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董继超,海莉花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董继超,海莉花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国内矛盾错综复杂,国外敌对势力时刻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在这种内外矛盾交错的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成为了敌对势力一个重要的批判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多角度列举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分析其本质,进而揭示打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旗帜批判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群体背后不可告人的目的,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历史虚无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许多敌对势力开始对中国的高速发展心存妒忌,企图打乱中国发展的步伐和阻碍中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重新定位革命‛、‚还原历史‛等旗号,否定中国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达到颠覆中国的目的。可见,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虚无主义,事关国家命运。因此,有必要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进行剖析。
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如果没有中国的革命,今天的中国发展得会更好,他们认为改良优于革命,否定革命的历史进步性;认为革命对社会的发展只有破坏作用,没有一点进步意义。因此他们从这个角度歌颂改良,认为改良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革命。比如他们从建设的角度说:‚改良更接近于建设,更便于达到目的,是上策。革命则要破坏,离建设目的更远,是中策。五四运动既是革命运动,又是破坏运动。而革命、破坏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中策,这一点后来被忽视了,把革命、破坏当作最佳选择,当作上策,从而引导出革命崇拜与破坏主义。从五四运动到今天,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是破坏多而建设少。‛[1]437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待革命的态度是用革命的破坏性来达到对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否定。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之所以选择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在这样的社会中,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不通过革命的手段,无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关于中国革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段,毛泽东在1920年就说过:‚我看俄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2]上述观点是毛泽东通过把中国当时的国情与俄国十月革命时的国情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一部近代史的实践已经证明了革命是解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的唯一选择。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否定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从而进一步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我们知道,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没有他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的今天。历史虚无主义则通过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夸大化,用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代替他的贡献,抹杀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蓄意歪曲历史,制造思想上的混乱。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种逻辑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否定,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不要陷入这种错误逻辑当中。
众所周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是解决近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因此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中国的各个阶层的仁人志士都做过各种尝试。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屡次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脱离了中国国情,企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则抛开了历史实践,脱离了当时的国情,认为在中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土壤。如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它‚忽视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尤其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文化上对封建主义的斗争。由于没有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同一整体,导致在反帝的任务没有完成之后,反封建的任务迟迟没有完成‛[3]。这种理论背后其实是要用资本主义道路的普世价值来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进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
以上三个否定是有机统一的,从否定中国革命,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合法性,进而达到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合法性的目的,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我们要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剖析。
历史虚无主义没有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而是切断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企图把中国历史割裂开,特别是把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与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完全对立,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或者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告诉我们,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4]23。人类历史和其他事物一样,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关联的,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个任务的完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任务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这些成就取得的前提就是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同样,没有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所打下的物质基础,也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经济社会的突飞猛进。所以,一旦否定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就无从谈起。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支撑,‚现在—未来‛就丧失了基础,成为空中楼阁。而历史虚无主义则将有着有机联系的中国近现代史割断,否认历史的普遍联系,以达到否定今天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从而否定党的领导的合理性。这种逻辑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警惕的。
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时候,总是持有形而上的片面的观点,对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而对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却无限放大。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所犯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以及十年‚文革‛错误,不是客观公正地把错误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进行比较,而是不分主流和支流,丑化党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指出,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思想方法上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决定事物的性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历史虚无主义者用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评价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目的就是为了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在对待社会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心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它总是从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出发,并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的历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2.3.1 历史虚无主义从个人主观目的和主观愿望出发评说中国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有所区别的评价,没有坚持同一个客观标准,已故的龚书铎先生对此评价道:‚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但对叛徒、汉奸、反动统治则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把已被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回去,混淆是非。‛[5]历史虚无主义这种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错误方法,其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他们通过抹黑中国共产党,丑化毛泽东,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达到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2.3.2 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革命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革命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6]161,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6]383。革命不仅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而且还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却没有看到革命的这些积极作用,一味地贬低革命,诋毁和否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背后的政治目的显而易见,就是通过否定革命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为颂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普世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持。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当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否定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在历史发展中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因为改良主义主张用改良代替社会革命,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典型的用改良代替革命的一种改良主义。改良主义无视社会主要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扫除社会发展障碍,甚至会走向革命的反面,成为阻碍革命的绊脚石。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这种改良主义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是无法解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更无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3.3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虚无主义从抽象的个人出发考察历史,把个人独立于社会之外,独立于现实之外。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7]23这里的个人,不是生物意义上的个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体现的是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而历史虚无主义在评价毛泽东个人的时候,没有把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置于我国当时的现实国情去考察,而是抽象单纯地从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出发,断然否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知道,基于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通通失败,革命的实践已经检验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团结亿万中国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在考察人与历史的关系时把人与历史的关系分为三类,即人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从最抽象的形式上考察历史主体的活动时,无疑应该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在这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同时,唯物史观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的关系,并区别了两者在创造历史中的不同作用,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出身于劳苦大众,深知劳苦大众所受的压迫和剥削。因此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就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它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原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就是民心。历史虚无主义则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义性,即它的人民性,其本质就在于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社会的思想理论都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代表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观点。历史虚无主义则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一种社会思潮。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在价值观上,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实现个人的最大利益为目标。这种代表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形成鲜明对比。任由这种思想蔓延,就会引起思想混乱,并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我们知道,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角度分析,只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观才是合理的价值观,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人。我国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求在价值观上坚持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只有在意识形态上坚持这样的思想,才能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我们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种本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领导地位,才能真正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思想领域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对我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会动摇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在当前,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我国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深刻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人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会动摇我国的立国之本。我们知道,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历史虚无主义从否定革命出发,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必然会对国家和民族造成严重危害。我国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得益于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益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制度保障。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存在是长期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要从理论上揭露和批判它,还需要用哲学的方法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唯物论提供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方法。这个‚实际‛就是客观的历史事实。我们在认识我国历史的时候,必须从历史事实出发去分析,坚决反对肆意篡改历史、歪曲历史。
其次,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他的社会性,任何历史人物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时,一定要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当中,否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不客观,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再次,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此在分析历史的时候,我们不能将一脉相承的历史割断,而要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联系中整体把握我国的历史,这样才能搞清楚我国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关系。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要犯一点论和均衡论的错误。因为我们知道,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总之,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存在和发展,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从理论上加以批判,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1]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2] [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M].綦甲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杜经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新义[J].广州研究,1988(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5).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The Essence of Historical Nihilism in the View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 Ji-chao,et al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7,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omestic contradictions are intricate and foreign hostile forces have not given up their peaceful evolution to China at all times. In this contex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radictions, the history of nihilistic though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riticism of China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mportant mea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numerate historical nihilism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analyze its ess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us revealing the banner of historical nihilism, criticizing the ulterior motives behind the group of Chinese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clears the ideological obstacles.
Historical nihilism; Nature; Marxist Philosophy
B03
A
1008–2093(2017)04–0039–05
2017-05-23
董继超(1978―),男,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革命与建设史研究。
(责任编辑 杨文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