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曹玉华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统分统包”变成了自主择业,就业成了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其内容和形式对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都缺乏针对性,尤其在如何培养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就业服务缺乏有效兼顾,缺乏必要的联系,顾此失彼。一方面,学生虽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他们对于这些观念在就业中的现实意义却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在面对就业这一实际问题时,思想政治教育又忽视了对学生择业时社会发展大局观教育,导致不少学生在择业时,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职业前途,不能高瞻远瞩,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殊不知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是个人成才成功的大背景。企业界有句话说得好:“政策头脑是利润的源泉。”将思想政治素养与职业发展结合,不仅显示了一个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也反映出一个人对企业发展的远见和洞察力,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从上大学开始,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较少,且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宏观思想统领、形势教育、政策指导层面,没有或较少涉及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全面培养和指导。
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定要通过合适方法和手段来体现,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方法是否科学、能否有利于大学生接受,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虽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如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大量介入,使许多生动事例可以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具体到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时,仍然明显地存在方法单一和陈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重理论轻行为、重共性轻个性、重灌输轻疏导等。
针对上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就业指导教师要共同努力,找准“结合点”,克服“两张皮”现象,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新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先学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这也是我国的优良教育传统。尤其是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呈明显多元化趋势,道德滑坡已成了社会热点,因此,当前的教育工作的重点,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质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出发,还是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都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中人网调查发现,“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项中,道德素质仅次于“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进行人才测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他们能否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预期的成就。在人才任用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所以说“德,才之帅也”。而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大学生中却备受冷落,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在校大学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道德素质,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该有社会主义主流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也应该关注诸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大学生们最关心的、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就业问题,将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在教材体系中如《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材中,要不断加强国情和就业形势教育,加强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培养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创业观;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等等。这方面内容,要强化,要突出,要丰富,切切实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基本原理与大学生就业择业问题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力度逐步加大,逐渐完善。
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两者完美结合,势必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过去单一化的教育方法,使就业竞争力培养向多元化的角度转变,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2.3.1 集体就业指导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
集体就业指导教育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座谈会、模拟招聘等,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对大学生在择业中有共性或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教育。其好处在于覆盖面广、效率高,对解决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集体教育只能针对大多数,千人一面,而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个体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和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单独进行教育的方法。个性化的个体教育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就业竞争力上遇到的问题。将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不仅注意了教育内容的差异性和针对性,也使得教育方式富有变化、灵活多样。
2.3.2 全程教育与毕业教育、就业指导相结合
全程教育就是从入学开始,把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融合到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让教育无处不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当然,在全程教育中也要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教育。如对一年级新生开展适应性心理指导教育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对于新生,重点帮助学生进行本专业社会定位,渗透本专业的行业优势、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等教育,使学生得到职业启蒙,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对二年级学生,主要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初步启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启蒙的基础上尽早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对三、四年级学生则主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侧重开展职业体验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
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是指在学生毕业阶段进行的集中教育。学生正处于职业选择期,针对价值判断困惑和心理焦虑明显增多的实际,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对毕业生的价值引导和心理疏导上。采取专题讲座、优秀校友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成才意识,帮助他们澄清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偏差,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此外,还要强化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3.3 重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作者队伍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群策群力,协调一致,充分整合各方面力量,专兼职相结合,优化队伍结构。不仅有“两课”教师,也有辅导员、班主任,还有院系书记和就业主管人员,他们都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3.4 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以及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其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但同时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方面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大对职业实践教育的扶持力度,应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活动体系的完善、校企合作的推进等方面下工夫,保证实践体系建设,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实践教育为重点,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的富有实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减少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选择时的盲目性,将政治思想教育切实渗透入职业生涯教育的每个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与时俱进,革新方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全方位入手,环环渗透,这样就可以在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提升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竞争力。
(责任编辑杨文忠)
[1]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2).
[2]李宝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12).
[3]田晓光.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