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混合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改革探索

时间:2024-06-19

杜小玉

(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职工大学,天津 300070)

一、引言

随着数字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尤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更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这使得当前高职课堂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再适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其中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随着信息化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各类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该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存问题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当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应用能力,从而对接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职业市场需求。但现阶段仍有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采用传统的教学办法,学生依然是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可持续发展力,更不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化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技能人才”的要求。笔者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该门课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生源复杂,应用能力水平差异较大

以新华职工大学(简称我校)为例,各专业招生文理兼收;在生源类别上,有普通高中的学生,有职业高中的学生,还有中高职对接生;有的学生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偏僻农村。由于来源复杂,学习背景差异大,他们在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上参差不齐。比如,我校招收的中高职对接生之前基本都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而许多普高学生只接触过计算机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操作的经历。对他们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教学进度,显然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教学中缺乏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从现阶段整体来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常见的方式是教师理论讲解加学生集体实践训练,教学方式和利用资源单一化,对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较少。同时,由于生源的复杂性,忽略了教学内容针对性的调整。不同专业的学生未来岗位需求不同,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应该合理选用多元化的现代教学方式,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相应调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度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评价方式单一化,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其考试内容大多停留在记忆考试,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测试考虑不足。还有学校在考核中过于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对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不明显。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忽视过程考核,不能全面评价各层次学生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混合式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混合式教学概述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简称BL)作为教育领域“新时代的产物”越来越受到各学者的重视。对其概念,不同学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我国最早提倡混合式教学并对其概念进行研究的是何克抗教授,他认为BL就是把传统教学方式和在线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充分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彭绍东教授认为BL是指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课堂的混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写作学习的混合。信息化教育网站上给出最新的BL概念解释是从表现形式上采取“线上”+“线下”的途径开展的具有狭义“混合”特征的教学活动,同时强调“线上”是教学活动的必备,“线下”是基于“线上”成果开展的更加深入的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有共同的目的——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的优势改造传统教学,有效提升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深度。本文所指的混合式教学即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线下教学活动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为了深化学习的课外延伸活动。

(二)混合式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现存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当前面临的生源差异大、教学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表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现代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以“教”为中心向学生以“学”为中心转变,而混合式教学能够运用多元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其次,混合式教学有助于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随着各大网络平台的建立以及互联网络课程的互通共享,教师能够轻松接触更多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了提高本校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进行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资源开发探索,进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最后,混合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在线下即可完成理解、记忆等初级的教学目标,能力强的学生还能完成部分分析和应用较高的难度目标,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完成学习的深化,这样能够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混合式教学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基础。混合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的混合,并以建构主义为主要指导。经证实,先自学再讨论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把抽象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完成知识的整合和自我构建。其次,混合式教学具备了政策支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这使得教师应用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最后,混合式教学具备了现代技术支撑。伴随“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MOOC资源平台、SPOC教学管理平台、智慧树等平台的广泛应用,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的建设都为进行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技术基础。

四、混合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创新应用

(一)应用思路

混合式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具有统一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来改进传统教学。基于这种理念,本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探究,通过反复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初步形成了符合我校教学的总体设计,具体应用思路如下:一是该混合式教学分为课前自主在线学习、课中小组合作探究、课下实践拓展和多元评价贯穿始终四个阶段。如下图一所示。二是课前自主在线学习包括多元化资源建设、发放助学微视频、在线答疑等环节;课中小组合作探究阶段由小组探究、成果展示、项目训练强化和教师答疑解惑等构成;课下实践拓展阶段主要由等级考试专题练习、作业上传和技能竞赛拓展升华等环节构成;多元评价贯穿始终,即过程化和综合化的评价贯穿课前、课中和课下所有阶段。

图一 混合式教学应用模型

(二)具体应用策略

1.基于微信端的课前自主在线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由多元化资源建设、助学视频上传、兴趣练习、在线答疑四个环节组成,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后面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一,在多元化资源建设环节上,主要有微视频、PPT课件案例、相关word资料和网页链接等丰富资源内容,其中微视频的时间基本控制在8分钟以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第一种是充分利用国内外开放的优秀在线课程资源,我最常用的是从中国大学MOOC平台、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等平台下载精品视频,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剪辑;第二种是利用Camtasia和office等软件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并融入学生专业特色,供学生在线学习。第二,在助学视频上传环节,我主要通过手机微信客户端进行。据调查,我校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并且都装有微信软件,因此我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和“雨课堂”微信小程序的便捷提前上传助学视频,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行观看视频进行预习。第三是兴趣练习环节,我根据上传的视频内容设计习题和单元作业,然后发布到“雨课堂”在线平台上,学生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随时答题;对于一些开放性习题我直接发布到微信群里,让大家在线讨论,这种即时性交流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引起专业学习的兴趣。第四是在线答疑环节,即对于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通过雨课堂讨论区或微信群进行讨论、答疑,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记录,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基于课堂的课中小组合作探究阶段

