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杨占尧,贾积身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0)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益重要。高职院校如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真正成为社会的“服务站”,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更是自身应该承担的重大使命,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虽然说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升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由于受学校自身的能力与水平、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实力、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相当的上升空间。为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工作上的突破必须以观念转变、认识提升、理念创新为前提[1]。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就必须创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理念。一是要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同等重要,树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水平决定校企合作深度”的理念。二是充分认识社会服务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外延建设的的重要意义,树立“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外延建设的根本”的理念。三是充分认识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四大职能之中最主要的职能之一,确立“社会服务水平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的理念。
广大教师是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工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可以说,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社会服务项目和社会服务成果的层次和数量,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分析了解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现状,十分必要。
我们以河南和广东的8所高职院校为调研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对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类型与人次总体分布情况、社会服务兴趣、社会服务动机、不想做社会服务的主要原因、社会服务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以及社会服务难题处理方式等六个方面进行抽样调查,回收有效答卷562份,如图1~7所示即为调研结果的图示分析结果。
图1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人员构成情况
图2 调查对象的社会服务类型与人次总体情况
图3 调查对象的社会服务兴趣总体情况
图4 调查对象的社会服务动机总体情况
图5 不想做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要原因
图6 调查对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遇到的最大问题
图7 调查对象社会服务问题处理方式的总体情况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表明,目前虽然多数高职教师已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但是相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和质量要求,相对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来说,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素质仍存在社会服务意识不强、社会服务兴趣不浓、社会服务动力不足、社会服务水平及成果档次较低、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薄弱等问题。
为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我们通过结构化的综合设计,将各个分离的要素,如高职院校师资的技术力量和水平、社会服务类型、政府层面的平台环境、社会平台资源、高职院校的层次和水平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协调的系统中,遵循“整合、开放、合作、互赢”的社会服务理念,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其本质是通过最优化的综合统筹设计,达到整体性能的最优。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搭建了高职院校“3544”系统集成式社会服平台,如图8所示。
图8 高职院校“3544”系统集成式社会服平台搭建框图
在“3544”系统集成式社会服平台中,“3”代表保障体系,包括人才保障、机构保障和组织保障三个方面;“5”代表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与学校五元主体的资源整合、人员互动、信息共享;第一个“4”代表4类子平台的社会服务平台架构体系,即专业性公司平台、应用研究所平台、工程应用中心平台和科技联盟体平台;第二个“4”代表系统集成式社会服平台包含的4大社会服务体系,分别为培训服务、科技服务、装备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3544”系统集成式社会服平台围绕专业性公司、应用研究所、工程应用中心、科技联盟体这四类子平台而搭建,满足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要经过“由点对点”到“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要求[2]。同时,该平台还特别强调校内外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强调校内外各类人员的互聘与互用。
我们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作为一个系统,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高职院校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运行规律、服务主体、服务方式以及人才培养、科研工作、文化传承等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性、关联性、整体性与平衡性,构建了互溶共享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建设模型,如图9所示。通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建设,保证其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图9中,在高职院校内部,以导向机制为切入点,以管理运行机制为重点,以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为落脚点,以保障机制为支撑点,以激励机制为推动点,以创收驱动机制为着力点,以畅通的信息机制为对接点,构成一个闭合、交叉、循环往复的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与机制互溶共享,共同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图9 互溶共享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建设模型
通过我们的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2012年我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在项目数量、水平层次、到账经费等各个方面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校、企、师、生的“四赢”。但是,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需要在不断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才能取得更大的实效。
[1]孙立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校、企、师、生“四赢”[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74(3):31-34.
[2]王丹利.高职院校构建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8,(3):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