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日本冥婚习俗之考察——以山形县的“迎亲绘马”为例*

时间:2024-06-19

范丽娟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1 何谓冥婚

冥婚,在中国又称“阴婚”、“嫁殇婚”、“虚合婚”,是指男女生前未婚,死后由其亲属按照婚嫁礼仪为其寻找配偶,举行婚礼,然后将男女双方的尸骨依夫妇礼仪合葬的一种婚俗,很多地方俗称“鬼婚”、“配骨”、“结鬼亲”等等。日本也有冥婚的现象,也叫做“冥婚”,或者是“死灵结婚”、“亡灵结婚”、“亡灵婚”等等,主要分布在日本东北地区的青森县、宫城县、山形县以及南部的冲绳地区。日本的冥婚形式与中国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日本东北地区山形县的冥婚为例,介绍日本的冥婚形式,冥婚行为的参与者,并解读其背后所深藏的东西。

2 日本的冥婚形式——山形县的“ムカサリ絵馬”

在日本,给未成年死亡而且未婚死亡的人举办婚礼,希望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能够组成家庭,生儿育女。

在山形县的山形市,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山中寺庙叫作立石寺。立石寺也是当地有名的“灵山”。人们认为死后的灵魂会回到这座山中,而且会在这里一直停留下来,所以无形中就被人们作为供奉先祖的灵山,经常会有遗属把死者的一部分遗骨供奉于寺庙的内殿中,以便经常来参拜。除了供奉遗骨的形式外,在立石寺里还有一种供奉形式——绘马。

绘马是为了祈愿或者还愿时向神社献纳的带有绘画内容的木制画板,图案多绘有马,以代替向神社献纳活马。绘马匾额通常分大小形状,作为个人祈愿时通常用绘有马图案的小木板,在正反两面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祈祷的内容。这个有些类似于中国的祈愿符,在很多的寺庙里都有出售。现在大部分供奉于寺庙的是稍微大一点的绘马匾额,有专门的画师,有些甚至是一些非常有名的画家。

在这所寺庙供奉的绘马匾额中,有一种绘马匾额叫作“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其图案上大多描绘了结婚时的场景,主要供奉在寺院的内殿。在日本的东北地区,婚礼通常被叫作“ムカサリ”,是日语“迎えられ”的谐音,也就相当于出嫁的仪式,或者婚礼上的祝词等含义。这样的绘马匾额除了供奉在内殿以外,也供奉在一些偏殿,而且近几年在山形县的天童市的若松寺等地方的寺庙里也有不少人供奉。

“ムカサリ絵馬”与传统的将个人生前的形象展示出来的遗像的形式还有所不同,它只是一种想象,一种视觉化的东西,通过绘马匾额的形式将死者的形象表象出来,或者将为死者举办的婚礼场景表象出来,进而能够设想到死者在举办婚礼时的幸福心情。因此它不是某个具体个人的形象,而是人们认为的“灵魂”这些抽象的东西。而且图画中的新娘或者新郎大部分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画师根据家人的臆想而想象出来的人,也不是真实的人。“ムカサリ絵馬”上所描绘图案形式很多,既有新娘一个人站立型的,也有新郎新娘并肩坐着或者站立的,或者是正在举行婚礼时的场景,另外也有遗照形式。

据调查,位于山形县天童市的若松寺早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就有人供奉“ムカサリ絵馬”,这样的供奉习俗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ムカサリ絵馬”再次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二战中很多的日本年轻男子战死在战场上,他们生前大部分都未结婚,于是他们的家人出于对孩子的一种思念和怜悯之情为自己的孩子举办这样一场虚拟的“婚礼”,所以冥婚的图画中还出现了穿着军服的新郎,以代表那些战死者。近几年“ムカサリ絵馬”的数量仍无递减,除了用于纪念未婚的战死者以外,由于近年交通事故的频发,很多人未婚死亡,也有些用于一些非正常死亡的小孩子,或者因难产或堕胎而亡的婴儿。

3 冥婚的参与者

日本民俗家樱井德太郎在著作中提到过“子女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却因为非正常原因而死去,这些对于父母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所以父母或者亲属会找到当地有名的‘オナカマ’(巫师),请巫师为自己的孩子卜一卦,父母会前往子女假借巫师之口中所描述的地方,寻找同样由于未婚而死去的人,然后请绘马师描绘出二人盛装打扮结婚时场景,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让父母们的心情得到一丝慰藉。”

也有的父母会直接请绘马师为子女画上结婚时的图像。以往的都是黑白色的图像,近几年也出现了用蜡笔或者彩色颜料笔画的彩色图像。画面上既有一群人在举办婚礼的场景,也有类似于今天的结婚照的形式。婚礼服既有日本风格的和服,又有西洋风的洋装。而且绘马师在作画时必须唱佛教的般若心经,或者有些甚至要求把般若心经的内容抄写在绘马的背面。所以说绘马师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半个巫师。最后再供奉于一些非常有灵性的山中寺庙里,比如立石寺、若松寺、高野山等,并拜托寺庙里的僧人为其保管这些绘马,亲属们会定期来参拜。

换而言之,未婚死者、死者的亲属、民间的巫师、绘马师,以及寺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宗教观念的一种渴求,进而延续着冥婚习俗的不断发展。

4 冥婚的基本类型

日本民俗学家竹田旦将冥婚的形式分为三种:“慰灵型”、“无缘型(男死女生或者男生女死)”及“巫术介入型”。另一位民俗学家松崎宪三将“冥婚”或者是“死灵结婚”定义为“使死者结婚的习俗。”但是“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是否属于使死者结婚的习俗呢?

