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影响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

时间:2024-06-19

罗艺婷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浅谈影响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

罗艺婷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越强,越能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教学效能就越高。文本从社会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教师个体差异三个方面对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进行分析,阐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专业发展

一、引言

“职业认同”这一专有名词出现于20世纪中期,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人们对职业认同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般说来,针对职业认同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界定:第一,职业认同是“职业的社会认同”,即它的主体是全体社会大众,社会大众会对某项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作用等作出一般性的评价;第二,职业认同是“职业者的个体认同”,即它的主体是从事或者拟从事该项职业的人,从业者或即将从事这项职业的人会对这项职业作出综合性的评价。“教师职业认同”是由职业认同引发而来,是教师在其角色学习和扮演过程中对自己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以及职业技能的感知,它是教师职业角色成长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对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师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他们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教师群体。与此同时,其日常工作环境相对复杂,面临着极大的工作挑战。

(一)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认可度较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教师普遍偏低

无论是考生家长,还是考生本人,都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层次院校)才是正统的、一流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院校)则是非正统的、二三流的教育。在这种错误的认知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常常被用来与普通高校教师进行比较,尽管自身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还是得不到相应的社会评价,长期承受着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二)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期待过高

当前普遍认为,一名优秀的高职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践经验的累积;既要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又要时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这就对高职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正是因为期望过高,导致部分教师深感职业压力巨大、工作负荷重、角色超载,进而出现了丧失工作热情、不认同自己以及厌倦本职工作的现象。

(三)给予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略显不足

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人、亲戚、朋友等给予教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来自社会的支持多了,教师工作负荷及职业倦怠感就会相应降低,而职业认同感会相应升高。因此,当高职教师出现职业认同感下降时,若能与家人、朋友保持融洽的关系,并及时地获得精神鼓励与经济支持,就会拥有正面的、积极的个人感受,从而有效地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三、组织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毫无疑问,组织内部环境的改变会从不同方面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所处的学校整体环境对其职业认同的建立、形成、发展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积极向上的组织内部环境有利于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也有利于自身专业化发展,可以增强其工作满意度。

(一)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和教学文化对于教师个体感知他们的职业认同方式会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两个方面,主要与校长日常的引领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讲,校长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家长观、管理观会综合构成一所学校整体的校园文化。良好的内部文化环境,会促进教师把自身专业发展作为寻求教师幸福的起点和归宿;相反,如果内部文化环境刻板、缺乏灵活性,总是硬性规定教师应该怎么想、应该如何做,用许多条条框框束缚教师,就会严重影响到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和提升。

(二)组织气氛

想要营造愉快的组织气氛,领导风格是不容忽视的一点,若学校领导能够与教师开展良好的、有效的、支持性的沟通,教师会显示出积极的教学态度,并从工作中感受到乐趣;反之,教师则有可能显示出消极的妥协态度。此外,同事关系对于组织气氛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们凝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分享知识、面对挑战、增强自信,促进职业认同的构建。

(三)组织资源条件

对于教师而言,资源条件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产生影响,例如学校地理位置、办公条件、教学条件、学生数量、课时数量、科研工作、薪酬待遇等。以薪酬待遇为例,它往往是员工努力的目标,因为工资收入能满足我们的个人需求,也是工作能力和社会地位的体现,能够带来工作上的成就感,可以说工资收入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因此,学校若能从以上这些方面关注教师的需求,尽力给予教师支持,将会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获得极大提升。

(四)组织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始终重视教师的切实需求,尽可能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存在职称名额偏少,教师晋升困难的现象;与此同时,部分职业院校在教师继续深造的问题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与支持。尤其对于中青年教师而言,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会严重影响其工作热情,甚至出现离职的想法,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团结。因此,学校应当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保证晋升的公平性、晋升的速度、晋升的机会,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一定比例的学费报销,让教师们看到这份职业光明的前景。

四、教师个体因素的影响

(一)个体特征因素

从个体特征因素层面上来讲,主要针对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学科领域、个人风格等方面的内容,随着这些个体因素的变化,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也随之改变。

1.性别因素。在性别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上,由于性别上的差异,高职院校男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有所不同,男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要明显高于女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并非是性别本身导致了这一结果的出现,而是受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一些固有观念的影响。一方面,我国自古就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认为男性就应当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外出工作,而女性就应当在家里相夫教子,不可以抛头露面地在外工作。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的女性已经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外出进行工作,但她们所要面临的却是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既要努力工作随时准备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又要同时兼顾好家中的一切事务,这就使她们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问题。例如,在从事相同的工作时,女性员工的薪酬低于男性员工;在职位晋升时,会优先考虑男性员工;甚至在招聘过程中,也会优先录用男性,认为他们的家庭负担轻,请假的几率比女性小。

