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06-19

李 娜,阮 利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调研报告

李 娜,阮 利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提升社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对区域内社区单位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河北区社区工作者结构现状、岗位及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研究的影响,得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首先满足社区岗位的内在需求,同时推行模块化的方式,还要不断拓宽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内在需求;课程体系研究;模块化

1 调研的基本情况

1.1 调研的目的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全国首家社区性高职学院,立足河北区、面向全市,为适应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迫切需要,学院和河北区政府积极推进“政校企社联动”的开放式办学模式,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专业2008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经过5年的发展已成为学院的特色专业。如今2008级至2011级学生已经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其中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及其他各类企业等。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是否符合岗位的需求?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对其开展工作有帮助?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如何?基于此,本课题组于2013年9月-11月对天津市河北区开展了相应专业调研,希望能对院系进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实践指导。

1.2 调研对象及方法

由于我校是一所立足河北区,面向天津市的社区性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多集中在河北区的社区基层单位和社区服务机构,因此本次调研对象主要包括河北区民政局领导及工作人员、社区基层单位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和部分毕业生代表。调研采取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考察等形式进行,同时分别召开毕业生代表、用人单位负责人座谈会。用人单位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用人单位的人员构成状况、录用标准和发展趋势等,访谈内容涉及招收员工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个人能力以及职业评价等。

1.3 调研方法及过程

本次调研共选择河北区12家单位,除河北区民政局外,还包括社区居委会5家,社区服务类企业3家,一般性企业3家。共发放调研问卷40份,回收35份,回收率为87.5%。

访谈采用面谈、电话和网络等形式,其中含社区工作人员12人,区民政局负责人4人,其他单位的负责人4人,共20人。

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形式比较灵活,既有面谈也有网络、电话等非面谈形式,内容大多涉及专业学习对自我认知的影响,重要他人对自我的客观评价以及个人对本专业的期望等。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社区工作人员的构成及现状

河北区下辖10个街道,每个街道办事处有7名负责人,分别为主任、副主任、主管社区民政(残联)、社会救助、计生、综治、文卫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其中最近一次换届工作是2012年3月河北区民政局进行的居委会换届选举,通过文化知识、计算机能力考试、各街道办事处面试等考核方式,河北区从714名应聘者中共选拔出70余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其中具有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学历层次较高等特点。其中年龄最大的不超过40岁,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到了62%,他们中一大部分为具有管理类或计算机技术类教育背景的转岗人员(大学生公益岗),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生仅占14.3%。

民政局负责人对目前社区专业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参与一线社区工作的热情表示认可,认为高职高专类毕业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较之本科以上学历的新进大学生而言,更加愿意主动参加具体工作实践,适应性较强,特别是经历过我校顶岗实习的毕业生更是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同时,他们也指出,在现有政策的限制下,特别是就业者的编制问题,对毕业生的录用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通过国家相关考试录用和上级部门调配,这让很多毕业生只能望而却步。这一现状即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我们的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从招生人数上我们能规避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发展社区服务不同的发展方向。

综合以上调研情况,目前社区相关单位本身的员工结构和今后的人才需求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方面,从社区人力资源方面讲,固有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将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从社区服务的角度来看,传统行政性社区居委会的运营模式已经露出弊端,完善的社区服务需要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具有专业背景,熟悉社区工作并乐于社区事务的高职高专类毕业生更加受到居委会和街道等社区机构的青睐。

2.2 社区类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需求

仅仅拥有服务现代社区的专业知识并不是社区单位对毕业生的唯一要求,与人沟通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实践肯动手,爱岗敬业等也是毕业生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面对千头万绪的社区事务,与人打交道是最主要内容,因此,在居委会的负责人眼中管理与组织居民的能力排在核心职业能力的第一位,其次是协调、调解纠纷能力,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也成为核心能力的第三位,其他的重要能力则还包含对待认真负责的态度、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基本文字写作能力等。而针对社区类毕业生的调查也与此较为吻合,大多数毕业生认为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他们收获最大的是提升了人际沟通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些能力让他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因此,今后我们对社区类学生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继续坚持促进其沟通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养成,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中此类课程的设置。

2.3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调研结果显示,我社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紧跟基层社区的人才需求,专业建设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具有人本主义精神和助人自助的专业伦理,掌握我国社区工作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及现代社区管理技能,熟练应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法开展服务,能够从事低保救助、人口与计划生育、社区治安和人民调解等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社区工作任务可综合为“社区计划生育管理”、“社区社救低保管理”、“社区党建”、“社区文化活动策划”、“社区调解与社区矫治”、“社区卫生管理”、“社区民政服务”等7项任务领域以及据此延伸出来的多达百项的具体社区工作的内容。同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应具备“把握政策法律法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善于与人沟通能力”等15项职业能力。

