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名校校训的魅力与精神

时间:2024-06-19

洪丽平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制定校训,是中西方大学的通则。校训堪称学校精神之魂,映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和自由气息,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激励师生员工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奋发向上,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真、善、美。校训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产物,也是一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凝练,其义理或深或浅、或彰或玄。从校训中挖掘传统文化之精粹,既能切实有效地推进人类校训文化建设,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独到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研究校训是高校教育乃至文化传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校训的研究内容上,陈桂生[1]、李济才[2]、杨春茂[3]、韩延明[4]等人对校训的概念做了研究;胡刚[5]、国昌[6]等人从字词训诂方面分析校训的形式与内容;李中伟[7]、庹红平[8]等人关注大学校训制定的原则问题;谭燕飞[9]、杨元业[10]、谢美航[11]、徐吉洪[12]、涂健[13]等人关注大学校训的功能与价值取向研究。关于校训的研究方法上,吴崇恕[14]、曾爱平[15]等人主要集中于语言学与史学的分析;林为连[16]、王彩霞[17]等人运用比较法研究;石性刚[18]、刘亚军[19]等人进行实证研究;陈宝忠[20]、刘海峰[21]等人采用个案研究。

一、名校校训概观

名校校训是各个名校精神之锤炼,以下以地域、学科等为象限综观之。

(一)北美洲名校校训

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加州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 也学会动手。

(二)亚洲其他大学名校校训

北海道大学:青年们,要有大志;新加坡国立大学:自强不息;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三)欧洲大学名校校训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剑桥大学: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牛津大学:上帝给我光明。

(四)大洋洲大学名校校训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悉尼大学:繁星纵变 智慧永恒;墨尔本大学:以人为本 与时并进。

(五)中国名校校训

1.1949 年前民国时期中国名校校训

国立北京大学: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之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仁;金陵女子大学:厚生;燕京大学:因真理 得自由 以服务。

2.台湾名校校训

东海大学:求真 笃信 力行;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高雄师范大学:诚敬宏远;国立台湾大学:敦品 励学 爱国 爱人;国立中正大学:积极创新 修德泽人;台北师范学院:敦爱笃行;台南师范学院:仁智诚正。

3.香港、澳门名校校训

香港科技大学:求新 求进 创未来;香港大学:明德格物;香港理工大学: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澳门大学:仁义礼知信。

4.内地名校校训

安徽大学:至诚至坚 博学笃行;东南大学:止於至善;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北京大学: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青岛大学:博学笃志 明德求真 守正出奇;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上海大学:自强不息;四川大学: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西北大学:公诚勤朴;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湘潭大学:博学笃行 盛德日新;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浙江大学:求是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大连理工大学:团结 进取 求实 创新;哈尔滨理工大学:知行统一 博厚悠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中国矿业大学:勤奋求实 进取奉献;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四川师范大学:重德 博学 务实 尚美;安徽财经大学:诚信博学 知行统一;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实事求是 朝气蓬勃;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 法竹梅风骨;华南农业大学:修德 博学 求实 创新;首都医科大学:扶伤济世 敬德修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严谨博精 创新 奉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明德 勤学求是 竞先;中南民族大学:笃信好学 自然宽和;中央民族大学:团结 求实 文明 创新;鲁迅美术学院:紧张 严肃 刻苦 虚心。

二、名校校训的基本特点

(一)名校校训的通质同构

1.校训与情化

校训中的通质同构强调的是通质,即将意识、情感灌输于校训之中,通过校训,人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和感受自己,并能更好地相互沟通。校训和情感的通质同构,既表现在由心到训的过程,又体现在由训到心的过程,由心到训和由训到心之桥梁就在于情化,以情感人,以情化人。

2.校训之德音

校训渗透德育内容几乎是其共性。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一直向上,力争达到最高境界。校训的德育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其一,锐意进取。旨在宣传锐意创新、追求新知、奋发向上、探索真理、开拓事业。其二,忠诚守信。意在宣扬远大理想、高尚品格和修养。其三,严谨笃行。重在实事求是、努力实践、执着追求。

