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乔明亮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自觉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提炼出“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宝贵的历史经验。韩延明[1]认为: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百年不变的初心与使命”。武永耿等[2]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人民至上”的理念进行了解读,以此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奋斗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人民至上”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人民至上的内涵、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和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3]。但研究者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必要性及其原因分析的相关研究较少。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对于拓展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视野,深化把握人民至上的重要性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源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自觉坚持与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植根于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华大地,人民至上也是党在自发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尽管马克思主义中没有明确提出过人民至上的命题,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仍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人民主体思想和人民利益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第一,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坚持与发展。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为人作为自然界中的高级生命体,要实现自身的发展首先就要实现对物质生存资料的创造与满足,这是人类得以存续与发展的首要前提。只有实现了对基本生存资料的满足与累积,人才能有去满足自身其他需要、社会交往等活动的余力。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创造了宫殿……劳动创造了美……”[4],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创造源自于生产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创造出了许多精神产品,用以满足自身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进而,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创造了一切,并且社会历史是随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是人民群众的合力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进入新时代,***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6]5,明确提出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突显出党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的肯定。
第二,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的赓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观,《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411由此可见,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注,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人是现实的人,无论人的生存还是发展,都需要物质保障,并且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利益是与人的需求同时产生的,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利益的驱使才使得人成为社会人,因此应当重视利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纵观世界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朝代更迭等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无一不是因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发生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7]380。任何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的,正是被统治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才联合起来推翻当时的统治阶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注重引导人民群众认清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在,引导人民群众认清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对立。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9]522。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伟大成就的根本所在,也是在新征程上建立伟业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方位,***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10]35。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并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来的不断实践、不断奋斗中,深化总结出要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重大理论成果。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表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凝结的智慧结晶,所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人民至上就是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早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其主要表现为重民爱民思想和惠民安民思想等。
第一,重民爱民思想。重民思想和爱民思想是贯穿传统民本思想发展的一根红线。在古代历朝君王统治的过程中,为了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如何处理好君王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统治阶级。在解决这个问题困惑的过程中,重民思想和爱民思想得以完善和发展。早在商朝,商王盘庚就提出:“重我民”(《尚书·盘庚》),由此产生了重民、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礼记·哀公问》),意思指古代的政治把爱民看得最为重要,如果君王不能对民众仁爱,就不能保全自身、不能治理国土。战国时期,著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强调在君主、国家政权和人民群众之中,人民是占首要地位的。后来,明末清初黄宗羲所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等一系列思想,亦体现了对人民的重视。
第二,惠民安民思想。惠民思想是指重视人民的切身利益,推行有利于人民的政策,以达到国家整体的富强。安民思想则是在维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上,令人民感到满意,达到维持人民安定的目的。孔子提出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就是主张君王施以仁政,依照人民的利益做出改变,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要使百姓们拥有一定的私有土地、私有财产,以此发展生产。后来诸多朝代都对富民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对党和国家的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中华大地,自觉吸收与借鉴了民本思想,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1]9。无论是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艰难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得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精神生活得到更大富足,彰显了党对人民全心全意的守护。
近现代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便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0]1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也正是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衷心爱戴,才能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取得伟大的成就。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中国人民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为了拯救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奋勇反抗,但都屡遭失败。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贫苦的人民大众才有了坚强的代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才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着手制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并于1922年党的二大上正式提出这一纲领,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经历大革命的失败,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2]。所以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武装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在土地方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过进行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在文化方面,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3]854,号召创作出符合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的文艺作品,推动建立了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文艺等。正是一直怀揣着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心,中国共产党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开创“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9]480的局面,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13]1094,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这也表明党的人民立场初步的科学系统的确立。从此,这句话就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作为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深刻烙印在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心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对的主要工作发生了转变,从反帝反封建转变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国内百废俱兴、国外西方强国虎视眈眈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开展各项工作,要让人民真正摆脱剥削和奴役,要为人民当家作主建立起规范的保障。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实践,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治理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14]。在建国前夕考虑制度设计时,毛泽东就提出,“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15],要认识到这个政府是属于人民的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巩固新生政权,决定开展剿匪反特斗争。在短短几年内,就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并且解决了之前没能解决的匪患,人民生命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得到了政治制度保障。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自此得到了保障。
