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天津 300180)
德育课程一体化是指,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起“德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实施体系。如何更好地理解德育一体化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所上的每一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参加的所有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渗透着德育。中职学校具有鲜明的特点,即不仅仅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最好平台。德育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说教,更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为学生践行道德品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德育课程一体化可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项目一体化理念引入进来,“融入项目一体化理念,德育教学将更为凸显实践性、岗位性、趣味性,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被打破”。其流程为:确定德育主题,传授德育内容,践行德育要求,评价德育成果。以德育课程中《恪守职业道德》一课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依赖德育课传授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而德育课程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教学体系:即在德育课程传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向学生手机终端推送和职业道德相关的案例故事和国学经典,形成职业道德学习的第二课堂,并在实训课中由实训教师设计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活动,搭建践行职业道德的平台,形成理论性评价和实践性评价,从而是学校的德育教育立体化、完整化、有效化。
课程内容陈旧、空洞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案例陈旧、空洞。例如,在“恪守职业道德”一课,课本中所列案例还是2001年的事件,距今已17年之久,基本上和学生同龄,案例久远,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材料滞后于社会发展,缺乏对中职生实际生活的深度关注;除此以外,在本课的案例中,出现人名或者企业名称的地方,多为“某同学”、“某人”、“某公司”、“某企业”,案例的真实性令人怀疑,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之后,深入总结了我国过去五年的重要成就,***总书记做出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现了与时俱进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提法。令人遗憾的是,在全国通用的德育教材内容中并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和补充,甚至已经明显缺乏时代感的内容依旧排版在重要位置,教材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落后于普通高中政治课本教材。
硬币有两面才是完整的硬币,方能体现其经济价值。人的培养也是如此,一方面要懂得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付诸于实践。德育的培养更是如此。2008年教育部就提出对德育课程实施改革,要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做到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学习、贴近生活。经过积极探索,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德育课程建设局限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深入研究”。虽然增加了一定量的学生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从实质上看,教材的编排和课程设计仍然以“教”和“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点系统的抽象的理论为框架;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依托的现代课程设计理念仍然明显欠缺。例如,在《恪守职业道德》长达15页的课本内容中,只有一个学生活动,若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老师自己搜集素材,设计活动。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引领之下,德育课程要树立“大德育”的理念,开拓视野,不要把德育课拘泥于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对德育课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给与足够的重视。同时,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从信息化辅助教师教学,到信息化师生互动,最终实现学生利用信息化设备自主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已学到的德育知识,以追求并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一体化的中职德育教学模式。
德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社会公民,能够懂得并积极、主动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职业生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由于课本编排重知识、课堂教学重灌输,使得德育课程的评价也重理论的记忆,而对实践的要求和考核严重缺乏。例如,在我校的评价体系中,德育课程属于考查课范围,即平时成绩占80%,期末考试成绩占20%,从比例分配上看,的确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注重生成性评价。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生成性评价依然是偏重于理论的考查:在这80%的平时成绩中,作业占比40%,课堂参与占比20%,两次随堂测验占比20%。德育4 门必修课程中实践性作业几乎为零,或者只是在某一课或者某一单元才会设计一个实践性作业,比重较低,并且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这也就意味着不能完整的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便会得出学习德育课无用的观点。从总体上看,目前德育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安排和设计中职德育课程实践评价体系的方式、目标和主题时,未能从实践育人的角度考虑,这使得德育课程的评价几乎全为理论型评价,学生的实践锻炼的评价比重微乎其微。这样的评价体系很难实现德育课程的目标,离“培养高尚品德的公民”这一目标相去甚远。虽然在学生个人行为表现方面学校每月也有德育考评,但是这样的考评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德育课程考评相脱离的。因此,将学生日常行为考评纳入到德育课程考评体系中,形成德育课程一体化模式是提高学生素养、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学生成才的引导力量,师资的建设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对老师的评判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一个老师只懂得课本知识,想得到学生的欢迎是很难的,现在学生喜欢的是既能传授知识理论,又能关注学生生活、指导学生实践的老师。所以,实现德育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实现德育师资队伍一体化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同专业课程一样,德育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二种,专职德育理论教师和专职德育实践老师相结合,即两位教师共同完成德育课程的教学任务,专职德育教师完成理论部分教学,专职德育实践老师完成德育实践部分教学,两位教师实现互补和有机结合。在这两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是实现德育师资队伍一体化的最优方法,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过渡阶段。
综合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中职德育在课程设置上应侧重道德养成、心理健康、法制和就业指导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应以教学内容为标准,去探讨让德育教师实现双师型的转变,可以实行下述配置方式:
道德养成教育:德育教师(讲师及以上)+ 学生管理者[三年(含)以上管理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师(讲师及以上)+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含)以上];法制教育:德育教师(讲师及以上)+ 法律咨询师;就业指导教育:德育教师(讲师以上)+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及以上]。
对于德育教师的双师型建设,教师个人首先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中,研究者采用了第二种方法。以《恪守职业道德》一课为例,在我所教授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班级中,按照授课计划完成了本课德育理论教学内容。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与该专业的教师相配合,设计了既能考察德育内容,又能学习专业实训课程的活动:在机电专业实训课程中融入了德育实践元素,研究者将实训课程模拟为员工上班的场景,学生即为员工,“上班”时自觉打卡,“工作”时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工作,在这样的过程中融入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德育元素,使理论内容应用于工作实践,加深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程度。
一体化的德育设备是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德育课程的硬件配备主要包括德育教材和德育场所两个方面。
首先是硬件设备的改进,例如,为了增加德育活动,学习可以为学生配备平板电脑、德育实训室、提高网络速度等,为课堂开展活动提供条件。
另外,在硬件设备提高的基础上,充实软件设备。例如,购买或开发优质德育课程资源,如国内德育优质公开课、国际德育优质公开课等等,结合本校教师的引导,提升教学的质量。
第三,实施教学场所一体化是教改开展的重要保证。拓展训练室、实训室、社会公益场所,如定点福利院、老人院、志愿者中心等场所。此外应紧密结合学生乐于实践和动手的特点,可以将教材上的内容整合成生动又有意义的活动方案,例如辩论赛、模拟法庭、模拟招聘等,提高课堂参与度,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同时也更易于他们从情感和态度上理解知识的意义,也有助于他们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生活运用,达到德育课改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恪守职业道德”一课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借助了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场地,开展了模拟电工工作场景,设计了“上班”打卡,团队工作任务等内容。
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能够实施的助推器是一体化的德育考评。在德育课程的考评过程中,实行2+X模式,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程本身轻综合效应的考评方式。其中的“2”为德育课程的理论考评和实践考评,这是考评体系的核心;而其中的“X”是德育课程的日常评价和家庭评价等内容,是考评体系的补充。理论评价总占比40%,其中包括平时作业20%,课堂参与10%,随堂测验10%;实践考评占40%,主要以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为主,表现占比20%,效果占比20%;日常评价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评,如每天的出勤、遵守纪律等,占比10%,来源于学生工作者提供的数据;家庭评价为10%,主要来源于监护人对学生的考评。当然,并不是每一课都会涉及家庭评价,这只是课程评价的一部分。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职教育也开启了新征程。德育课程是培养新时代中职生工匠精神的灵魂课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有效的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