3 专业调研对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义

3.1 课程体系研究的根本要求——社区工作岗位内在需求

通过民政局负责人对基层社区岗位的解读,我们发现社区工作的纷繁复杂的性质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以下能力。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然后在长期的社区实践中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其次,对工作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脉络清晰。再次,工作过程和活动的设计要有针对性,程序合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方案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安全性,特别是居民的人身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

总之,基层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要求就是:站着会说,坐着会写,会组织,能交流。只有具备了以上的素质,才能在应对复杂的社区事务、面对需求各异的社区居民和大量社区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此,课程体系的建构要增加对基层社区实务和社区活动策划以及如何与人沟通方面的课程分量。

3.2 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研讨——模块化教学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领域大多存在本科照搬西方模式,而高职压缩本科课程的情况,具体教学过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整体性,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不能保证实训比例和实训内容的落实。同时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就是开设的课程门数不少,内容之间有重复而且浅尝辄止,个别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关联性小。该专业领域教材建设也比较滞后,可供选择的适用的教材较少,一般是借鉴或选用本科院校的教材,有的时候给人以因书设课的感觉。

在学院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社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包括职业基础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其中培养职业基础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主要是做好课程整合工作,压缩课程门数,对于培养职业核心的课程主要是增加实训比例,而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的课程则主要采用模块化教育模式,结合社区工作纵向和横向的内容分别延伸出社会工作模块、社区营养模块和社区早教模块。

具体来讲,社会工作模块是社区工作纵向的发展,是基层社区工作者职业规划的高级方向和发展目标,课程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和家庭社会工作等。社区营养模块和社区早教模块则是社区工作在横向层面的延伸。社区营养模块内的相关课程主要围绕社区营养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开设有社区营养管理与干预、食品营养与卫生、社区特殊人群营养保健、膳食营养评价与指导等相关联的营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社区营养知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通过获取职业营养证书,拓宽自己的就业面。社区早教版块的开设主要基于关注当今幼儿入园难这一社会问题,该模块下我们将培养出适合社区早期教育的专业人才,具体来讲包括早期教育教学方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婴幼儿护理、婴幼儿膳食搭配、少儿英语教学等一体化教程。

三个模块中的课程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影响,模块内课程安排需要通过具体调研,有专业教学团队协商设置,内容由浅及深,彼此关联,模块之间既有相通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有相对独立的专业核心课程,真正实现以社区工作为基本内容的模式化授课。

3.3 课程体系研究的实践保障-拓宽校内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之所以对高职高专社区类毕业生的工作表示认可,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期间针对性的社区岗位进行的真实、有效的实践和实习。可见,社区实践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根据这一要求,我专业将进一步延伸“校内实训基地”加“校外实习基地”的模式。我校的“社区管理实训基地”于2011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除已建有的心理咨询室、模拟法庭、终身学习服务指导中心等多个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内实训室之外,涵盖社救低保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市容环境服务和党员服务在内的模拟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将进一步提升实训条件,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校外实习基地”包含与河北区民政局、河北区妇联及十个街道共建稳定、规范的校外实习基地12个,每年接收教师和学生参加岗位实习和社会实践。其中与丹江里社区实现专业共建与社区共建相结合,在社区党建、社区教育、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已开展深度共建合作。

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内的仿真模拟练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区事务,实现实训项目和实际工作真正的无缝对接,该模式的操作也为我们即将撰写的校本教材提供现实依据。另一方面,学生运用专业方法、专业技能走进社区服务社区,不仅能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检验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发现并拓展自己擅长的服务领域,促进专业成长,形成职业迁移能力。第三,为配合社区举行较大规模的社区教育、社区活动,我们的“校内实训室”还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场所和设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校企社”合作,惠及广大社区居民。

[1]王红,马天芳.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前景和趋势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01).

[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EB/OL].中办发(2000)23号.[2005-10-04].http://www.jsmz.gov.cn/;

[3]陈天博.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8).

[4]邱玉慧,张继亮,段绪柱.府校合作模式下社区管理课程实习实践教学及方法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5).

[5]沈星怡,魏蓉婷.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定位及课程设计的调研报告[J].镇江高专学报,2009,(10).

[6]卢霞.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准确把握专业定位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关于家政服务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

[7]陈宇鹏,贾少华.对专业化背景下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1,(29).

[8]刘维娥.政校企联动模式下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0).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Report on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Curriculum System

LI Na, RUAN Li

(TianjinUrbanVocationalCollege,Tianjin300250)

Construction and supplement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curriculum system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community professionals’ training qual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communities in the local area, analyzes the influence to the research of curriculum system by the current community stuff structure, positions, capability requirement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 Giv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and servic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firstly fulfill the needs of community positions while propelling the method of modulation, then keep enlarging the intension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base inside and outside school.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intension needs of positions; research on curriculum system; modulation

2015-04-07

本文章为“十二五”期间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政企校联动”模式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10)阶段性成果

李娜(1984-),女,河南平顶山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教师,专业方向:社区管理与服务教学与研究;阮利(1977-),女,天津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G724

A

1673-582X(2015)05-0045-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