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赵辰欣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
健康、完善的职业心理是个体职业行为的基础与保障,正确的职业选择和成功职业发展都离不幵健康的职业心理。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个体综合职业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高职毕业生如何尽快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已成为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完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全面提升高职生职业综合能力,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高职院校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本研究采用曾勇2011年编制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现状。本次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随机选取海河教育园区内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三所院校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四年制联合培养本科生和三年制高职学生;包括会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智能养老、数控、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等4类10余个专业学生,使用曾勇2011年编制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问卷》,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28份,有效回收率88%。(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对问卷所得数据采用spas for Windows 19.0进行统计处理。
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现状,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高职生进行取样;对调查数据梳理分析、理性思考,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实验干预对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促进的效果。
表1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表1显示: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在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的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P<0.01),男生的平均分高于女生;在职业道德的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P<0.05),男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观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显示: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在除了职业价值观这一维度以外的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学历层次差异,其中在职业认知维度上存在学历层次差异(P<0.05),四年制联合培养专业学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三年制高职学生;在职业性格、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三个维度上存在学历层次差异(P<0.01) 四年制联合培养专业学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三年制高职学生。
表2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在学历层次上的差异分析
表3显示: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在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1)。经事后检验发现,在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四个维度上大三年级学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年级差异比较
表4显示: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在职业性格、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P<0.01)。在职业性格维度上,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经济管理类、电子信息类、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平均分;经济管理类学生平均分显著高于旅游管理类学生,其他各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道德维度上,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经济管理类和旅游管理类学生,与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差异不显著,同时,其他各专业之间差异不显著;在职业能力维度上,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经济管理类、电子信息类和旅游管理类学生的平均分,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旅游管理类学生的平均分,其他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专业差异比较
本次调查参考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并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访谈结果进行问卷设计和编制。在天津市范围内选取了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80家用人单位的120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用人单位关注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中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分别排在前三位;第二,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中职业道德、认真踏实、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分别排在前三位;第三,用人单位认为高职生急需提升的职业心理素质中责任心、职业道德、职业认同分别排在前三位;第四,用人单位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最需要改革的环节中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团队意识训练分别排在前三位;第五,用人单位认为提升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中企业岗位实践、案例启发、互动讨论分别排在前三位。
在对用人单位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有较为迫切的综合职业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及职业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用人单位选择相关专业应聘者主要看重毕业生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职业道德、认真踏实、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职业道德、职业认同等方面都是高职毕业生急需提升的职业素质。这些需求也正好反映出目前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现状中的不足。
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现状的关注及其培养的建议说明,加强和完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高职生自身职业发展,同时也关系着用人单位的招工质量。用人单位希望高职毕业生不仅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踏实、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综合能力,从而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投入工作岗位,提升工作效率。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高职生职业发展的前提,广阔的思维模式是学生职业发展的条件,积极的行为方式是学生们职业发展的途径。在充分调查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现状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的基础上,笔者根据职业心理辅导的特点,从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干预训练,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团队游戏、小组讨论、实战训练、视频案例等教学方法,借助云班课、多媒体、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训课程有机结合 :将课程地点设立在“客房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以及商务礼仪课程教室等专业特色教室或实训室内,让不同专业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内容进行学习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和认识职业世界,完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表5显示:通过16次《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学习,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有所提升,其中在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提升(P<0.01)。在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维度上的平均分也略有提升,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5 实验干预前后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差异
此次干预训练的结果表明:通过将职业教育与系统的职业心理素质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干预训练在经过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紧密围绕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必备的职业素质,将职业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体验式学习,综合利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和认识职业世界;让学生切身领会职业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通过学习与训练,同学们的职业认知、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方面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对学生深入思考自身职业兴趣,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完善综合职业能力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应致力于设计全程化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课程。首先,心理健康、创新创业、职业指导等思政类课程应重视和融入对学生职业心理素颜的教育和辅导,德育与心育相结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理论观点的阐述融入职场情境与职业活动中,借助云班课、慕课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通过线上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现场说课等形式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培育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于心,提升职业心理素质的“软实力”;其次,强化“课程思政”思维,在专业理论课程的讲授、实训课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实战演练,强化学生职业认知教育,坚持知行合一,践行“工匠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外化于行,增强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技术的“硬技能”。第三,开设职业心理素质选修课。通过传播范围广泛的慕课等线上课程提升学生对自身职业心理素质的关注,通过体验式的线下课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例如:将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的地点选在专业特色教室或实训室,为学生营造职业氛围,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阶段,校企双方可以将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行为准则纳入实习实训课程并将其作为考核评价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实践活动方面,高职院校需要整合学校学生处、团委、各二级学院等多方资源,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打造模拟职场、“创业影院”、创业经验分享、创业项目路演、情景剧展演科技文体节、技能展示月等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比赛,以“赛”代练;支持专业指导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协同组织建立学生社团,全面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进社区进行技术服务的机会,为学生打造多元的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平台;实行德育实践活动“学分制”考核机制,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学习理念,全面推动实践育人的工作成效。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将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贯穿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毕业前辅导、毕业后反馈的整个学习阶段,针对高职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加强学生全面、细致、个性化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实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关键。
高职生职业心理辅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利用线上心育平台,增强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的渗透性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整合线上线下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资源,充分依托与构建网络化平台开展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实现电脑或智能移动手机客户端的全天候、全场域的访问浏览与交流互动,从而全面提升心理教育工作效率与质量水平。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采用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方法,促进高职生对线上心育平台的参与和运用,提高高职生在思政教育网络上的互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思政网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监管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作用
在日常宣传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校级、院级心理社团以及大学生创就业中心在构筑网络思政教育阵地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学校应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在辅导员及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新媒体部门学生骨干管理、负责线上心育平台,设立专门的职业心理教育板块,更新有益于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社会新资讯,发布符合大学生内在需求的思政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坚持以德树人教育理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将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学生整个学习阶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