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杨文忠
(河南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胡风在文学编辑工作中对新作家的培养
杨文忠
(河南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胡风先生在他的文学编辑生涯中推出了一大批新作家,他对于生活在底层的充满真诚的投稿者特别青睐,在编辑工作中也体现了他对自己文学理想的坚守。在与作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细心的指导、热情的鼓励,使他平添人格魅力。为了让读者认识新作家,他通过各种方式迅速把新作家介绍给读者。
胡风;编辑;作者;文艺思想
胡风先生编辑过《海燕》《工作与学习丛刊》《木屑文丛》《七月》《希望》《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文学刊物和文学丛书,在战争时期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人物和文艺理论家,胡风先生之所以能够团结起一大批文学同好,除了其人格魅力外,他的文学编辑理念和方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他通过辛勤的编辑劳动,推出了一大批年轻的新作家,而这些作家的作品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风先生对于新作家的培养值得研究。
一
鲁迅先生说过:“无名作家何尝没有胜于较有名的作者的作品,只是谁也不去理会他,一任他自生自灭。”[1]胡风作为鲁迅先生的传人,深谙无名作家创作的价值,在自己的文学编辑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无名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晓风整理的《胡风和<七月>、<希望>撰稿者》中,共统计作者251位,其中情况不详的就有近90位[2],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胡风对于无名作者的重视程度。在《七月》中,胡风设置了新作家专栏发表新作家的作品,向读者介绍这些新作家。胡风甚至专门为在《七月》上初次发表诗歌的十四位诗人编辑诗集《我是初来的》,吐露了对初来者重视的原因:“这些初来者,并不是那以后都走上了诗人的道路,有人沉入了艰巨的实际战斗,有的被困苦生活所淹没,有的就此嗄了喉咙,但当时他们却都各自从生活底深处唱出了真诚的声音。”[3]
胡风对于文学作品的编辑选择原则是一以贯之的,在《工作与学习丛刊》第一辑《二三事》的“几点声明”中,就谈到选稿的原则:“虽难免幼稚粗糙,但切忌抄袭模仿,虽然致忠于民族与大众,但反对假装或空叫,虽意见不求苟同,但争论没有情面。”[4]并称“门户之见虽然不存,偏爱之心恐怕难免”[4]。在《七月》一集二期的《七月社明信片》中提到:“特别希望在前线的,在战区的,在伤兵医院的,在后方民众如农民工人店员中间工作的同志把切身经验到的生活写给我们。作者底感应须真实,冷淡或夸张都是不好。”[5]鉴于胡风一直以来对于当时文坛他所认识到的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的批评,也可以看出胡风对于自己“真诚”“致忠”“真实”文学理想的坚守。
在《七月》一集一期《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七月>代致辞》中,胡风提出要“源源地发现在实际斗争里成长的新的同道和伙友”[6]。在他的文学编辑实践活动中,他确实也善于发现和培养新作家,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底层民众里,并从实际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带有真实感情与激情的青年作家。胡风认为,只有不断地发现和培养出新作家,并让他们快速成长,才能最终联系和团结起进步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力,使每一个作家在文坛上起到他应起的作用,从而完成大家共同的文学理想,并进而完成对于现实中国的改变。
由此也可以看出,胡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编刊物的编辑家,他之所以几乎以一己之力、花费巨大的精力来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和文学书籍,就是因为他希望通过编辑工作来建立起自己与文学新生力量的联系,寻找、团结和培养“一股新兴的文艺力量”。这些新作家,带着符合胡风的文学理想的气息,在胡风先生的影响下,可以阐释和代表胡风独特的文艺见解,也能够将胡风的文艺见解“化为实际的文艺创作”,对当时中国的文坛形成一种冲击,就像鲁迅先生所期待的文学“闯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胡风的文学编辑实践活动,也可以作为胡风本人文学创作之外的文学理想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与此同时,胡风先生的文学理论也在与他所发现的文学新生力量的创作实践的互相碰撞、交融中产生新质,更得到深化,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如“未完成的天才”——路翎的文学成长过程与胡风是密不可分的,他的文学成长与胡风的文学编辑思想和编辑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胡风的编辑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路翎的文学成长。
自向胡风主编的《七月》投稿被刊发为契机,路翎开始了和胡风的友谊与文学事业,在胡风的帮助和影响之下,路翎迅速成长为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甚至路翎人生长路上的喜与悲也与胡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联系的意义并不在于胡风和路翎个人的友谊,更在于胡风和路翎相互作用的紧密的文学关系中。
路翎与胡风的文学关系建立在共同的文学理想追求上。路翎的文学主题表达,诸如“原始的生命强力”、国民性的批判和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创伤”的启蒙文学思想一脉相承。对于胡风而言,路翎的作品不仅是路翎自己的,也是胡风作为一个理论家文艺思想的实现。或者可以说路翎的作品是路翎、胡风二人对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共同理解和把握,是他们各自文学生命的共同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
胡风编辑方式的独特性也体现在他与作者的沟通与交流上。他与作者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并对他们的创作进行细致耐心的指导和及时的鼓励。在胡风与七月派成员的交往中,有许多关于稿件编辑、处理的活动场景。
路翎的成功自有其个人的天分和努力,但现象背后却是胡风对路翎文学创作的大量的指导,或是当面的言传身教,或是信件中的谆谆教导。如路翎和胡风留下的很多书信中,都有具体对于作品细节的沟通,从对人物关系的处理,到环境的如何描绘,还有篇幅的删减等等。胡风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而这,在胡风和其他作者的沟通中也有相似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当事人事后对于他们交往的追忆中随处可见,这是胡风文学编辑工作的常态。