(二)名校校训的异质同构

1.校训之载体

格式塔心理学注重异质同构,不管何物,只要其“力的样式”在结构上与人类感情中力的作用达到同样复杂的水平,它就有表现力。校训的外在形式表现,一般以碑文作为载体,碑文就是校训的二度创作,可能颇有特色,可能富有新意,可能锦上添花,也可能是损益其间。因此,校训之载体贵在讲究与谐和,其形式的完美可给人美的享受,带来审美的满足。表现和形式的结合,一方面,要内显,揭示出校训的思想内蕴;另一方面,要外显,能最大化校训之精髓,与孔子崇尚的“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22]之理相通。

2.校训之凝练

凝练也是校训的鲜明特色,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彰显鲜明的主题,是校训永葆活力之源。其次,校训富有远见,预设了未来发展,才算获得成功。校训具有相对稳定性,能经得住岁月的考验,使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解读成为顺理成章,而非牵强附会。

三、校训的魅力与精神

(一)宁静致远,唯道集虚

校训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从时间尺度说,校训要以其当下有限的时段,表现相对无限的时段;从空间表现看,校训涵盖尽可能多的内涵,经得住多重的解读。从时空复合象限看,校训的成功在于以其言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即以尽可能简化,表达最深的意味。从传统文化的精粹看,宁静致远的时间意味,唯道集虚的空间感觉是校训的首要魅力。思想观念贵在“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2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24]一切事物都具有其内在的原理。圣人们探索天地的美妙运行,并深入于万物的内在原理,把天地看作自己的楷模,校训的境界就在于此。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尽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因为只有上帝知道这种秘密。我实妒忌他们有此天赋,并愿我们的同胞亦能共享此秘密。”[25]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于揭示事物旋律的秘密,更在于生命个体对事物旋律秘密的本能洞察。追根究底,校训都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据。

(二)流动生变,成其绮丽

在流动中衍生变化,变化升华成其绮丽,从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是校训美之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首先,校训蕴涵着自然之道。纵观名校校训,以自然精神作为质地的并不少见。“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26]按照康德的观点,美的艺术是一种显得像是自然的艺术,校训之美贵在自然而然。

其次,校训暗合着人生之道。“凡礼……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27]荀子将表示礼仪、良好习俗、传统习惯的精髓的礼,崇之为宇宙原则,就好像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模仿星辰和季节的神圣舞蹈。校训中的蕴涵感悟,人生之思、生活之理尽在其间。

(三)美善相乐,心有征知

首先,校训体现了训诫之基本功能。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28]人的善是通过训育而得到的,教师和法律的感化,礼仪和正义的诱导,是完全必要的。

其次,校训体现了感化之重要功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29]正义使人们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力量,合作地各尽其职,致最后胜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0]扬雄也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欤。”[31]校训作为维系全校师生的精神纽带,具有感化的重要功能。

再次,校训折射了办学之理想图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为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32]水是柔顺的,容器是什么形状,它就成为什么形状,它那镜子般的表面可反映自然界的一切。校训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校训是真、善、美的合一。爱因斯坦曾说,“个人在与艺术作品接触时经历了最大程度的喜悦。它们提供了强烈的幸福情感,从其他领域是不能得到这些幸福情感的。”[33]这里的艺术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指各种艺术形式。回观名校校训,其感受之深,寓意之远,是同美的形式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崇高不在任何自然物中,而只是包含在我们心里,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对我们心中的自然/并因此也对我们之外的自然(只要它影响到我们)处于优势的话。这样一来,一切在我们心中激起这种情感——为此就需要那召唤着我们种种能力的自然强力——的东西,都称之为(尽管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崇高;而只有在我们心中这个理念的前提下并与之相关,我们才能达到这样一个存在者的崇高性的理念。”[33]因此,校训中所包含的真、善、美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美善相乐,心有征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