总之,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实际,中国共产党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时刻站在群众角度看待问题,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保障,也使得人民群众更加坚定地信任中国共产党,激发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建国后的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通过改革开放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此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重大问题,提出要通过改革开放的方式,使国家快速发展起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锚定各项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16],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和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内外形势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严重曲折的考验面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17]。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开创了新局面,为加速国家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的重大问题,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群众利益无小事”[18],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切下,中国的农业税实现了全面取消,这对破解“三农”难题、造福广大农民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胡锦涛还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观点,这为密切党群关系,站稳人民立场提供了新的理论遵循。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时刻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复杂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时刻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接续奋斗的目标。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生活幸福看作“国之大者”,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4,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高。2020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人口的生活自此得到了稳定保障。“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领导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每天都要面对各样的挑战,但***总书记总是说,是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这朴实的话语生动地体现了大国领袖对于人民的真挚情怀。***总书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带领我国取得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真正做到了“无我”和“不负人民”。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19]。人民群众是党领导和执政的力量源泉,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要继续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建立新的历史伟业。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铭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提出要坚持人民至上,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在新时代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1]的改革目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牢牢坚定人民立场,提出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在牢记初心使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时仍需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政权性质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0]1。在党的二十大上,***总书记又一次明确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2]。初心和使命作为不断激励每一位党员干部前进的根本动力,形象地展现了党坚定的人民至上立场。
从字面上看:“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这两个词语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客体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谋复兴”归根到底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要不断为人民造福。所以,不忘初心使命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第一,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回顾百年历史,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才能建立彪炳史册的伟大功勋。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才能真正做到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得到人民真心的拥护。第二,要不断造福人民,让广大的人民真正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11]53,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第三,要在思想与实践的统一中推进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必须常抓不懈。所以要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主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依托,不断推进自我革命、自我净化,使百年大党历久弥新。
当下,我们已经踏上了新征程,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要坚持人民至上。第一,在思想方面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要认识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凝聚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要认识到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才能真正做到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得到人民真心的拥护。第二,在行动方面要坚持人民至上的行为准则,搞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总之,要把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转化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实际行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9。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正确找到处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必须要坚持人民至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人民的需要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方面,而是对国家、社会、环境等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员干部要清晰地认识到: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面对人民群众的更高层次追求,要时刻坚持人民至上,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导向开展各项工作,切实满足人民需要。第一,党要在发展中站稳人民立场,就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意见,广泛地关注人民最需要的是什么,明确发展的具体方向,并制定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少走弯路。第二,人民群众在社会进步中起决定性作用,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就不可能脱离群众的力量而独立完成。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当我们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三次转化,每一次转化都是党根据当时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的现实需要对未来方针政策做出的正确判断。经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也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而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就是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探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办法的理论总结,凸显出人民群众在党心目中始终如一的崇高地位。
怎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提到最多的还是关于人民,例如:“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2]。所以,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3],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
第一,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路径来看,中国共产党从建国之后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要在下个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八大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规划,再到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依照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突破,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论不断深化的根本动因,是在于人民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对于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于党是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为了人民的所想所需而不断奋斗。所以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我们仍然要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第二,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要走的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明确要求,在实现现代化的路上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价值立场不动摇,要真正做到心中有人民、发展为人民。第三,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要凝聚起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智慧、共同力量。要紧密团结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人民之所盼,乃施政之所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牢记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始终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踔历奋发,勇毅前行。
百年以来党的不懈奋斗的实践证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1]60,守住民心就守住了党的事业,就守住了人民的幸福。党与群众联系密切,党的事业就成效显著,脱离群众发展就会停滞。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厚理论基础,有助于在新征程上更好地把人民至上理念运用于实践。面向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至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始终牢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10]137,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历史和现实充分地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总之,面对“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