松崎宪三在1991年7月通过对若松寺所收藏的绘马进行调查窥探到了供奉者们供奉“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的动机。以下事例是其调查时发现的,如下:

事例一:一段时间当日本媒体大肆报道艾滋病的发生时,某位女性曾一直怀疑自己是否也得了艾滋病,最终郁郁寡欢,抑郁而死。据说在其死后,姐姐曾托梦给她的妹妹,之后妹妹也变得狂躁抑郁。随后妹妹的家人特意到若松寺前来咨询,当地的绘马师告诉她因为姐姐是未婚而死,而且没有被很好地供奉,只需为姐姐举办一场冥婚就可以让姐姐安息了。所以当其家人为姐姐供奉了“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之后,妹妹的症状也奇迹般地好了。

事例二:某家的长男因为生病早早地去世了,之后他的弟弟参加相亲活动但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家人很苦恼,也特意前往若松寺咨询。巫师告诉家人是因为长男未婚而死,而且家人没有为其举办冥婚,所以特意来扰乱弟弟。此后家人为长男供奉了“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据说供奉后不到三十天的时间,弟弟很快就与某位女性喜结良缘。

以上的两个事例按照竹田旦的“有缘者/无缘者”的分类方式分析的话,事例一属于“△=● 无缘者型”,事例二属于“▲=○ 有缘者型”。而且,通过松崎宪三对若松寺所收藏的绘马类型的考察,发现供奉对象的男女比例中,男性占到了五成多,而女性只占到了四成多。通过以上事例可以发现“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是属于“慰灵型”的供奉目的。换而言之,并不是出于对未婚死者怨灵的恐惧,而是出于对未婚死者亲属的一种慰藉之情。而且“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必须有巫师的参与。也就是说,“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作为冥婚形式的一种,既属于“慰灵型”、“无缘型(男死女生或者男生女死)”又属于“巫术介入型”。

5 “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习俗的历史文化背景

“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与普通的绘马形式不同,它出现在日本的明治、大正时期以后,是对普通绘马形式的进一步的演变。日本学者樱井义秀分析说所谓的“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其实是从“祖先崇拜”到“供养主义”的一种变化,在祖先崇拜中掺入了巫术的作用,进而扩大影响才会产生的东西。

“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包含了婚姻和死者仪礼的两个问题。首先,婚姻是人生通过仪礼形式的一部分。樱井义秀分析,未婚死亡的灵魂是不能受到家族的年祭供奉的,只有通过结婚才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未婚而死的死者对于没有结婚这件事是心存怨念的。同时这也是死者家属的一种观念的反映。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结婚才能在家中获得稳定的地位。而且日本从古代开始就有对于非正常死亡的死者必须要厚葬,否则会给家人造成不幸或者危害的想法。

另一方面,由于东亚地区盛行萨满主义,人们承认其有用性,但是萨满主义并未升级到某种宗教形式。换而言之,萨满主义对社会主流宗教仅仅起到了辅助作用,但有时却还包含了主流宗教所未涉及的领域。人们认为顺缘的死者可以作为祖先祭祀得到家人的供奉,逆缘的死者必须有萨满神灵的介入为其举办特别的葬送礼仪,才可以使死者得到安定,并最终等到家人的长期供奉。

6 结语

从昭和五十年代(1975年以后)开始“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逐渐广泛化。“ムカサリ絵馬(迎亲绘马)”作为一种冥婚形式,赋予了“家族意识”的延续以及使未婚死者的祖灵升格化的含义。中国传统思想也认为,夫妇是人伦的开始,生前没有婚配的人不算成年人,而且其生前无子嗣,死后又遭到非正常处理,是破坏秩序、违反礼仪伦常的,所以不能成为祖先;而女子未婚先夭一定要先归于他姓、成为人妻,才能使其死后魂魄依丈夫有所归依,成为先妣,在生命认知上兼具生存与秩序的功能。于是,为那些未婚先夭的人举行冥婚,以使其进入正常的社会秩序中就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也是使他们死后也能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的充分条件。此外,人们对于年轻失去生命的亲人无法接受,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从心理上接受这样的事实,为个人和家族解决感情的失落。冥婚仪式试图通过将死者身份的转换,使得死者获得合法的身份,与此同时生者亦通过死者身份的转换获得自己或家族的相应社会地位。

[1]小田島建己.《死者の結婚》とその現象―冥婚·死霊結婚概念と習俗実態との差異―[J].比較民俗研究,2009,(3).

[2]桜井義秀.死者の結婚――先祖崇拝とシャーマニズム[M].北海道大学出版社,2010.

[3]杨泽曦.中国冥婚习俗流行根源初探[J].天府新论,2007,(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