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育智育技育德育信
——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功能及课程拓展的四个支柱
魏春梅
“育智、育技、育德、育信”是公共文化课功能及其课程拓展的四个支柱,是文化育人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公共文化课一要为专业课程服务,二要为人文修养养成服务。通过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人人成才,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课程拓展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这实际上给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功能及其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新任务,明确了新方向。“十二五”期间,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如何拓展,课程设计如何更符合高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其核心就是在育人中抓住“育智,育技,育德,育信”这四个“增值点”,构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体系。
在国外职业技术教育中,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日本把公共文化基础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其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设置比例大于基础课程;韩国重视以培养“就业者”为目标的职业道德教育;美国把知识传授转化为能力培养建立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上;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也很重视学生的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总课时约为15%是文化基础课程;法国的普通文化课程占总课时的33%,可见公共文化基础课在国外职业技术教育中均得到应有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反复强调“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感受能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很多著名学者也提出,“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科学,更需要智慧,不仅需要技术,而且需要精神,不仅需要经济,而且需要人文”。简而言之,公共文化课是育人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必须给公共文化课以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四个支柱”的立论入手,认为高职公共文化课的构建必须形成“育智,育技,育德,育信”的课程链。
育智是知识升华为智慧的过程,是以“闻慧”到“思慧”到“悟慧”的高移的螺旋式上升。“闻慧”是获得感性知识的阶段,通过眼、耳、鼻、舌、身获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体验,形成原生态的知识结构;“思慧”是获得理性知识的阶段,是将感性知识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形成理论,成为共识,成为真理,从而用于探索实践。而“悟慧”则是创造能力的源泉,它是理性知识升华为真知灼见的智慧层次的体验。“悟”是经过相当长的文化积淀形成的理解力与领悟力,是一种大智慧的展现,没有高深的学问很难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对高职学生“育智”应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其课程设置要体现四个层次。按照赵志群教授的研究成果,第一个层次是“提供职业入门教育,核心是让学生学习本职业(专业)的基本工作内容,了解职业轮廓,完成从职业选择向职业工作的过渡并初步建立职业认同感”;第二个层次是“提供职业关联性教育,其核心是让学生对工作系统、综合性任务和复杂设备建立整体性认识,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运作,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与劳动组织间的关系,获取初步的工作经验,并开始建立职业责任感”;第三个层次是“提供职业功能性的教育,其核心是让学生掌握与复杂性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功能性知识,完成非规律性的任务(如故障诊断)并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成长为初步的专业人员并形成较高的职业责任感”;第四个层次是“提供知识系统化的专业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完成结果不可预知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建立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并发展组织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即培养‘实践专家’”。笔者赞同课程设置要分层次的做法,认同赵志群教授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但是,让公共文化课去完全承担学生的全部“育智”的功能,既不可能,也不实际。因为公共文化课涵盖不了学生全部“育智”的功能,它仅能在人文领域,用文学、艺术、语言、数理、音乐、人际交往、元认知、环境自然观察等的知识积累和智能训练,让学生去学习先哲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作品与实践成果,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品位,为做人打下很好的基础。
人的智慧结构是多元的,人文素质是人的智慧结构组成的一部分。对学生“育智”不仅是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还要进行公共价值观教育,心理和伦理教育,民风民俗及礼仪教育等等。而且“育智”是终身性的,公共文化课是做人的基础教育,它的教育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这一点在“育智”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但是,“育智”是公共文化课育人“主线”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否则高职教育会偏离育人的方向。