在课堂中,首先对学生课前预习出现的问题和作业错题进行强调,进而引出课堂内容重难点,再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重难点,即进入本阶段的第一个环节——小组探究。能否调动大家探究的积极性,分组至关重要,首先利用开学前两次课对学生基础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划分为较差、一般、较好三个层次,再把全班同学按4-6人为一组进行分组,每一组都包含三个层次的学生,并选拔出组长、技术骨干,组长负责小组学习进度和落实情况,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如我在会计班布置探究任务“用复制公式的方法计算销售表中第一季度四个产品的总和,结果保留2位小数”,让各小组交流讨论,确定方法后各小组成员分别在电脑上实践操作。第二个环节是成果展示,由各小组自行选出代表操作演示,演示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第三个环节是项目强化训练,由于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是四节连上,且该课程以实操为主,我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练习时间,并通过由浅入深的项目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EXCEL函数时布置练习“分别用COUNT、COUNTIF函数计算销售部人数和平均工资”来强化学生对函数的运用。大家完成练习后,让各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通过生生互动机制促进学生交流,丰富课堂创新形式。第四个环节教师答疑解惑,教师根据课堂中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解读、点评,并对大家操作时出现的错误予以正确示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3.基于竞赛的课下实践拓展阶段

课下实践拓展主要通过专题练习和技能竞赛活动拓展两个环节实现。第一个是专题练习,为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得到满足,根据兴趣爱好、学习重心把班级学生分为两大组: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组和非考试组。针对非考试组同学,我基于课堂内容设置相应难度的任务,上传到“雨课堂”网络平台,全班同学都可作答,这部分习题更体现专业特色,如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尽可能布置一些趣味性、应用性的融合会计专业特色的习题;针对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office应用一级和二级考试的同学,我根据往年等级考试真题内容设置相应作业,上传至网络平台,供考试组学生拓展练习,然后再通过平台进行在线答疑和批改作业。第二种方式是技能竞赛活动拓展,为了有效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我校充分利用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每年举办的职教集团技能竞赛开办相应竞赛项目,给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寓学于乐,如针对计算机基础office应用中 Power Point文稿演示模块开设了PPT创作大赛项目,针对Excel表格处理模块开设有会计实务大赛项目。在竞赛开始前,指导教师会介绍与该课程有关的技能竞赛成果及其对应知识点,让全校学生根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竞赛项目,可以个人或者2-3人小组参赛形式报名,最终根据学生完成的实际作品打分评比。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优秀的学生采用直接奖励办法,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会推荐参加省级以上的平台竞赛,如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锐普PPT大赛等。通过这种知识延续性的活动既能促进高职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又能重构课堂教学结构,加快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4.多元评价贯穿始终

学习评价在混合式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面对差异较大的高职院校学生,采用多元化评价更能系统、全面的考查学生,从而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学生自信心。这里的多元评价包含评价主体、内容、方法和标准上的多元。首先,在多元化评价主体上,本文强调在课程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学生个体、小组同学、职业鉴定机构等主体在课前、课中、课下整个过程多角度评判,追求对学生评价结果的最大认同。其次,在多元评价内容上强调全面化,不仅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包括学生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内容评价,例如学生在线提出问题和回复问题情况、是否完整看完学习短视频、是否参与小组互动等。同时,在评价标准上体现灵活性,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可以适当参考新课改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度评价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并以学生的进步指数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最后,在评价方法上,我在实践中坚持过程性评价+终结评价+社会评价三种考核方式结合,分别占比约为50%、35%、15%。例如过程性评价中课前自主在线学习和课后作业约占10%—15%,课中出勤、探究合作、成果展示、项目练习等占35%—40%,终结性评价主要以期中(10%)和期末考试(25%)进行,同时纳入了社会性评价,例如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给予15%左右的分值。通过三种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

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创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交互贯穿于课堂始终,能够满足我校学生个性化需求,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同时这种新的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网络资源众多,质量优劣不等;部分高职学生自控力较差,线上学习效果跟预期有差距;目前处于混合式教学初级阶段,混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等等。总之,混合式教学模式仍需要在课程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改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混合是未来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教师应该抓住时代发展机遇,不断探索实践,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从而真正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和持续性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