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学校教育的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浅议

时间:2024-06-19

闵 强

(共青团河南工学院委员会,河南 新乡 453003)

基于学校教育的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浅议

闵 强

(共青团河南工学院委员会,河南 新乡 453003)

随着我国进入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冲击着青少年的个人精神世界。其中,以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代表的消极价值观使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责任感缺失,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功利心过强,漠视除个人利益外的一切。文章基于学校的视角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应该充实关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拓展责任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重视教师的作用等建议。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学校;建议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数十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各种价值观也在冲击着国人的头脑。对于青少年来说,“三观”尚未定型,好奇心强,喜欢接受新事物,极易受到以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代表的消极价值观的蛊惑,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特别是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会动摇整个社会的价值基础,影响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与家庭和社会一道,承担着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重任,应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和方法,赢得“95后”及“00后”青少年的支持与信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1 青少年责任目标的确立

李忠尚主编的《软科学大辞典》是这样定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对于自身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处理态度,它标志着人们能够认识和接受社会对于自身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转化为自觉履行的义务。”[1]537

树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对于个人来说,也是衡量其身心成长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树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树立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具体来说包含对自身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负责意识,以及对学习、生活等日常行为的责任意识,这是社会责任感的原点;由此向外延伸是对他人负责的意识,具体包含对长辈的孝顺、对师长的尊敬、对同学的关爱、对他人的友善等;将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扩展,是对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热点的态度和相应表现出的行为。

***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运动95周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这样的表述将青少年的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既是党和人民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望,也是青少年要完成的责任目标。

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青少年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担当意识,才能把自身的成长与国家的未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树立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的信念。

2 青少年树立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2.1 树立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养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社会责任感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未来健全人格中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托尔斯泰曾说,责任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责任心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青少年养成健全人格的基础,也对其智能开发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一个人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但是,作为“95后”“00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数个长辈对一个子女给予了太多的关爱,使他们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这不利于其将来的成长。

2.2 树立社会责任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功能。社会责任感将驱动社会成员自觉把建设社会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现阶段,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会自觉地将这种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内心信念和自觉追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会使社会成员自觉地践行核心价值观,自觉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发展。

对于青少年来说,必须将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密切地联系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惟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不断地发展,“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2.3 树立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健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并且开始意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开始以自身的视角观察社会,这时是树立他们社会责任感的最佳时机。

将社会责任感的种子根植于青少年的内心,不但可以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使他们冷静地对待成长过程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平稳地度过青春期,在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时能够清醒地进行正确的选择,而且能够使他们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促使他们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出发,将以个人利益为中心逐步上升到自觉地维护集体利益,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青年的整体道德水平得到升华和提炼。

3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消极价值观尤其是个人主义至上价值观的涌入,受到了正值思想非常敏感期的青少年的追捧。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西方的消极价值观盲目崇拜、依赖和热捧,在社会道德和伦理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过分追求自身物质享受,对自己任性放纵,对周围的人自私冷淡,不讲社会公德和秩序,缺乏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多种多样,站在学校教育的视角,经过分析后主要得出以下三个影响因素。

3.1 课堂教育中涉及社会责任感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

课堂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在树立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最主要的课堂教育载体,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有效性和青少年的接受性是衡量一堂课效果的重要指标。但现实的思政课内容对于青少年来说过于枯燥乏味,以识记的知识点居多,贴近青少年生活的事例太少,有的老师也未能将教学内容与当下社会热点结合,自然无法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内容而且更多侧重强调社会维度,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青少年普遍关注的自我价值实现,忽视了社会责任感的最基本的内容——对自我负责。因此,青少年对于思政课的态度常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去学习,将其“地位”排在语数外或者专业课之后,基本上在考试后就全部丢在脑后了。

3.2 学校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途径及方法单一

当前学校责任意识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强调课堂理论教育,缺乏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沟通,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2];而且对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道德教育手段单一,基本上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传授,难以实现课堂外的实践教育环节,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只关注学生是否接受学科标准要求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忽视发挥教育对象在此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忽视青少年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化,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教育过程中,过多地以正面形象引导或以榜样示范作为教育方式,缺乏多视角的讨论与辩证的分析。

3.3 少数教师自身社会责任感缺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除家人外与之相处时间最长的长辈。教师在青少年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很容易成为青少年效仿的对象。实际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相同品质的学生。然而,在当前的部分学校中存在着一些自身社会责任感就相对薄弱的教师。不可否认他们当中有些人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知识,但在自身的道德修养上却相对欠缺,在学生面前也不避讳某些陋习。这些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易导致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与扭曲。而且,学校只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会导致任课教师重成绩而缺乏对学生成长当中其他问题的关心与耐心。还有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消极、懈怠的情绪,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工作缺乏热情,不仅不能够提升青少年的学习热情,还削弱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对于学校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

4.1 充实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

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也应积极充实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学校应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和主阵地,并充分利用学校其他方面的优势资源对青少年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三观”施以积极的影响。同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将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多层次的学科责任教育功能。每个学科都有独特的逻辑体系和思想内容,各科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合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4.2 学校应积极拓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进行相关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青少年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搭建促进他们正向价值观转化的实践平台。因此,学校需要创设相应的校内环境,加强校园道德环境建设,发挥学生责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学校应不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积极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把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和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课堂知识、公益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校内广播、班会、校报、宣传栏、板报等载体,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和谐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3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教师起着双重的作用,一是教师自身责任意识的表现,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要以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教师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指导。因此,充分发挥教师在责任意识教育中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开展责任意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有着很高的寄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青少年的知识传授者和人格塑造者,每一名教师施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想要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教师首先必须要具有相应的意识。教师的行为举止和思想品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古人有云,“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以身作则、知行统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责任”二字,才能使学生信服并主动模仿。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在育人。这是每一门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应树立的基本观念。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举手投足都必须以对学生、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出现,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这也是学校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最重要、最关键一环。

(责任编辑 王 磊)

[1] 李忠尚.软科学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 史慧.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7):74-76.

[3] 贺百花.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4(1):31-33.

G41

A

1008–2093(2016)06–0041–03

2016-10-20

闵强(1983―),男,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