2.年龄、教龄因素。在年龄和教龄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上,随着这两者的不断增长,其职业认同水平呈相应上升趋势,也就是说,那些年长且工作时间长的高职教师,其职业认同度要高于年轻且工作时间短的同事。前者能够根据所处工作环境不断开展自我调试,将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进行有效整合,且他们的期望值普遍较低,更容易获得满足;而后者因为个人阅历和经验不足,在遭受挫折时若不能及时予以处理,其情绪往往会受到负面影响,产生不满意感,从而选择离开教师岗位。

3.学历、职称因素。在学历和职称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上,也呈现出正向的线性相关,高学历及高职称对工作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能力和素质就越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就越快,更加有助于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解决问题。教师的技术职称越高,相应得到的工作报酬越高,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越好,更容易获得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取得教育成果;另外,技术职称高可以使教师本人获得更多来自社会、学校、同事、学生的尊重,这会带来极大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愿意把精力加倍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并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4.学科领域、个人风格因素。在学科领域和个人风格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上,理工类教师和文史类教师存在差异,内控型教师和外控型教师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在研究分析中发现,理工类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要高于文史类教师,前者的职业期望水平也高于后者,一些相关教师表示相较于文科来讲,在理科研究上获得成果的机会更多并能带来更大的成就感。与此同时,内控型教师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归因于自身的责任,因此对工作投入较多,坚信通过努力才能成功,职业认同度较高;反之,外控型教师则认为自己是不能主宰命运的,面对相关事情时无需负担太多责任,奉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原则,在工作中经常表现出随性的一面。

(二)个体传记因素

从个体传记因素层面上来讲,是指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和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历,这些经历对个人今后职业认同的构建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先前做学生时的经历。不可否认,学生时代的经历会影响其现在作为教师的行为,尤其对于新手教师而言,通常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及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大多来源于学生时代的亲身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那些在学生时代对特定教学模式的理解与肯定,会影响他们现在作为教师的行为。例如,先前习惯于讲授法来获取知识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多会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先前习惯于背诵英语单词来提高英语成绩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会着重要求学生背诵英语单词。

2.先前教师的影响。在对不同教师受他们先前某位老师影响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入行的新教师,都会根据他们先前所经历过的教师进行模仿,把最终塑造出来的教师形象定位为自己的教师形象。当然,这一教师形象并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的,且多数教师提到的是他们在学生时期所钦佩的教师,正是这些教师所传递出的积极、乐观、正面的情感感受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从而决定把教师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

3.重要他人的影响。前面提到的先前教师就是重要他人之一,诚然,这里所指的重要他人还应包括教师的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因为这些人都是在教师身边陪伴其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例如,家庭在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民主型家庭风格中,各家庭成员间关系融洽,经常交流彼此的看法,分享彼此的感受,其职业认同水平较高;而在独裁型家庭风格中,各家庭成员间缺乏思想交流,经常因琐事爆发家庭矛盾与冲突,其职业认同水平较低。由此可见,家庭关系质量对于个体职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4.关键事件的影响。至于关键事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发生在教师身上的某些事情也能够导致其对职业认同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比如结婚、离婚、怀孕、生子等。Huberman就曾经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当教师自己有学龄期孩子时,通常对于学生的容忍度会相应提高;再比如,原先一向乐观、和蔼、善解人意的教师,当自己遭遇到婚姻危机或是由于妊娠造成体内激素水平紊乱时,很可能在一段时间里表现出情绪低落、暴躁、易怒的一面,这时他们对于学生的容忍度会急剧下降。这两个实例就充分显示出教师私人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会深刻地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活。

五、结语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其内心充分认可,并主观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肯定,从中获得乐趣与满足,才能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毫无保留地付出自己的热情与努力。反之,如果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感到无趣厌烦,那么其职业认同感势必将处于较低水平,这会对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极大威胁;与此同时,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乃至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为此,学校需及时关注教师的需求与情感,用全面、客观、包容的评价体制管理教师,为教师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尽力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鼓励教师进行深造,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1]陈水平.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3,(06).

[2]李芳.论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濮阳职业技术高职院校学,2007,(02).

[3]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1).

[4]孙钰华.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5).

[5]张宁俊,朱伏平,张斌.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Research on Factors That Can Effect o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LUO Yi-ting

(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Education,Tianjin300222)

The stronger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at the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have, the more energy that they can concentrate on educating and teaching, the more efficiency that they have on teaching.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can effect o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 through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social external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al external environ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 addresses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impro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er’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ident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16-09-20

罗艺婷(1986-),女,天津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教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G71

A

1673-582X(2016)12-0051-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