维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读书日等,形成教师指定内容和学生自选内容相结合。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从国家历史性变革的生动实践中,在大学生习以为常的身边变化的事物中,挖掘鲜活的素材,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理性的社会观察和历史纵横比较中,增强“四个自信”,更深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