技术、技艺、技能都是由低级向高级递升的过程。育技,就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提升人才的技术品位,最终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按照赵志群教授的人才划分,职业人才是按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的层次递升的。初学者只具备定向和概括性的知识,在不太明确的工作情境中利用复杂的规律;高级初学者具备关联性知识,能在职业工作情境中注意和分析多种因素、模式和规律间的关系;有能力者具备具体的原理性知识,能面对无固定答案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和情境,并获得学科知识;熟练者具备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学科系统化知识,能感受对经验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复杂任务;专家具备行业的或某门专业的高深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成就突出,在某一方面技艺精湛,能独立承担高级或十分复杂的任务,也就是说,能力是按“知”——“会”——“能”——“巧”——“妙”——“绝”的层次由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掌握或具有的。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层次能力对应图
按照世界银行《职业通用能力体系》的划分,基本能力35个,职业能力16806个,其中35个基本能力又划分为基本技能、社交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技术能力、系统技能和资源管理技能等。这些基本能力的获得,要靠高职院校多元的课程体系建设来实现,对于公共文化课来讲,一些理解性阅读 、积极聆听、针对性写作、有效的口头沟通、数学解法、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学习方法、监督等的基本技能以及一些社交技能,如理解他人、协调安排、说服他人、评判技能、指导他人、服务他人等,通过相应的课程设计,学生是可以从公共文化课中学到的。但是众多的技术能力,如新产品构思、技术设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公共文化课是不可能让学生学到并获得的。因此,公共文化课的育技只能是在生存能力、方法能力上,让学生学到相应的技能,促其育人的基本地位是必须肯定的。
公共文化课的育技功能在于它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涯设计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从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入手,逐步使学生从新手变成专家,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它提升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和社会技能,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它引导学生养成了自律意识,有了和谐的情感,懂得了尊重生命的重要,理解了人生中的“真善美”,可以去抵御社会上的“假恶丑”,去堂堂正正地做人。它让学生尊重劳动,会用个人的体力、智力、情感、精神潜力和创造力去发现未来,找到个人全面发展的切入点,在从事劳动中获得尊严。
他们通过公共文化课的“育技”,享受了教育,享受了学习,享受了快乐,享受了人生,懂得了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克服从新手到专家要经历的困难与挫折,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公共文化课给学生的“技”,使之成为专业技术学习的“阶梯”,从而技能、技艺、技术都能遵循职业成长规律而向高端发展,这也是公共文化课在“育技”中育人的价值增值的关键点所在。
德是品行、节操的集合体,是立人的标准,是行为的规范。儒家把“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作为人生的“八德”,认为“忠”是尽忠报国的责任;“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是求真务实的品质;“信”是立身兴业的基点;“礼”是人际文明的准则;“义”是人向正途的向导;“廉”是清白正气的根基;“耻”是为人处世的底线。职业教育的“德”,强调的是工作伦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取向,它是从事职业活动所有群体成员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育德”就是遵循人的道德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借助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精华,形成一种潜移默化与精雕细刻的育人环境,使道德价值认同与道德境界培养成为人的品行与节操的支撑面,成为人的生活习惯,从而让德育成为教育的最靓丽的组成部分。公共文化课的“育德”就是将经典文化(主要是儒家学说),地域文化(主要体现真善美的文化传统与民风民俗)作为美德工程建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充满“诚实守信,知荣明耻,感恩报国”的信念与做人准则,从而健康成长,完善人格。为此,要使古代精华与当代文明交融渗透,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育德”的全过程,要让德育承担起社会主流精神价值传承的使命,将先进道德思想的“种子”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成为学生信仰与价值取向的“灵魂”。
公共文化课的育人优势是它可以把德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让德育求善与艺术求美结合起来,让艺术的感召力来唤醒学生的道德精神,提升道德思考力,用艺术的润泽使育德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因为,艺术与审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手段,又是育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育德与审美使教育的功能更具魅力与吸引力,也使育人用美的形式达到了其他教育所达不到的目的。
公共文化课的优势还在于它用形象思维的逻辑思维构筑了人们“崇德遵法”的思维形式,能用自律与他律去实现做人的准则。不仅在精神层面使“德”变成人的自觉行为,而且在制度文化层面也使“德”具备了约束人的思想与行动的功能,使以“德”治国成为国家层面上的方略,公共课文化的育人也就具有了全新的高度。
公共文化课的“育德”,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使民族精神的弘扬成为育人的时代要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了育人的主旋律,成为社会主义的共同理念与道德规范,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的彰显,正是公共文化课“育德”的功能体现。
公共文化课的“育德”功能,对建构校园文化体系也起着支撑作用,很多学生社团活动,实际上就是公共文化课“育德”功能的延伸。利用校园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建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都是在丰富公共文化课“育德”的内涵。特别是感恩教育“以情动情,以德报德”的人性呼唤,对80后、90后青年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总之,公共文化课的“育德”,使思想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新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文化建设的定位作用,从而使育人有了价值认同的灵魂。
“信”由“人”“言”构成,具有言语真实、确切,待人真诚,不虚伪,承诺坚守,言行一致,托付可靠,值得信任等含义。“信”与“誉”是联系在一起的,其名声效应决定着“信誉”,因此人的“立言”体现着人的品德。