胡风对于青年作者的吸引力还在于他对和他们之间淳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绿原先生曾向《七月》寄去过一篇习作,自觉水平不低,在给胡风先生写的投稿信上写了“如蒙见弃,则只能证明无名小卒无不皆然的命运”,胡风当然回了信,除指出那篇习作“缺乏生活气息”,“是从概念出发的”,“还没有化成诗”外,更针对信上那句话写道:“请先生看看本刊各期的目录,有哪几位作者又是文坛上的名人?我们永远向新作者伸出手来,期待你写出更成熟的作品。”后来胡风认为绿原的诗成熟了,在编辑《七月诗丛》时,主动邀请绿原编了第一本诗集《童话》,在这次寄给胡风的信中,绿原表示:“我担心自己会是一个夭折在母胎里的婴儿。”胡风同样很快回了信,仅就编排提了技术性意见,信末有几句话:“只要是生命,就会有成长的可能。要对自己有信心才好。”这句话让绿原先生无法淡忘。把以上文字对比一下,较有意味:绿原的前倨后恭似乎印证了成功者都是谦虚的道理,而其中胡风先生朴实真切的话语也正表达了他对青年作者成长的殷殷切望。相信收到编辑这样的信,青年作者首先被激起的是对于编辑的充分的信任,以及来源于这份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淳朴自然的关系的建立。绿原先生后来也总结道:“我总觉得,和胡风在一起,我莫名其妙地爱好起来的诗,在人生中并不具有第一位的意义,应该还有比它更高更重要的义务在,那就是做人……‘世上最强之物莫过于人生’,‘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而‘丢掉了人生就等于丢掉了艺术自己’。这可能就是我最初所接受的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胡风通过做人和作者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被他们上升到文艺思想高度做了理解,确也实在和胡风先生坚持的“真诚”的文学理想有关联。
在绿原因政治原因失去复旦大学的学籍心情十分颓丧时,胡风激励他:“人,总是一面失去一面汲收的。重要的是能做点什么,付出点什么……在工作底痛苦与欢乐中间来报答生活(证实自己),这是我们唯一的路。”这样的人生观念当然也延伸到对于文学理想的坚守上:当绿原的创作热衷于一些雕琢而又朦胧的意象时,胡风叮嘱他注意保持情绪的自然状态,不要把它揉了又揉,揉到扭曲的程度,同时叫他警惕追求所谓“绮语”的倾向[7]。这也是胡风对待文学和人生的态度。胡风强调“战士和诗人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正像曾卓先生总结的:真正的诗人必须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诗人必须深入生活,必须与人民共呼吸;诗人必须将思想化为自己的血肉,表现为对待生活的激情;诗人与诗的一致,诗的表现力与人的战斗力不可分;诗必须是诗,要有诗的艺术……[8]
三
胡风一旦发现与自己有着同样的文学理想和价值取向的年轻作家,总是想方设法地把他们介绍给读者。他密集地推出新人的作品,在作品的编排目次上把新人放在显眼的位置甚至是头条,并写评论文章评价这些新作家的作品,对受众进行密集的轰炸,使这些新作家迅速在社会上得到认可。
胡风是最早发现诗人艾青的。艾青才出来写诗的时候,只有胡风讲他的诗好[9],并在1936年时写了评论《吹芦笛的诗人》,向读者介绍艾青的诗集《大堰河》。通过这篇评论,艾青的诗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胡风编辑《工作与学习丛刊》时,就开始对艾青做进一步的推介,发表了艾青的《春》《生命》《黎明》等诗作。在文学交往中,艾青和胡风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七月》发表了艾青的17篇诗作和诗论等作品,甚至还有美术作品。艾青的许多重要诗歌作品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北方》《向太阳》等,大都发表在《七月》上面。胡风为了强化艾青著名诗人的形象,还在《七月》上发表关于艾青诗歌的评论,让艾青参加七月社召开的三次座谈会,并在《七月》上设置栏目,让艾青主持回答文学爱好者的问题等。在编辑出版《七月诗丛》时,艾青的《向太阳》《北方》被胡风编入,是《七月诗丛》少数几个连出两部诗集的作者。胡风这一系列做法,无疑强化了诗人的形象,巩固了他在广大文学爱好者中的地位。
通过自己的辛勤编辑工作,胡风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作家,他们取得的成就,也是胡风作为一个文学编辑工作者取得的巨大成功。
(责任编辑 王 磊)
[1] 鲁迅.并非闲话(三)[M]//华盖集.北京:北新书局,1926.
[2] 晓风.胡风和《七月》、《希望》撰稿者[J].新文学史料,1994,(1-4).
[3] 胡风.四年读诗小记——《我是初来的》代序,并作为《七月诗丛》的引言[M]//胡风,编.我是初来的.桂林:南天出版社,1942.
[4] 胡风.几点声明[J].工作与学习丛刊•二三事,1937(1).
[5] 编者.七月社明信片[J].七月,1937(2).
[6] 胡风.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七月》代致辞[J].七月,1937(1).
[7] 绿原.胡风和我[M]//晓风.我与胡风(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8] 曾卓.简单的交往,几乎影响了我一生[M]//晓风.我与胡风(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9] 彭燕郊.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谈话录[N].文汇读书周报,2014-09-26(15).
Hu Feng's Cultivation of New Authors in His Literary Editor Work
YANG Wen-zhong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China)
In Mr Hu feng's literary editor career, he int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new writers, for his life in the bottom of the contributors to favor, full of sincere and embodied in the editing work of his literary ideal. With the author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 careful guidance, enthusiastic encouragement, animated his personality charm. In order to let the reader know new authors, he quickly introduces new authors to readers by various means.
Hu feng; editing; author; literature and art thoughts
I206.6
A
1008–2093(2016)06–0044–03
2016-10-23
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6-zd-023)
杨文忠(1971―),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