公共文化课的“育信”,就是教人要坦诚,信守诺言,真挚恳切,表里如一,答应办的事一定让对方满意,许诺的事就一定办到。当前,大学生道德与诚信缺失的状态比较严重,助学贷款不还者有之,考试作弊者有之,编造个人虚假简历者有之,为了一些琐事伤害同学者有之,醉驾致人死伤者有之,所有这些状况的出现,都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有关。报道经常披露的学历造假,学术成果造假,电信欺诈,金融诈骗等,不可能不影响青年学生群体,如果不对他们强化诚信教育,他们中的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就会犯错误,甚至犯罪,所以用公共文化课“育信”,是育人不可缺失的环节,也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时代责任。
公共文化课的“育信”,一是在精神层面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要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是在制度层面上让学生遵守契约,认真履行合同,用诚信文化来确保自己的诚信行为。著名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说过“一个基于个人利益增长而缺乏合作价值观,不惜牺牲经济信用为代价的社会,在文化意义上是没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社会在经济上也是缺乏效率的,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狭隘的个人利益的增进和道德的牺牲,不会对我们的福利产生任何好处。”我们之所以在公共文化课中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就是用诚信文化去推进素质教育,一些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文化课《职业观和职业道德》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是把诚信文化融入了情境教学之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懂得了企业商誉和信用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看到了一些著名企业坚持用利润换信誉,以信誉树名牌的案例,心灵受到了震撼,真正明白了“诚信”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源。一些百年老字号之所以基业长青,就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以诚信为基础的核心价值系统,用诚信体系规范、维系了与社会中的各种生产、交易关系,所以品牌影响力才百年不衰。
公共文化课的“育信”要告诉学生这样一个事实,当今全球经济增长中,信用的评价深刻影响着各个国家的金融活动,非物质性因素创造的财富比重已经超过了物质因素所创造的比重,企业无形资产的投入量和强调程度,成为企业是否具有带动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没有商誉和诚信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诚信是做人的“模版”,也是企业立基的“模版”,公共文化课的“育信”就是让学生心中永远用诚信这个“模版”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学生一生能坚持“诚信”,他一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总之,“育智、育技、育德、育信”应当成为培养高端人才的四个支柱,其课程的拓展应当发挥公共文化课的优势,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要建立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的课程体系。一是为专业课程服务,二是为人文修养养成服务,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建立功能性的学习情境载体,全方位、系统化进行课程设计,要在教学层面上解决知识解构、重构的问题,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要在方法论层面上解决个体行动与思维的同一问题,实现“知识与技术”双功能的高移,使公共文化课真正发挥人本精神教育与熏陶的独特作用。
[1]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2]颜世华.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3]张金国.高职大学生语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4]余祖光主编.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5]王殿卿.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六年[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Intellectual Education,Prof ession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and Honesty Education——The four pillars of public cultural course's functions and curriculum develop 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EI Chun-mei
(Tianji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Tianjin 300250 China)
Intellectu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and honesty education are the four pillars of public cultural course's f unctions and curriculum develop ment,which is also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Public cultural courses serve for the subjects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umanities.Through the whole educational process,every student can achieve all-round develop 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public culture courses;curriculum develop ment
G423.04
A
1673-582 X(2012)04-0031-05
2012-01-20
天津教育规划办“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及其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VE3025)。
魏春梅(1963-),女,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科研与社区教育处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高职教育公共文化课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