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 自贡64300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确,从党发展壮大胜利的历史过程来看,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摸索总结的成功经验和克敌制胜的法宝。从党今天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群众路线是是新时期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胜利保障。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四句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两句阐述的是党的群众观点,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后两句是党的群众观点的方法论。这四句话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整体内容。
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来讲,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就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了中国广大人民利益而奋斗,要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组成大的‘群众党’。”[1]90在1925年10月召开的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中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472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开始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如毛泽东同志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就开创了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的清新风气。
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出和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文字记录,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7月党的六大制定的《政治议决案》规定,“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2]。当年11月,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3]此后,由周恩来在1929年9月主持和审定下写成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直接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和相应要求。这封信所阐述的党、军队和群众的关系以及前后三处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如“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4]同年12月,毛泽东据此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中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3]由此可见,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已开始萌发。
1.在斗争中践行党的群众观点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之初,由于敌人的残酷镇压和欺骗宣传,加上少数官兵违犯群众利益的事时有发生,当时湘赣边界很多老百姓见了红军就跑,造成红军“每到一处,老百姓往往是十室九空”。当年陈毅在向中央报告朱毛红军的情况时写到,“群众毫不懂红军是什么东西,甚至许多把红军当作土匪打”。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也感言:“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然而,为什么时隔不久,共产党和红军不仅在湘赣边界站稳了脚跟,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凝聚了民心,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呢?这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在斗争中尝试、践行、创立并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一,通过深入的调研,了解群众利益需求。从1927年10月开始,毛泽东在作战的间隙带领红军官兵先后深入到井冈山的许多地方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工作。毛泽东带头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作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半年多时间广泛的社会调查,毛泽东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湘赣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土地占有状况和农村的阶级关系等情况,弄清楚了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以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形成了数万字的《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为根据地创建中确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客观依据。特别是了解到了湘赣边界地主占边界总人口5%以下,却占有60% 至80%的土地,渴望获得土地,是广大贫苦农民最强烈的愿望和要求。根据这一情况,毛泽东更加感受到封建土地占有制度严重地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我们的党和红军要在这里站住脚、扎下根,就必须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问题的迫切要求。
第二,制定正确的政策,实现群众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了《 分田临时纲领十七条》,揭开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序幕。通过建立民众政权,实现群众政治权益;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群众经济权益;通过组织办学和文艺宣传,实现群众文化权益;包括不侵犯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保护中小工商业的政策,对待知识分子,绿林武装和敌军俘虏以及城乡税收政策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正确适当的政策和策略,从而“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扩大”。
第三,用铁的纪律,维护群众利益。由于红军组建时大部分官兵是从旧军队过来的,故而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时有发生。毛泽东在遂川作社会调查时,发现了不少上述存在的问题。对此,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后来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出严格的革命军队的纪律,建立起新型的军民关系。为使“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等制度真正得到落实,部队还专门成立了纪律检查组,当部队离开一个地方时,纪律检查组的成员就分头到群众中去了解官兵遵守群众纪律的情况,及时处理违犯群众纪律的人和事,确保群众的利益秋毫无犯。正是有了这一纪律机制,使红军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成为党所领导的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爱护人民群众的武装集团。
第四,关心群众疾苦,保障群众利益。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十分注意群众生产生活问题,重视为群众排忧解难,亲民爱民为民,体察关心群众疾苦。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至今还陈列着一担普通的水桶。那是毛泽东同志1928年5、6月间在永新塘边村作调查时,经常帮助周春姬老人挑水所用过的。解放后,这担水桶被当地政府征集作为珍贵文物提供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出。时至今日,井冈山人民仍然传诵着当年毛委员寒冬送棉衣、朱军长深山送盐和彭德怀发银元、陈毅割禾等众多亲民爱民的感人故事。
第五,用为民奉献的精神,捍卫群众利益。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和红军无论是“打土豪、分田地”还是制定“三项纪律、六项注意”都始终把人民群众摆到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从最高领导到普通士兵都牢记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面对强敌,许多共产党员和红军官兵不顾生死英勇奋战,用青春、用鲜血、用生命誓死保卫人民群众的利益。正是众多的他们,在湘赣边界铸就了一座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丰碑上镌刻着15744 位革命烈的英名,还有3 万多无名烈士的英魂。
回顾党的历史充分表明,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红军官兵,正是在深入了解群众利益需求的基础上,用正确的政策,有效的措施,铁的纪律和奉献的精神,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从而赢得了民心。
2.在斗争中创立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井冈山斗争之后,毛泽东更加注重群众路线问题。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强调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5]由此阐明了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巨大的政治作用和意义。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了著名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斗争。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6]897毛泽东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深刻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哲学思想基础,表述了群众路线基本的工作方法。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更为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项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了这类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为它们脱离群众。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的原则之下,帮助群众逐步地组织起来,逐步地展开为当时当地内外环境所许可的一切必要的斗争。”[6]1094—1095党的七大在提出毛泽东思想时,把群众路线列入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方面。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在于坚持地实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路线”。“这是我们党与毛泽东思想根本的东西。”党的七大总结了建党以来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第一次在党章中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观点作了四个方面的系统概括,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表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已经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党面临着完全不同于革命时期的新的考验,脱离群众就是最大的考验和最大的危险。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严肃告诫全党,由于胜利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和贪图享乐。他提出对付的办法是牢记“两个务必”,反骄破满,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群众路线问题上有很多好的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比如:关于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提倡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领导方法;关于党要接受监督,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关于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官僚主义等等。特别是关于“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重要思想。这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讲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对今天有着重要启示。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有过三次系统的总结和概括,这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一次是1945年党的七大,而后两次,一是1956年党的八大,二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邓小平同志都是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
在1956年党的八大党章第一次写入了“群众路线”的概念,而党的群众路线的总结和提升集中体现在八大党章和邓小平同志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邓小平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对于党章草案的总纲,需要首先着重说明的是其中说到的我们党的群众路线问题。”[7]216邓小平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概括了群众路线的内涵,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监督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他说,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从党的宗旨和任务上讲,强调“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7]217;另一方面是从做群众工作方法上讲的,重申和强调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邓小平同志用群众路线这个总的概念,把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都统了起来,使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加完整[8]。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着眼于开创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作出了著名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在提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提出要恢复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他甚至把群众路线放在了前面。他说:“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在邓小平同志的主张下,决议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更高层次的理论总结。一是对群众路线的内涵作了更为明确、简洁的概括,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后来,党的十三大党章中又加了一句“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把群众路线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放在一起,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认为这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中国革命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突显了群众路线在我们党的指导理论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作了大量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论述,根据新的情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这些新的发展,集中反映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改中,保证了改革开放不断取得一个个新胜利。
历史充分说明,邓小平同志是群众路线主要继承者和捍卫者。
历史证明,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才能够战胜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正是依靠群众路线,我们党才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把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蔓延为燎原之势。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几次“围剿”,带领红军最终赢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正是依靠群众路线,我们党才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深入敌后,扩大抗日根据地,动员广大群众,展开地道战、地雷战等,将日寇置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与正面战场一道,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正是依靠群众路线,我们党才在短短三年的解放战争中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在淮海战役中,战场上是60 万人民解放军与80 万国民党军的对决,但实际上各地支前的民工就达543 万人,平均每1名战士背后有9 个民工。国民党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怎能不失败?人民群众选择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不惜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捍卫革命,成为党与敌人开展革命斗争的坚实壁垒。
正是依靠群众路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执政治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等一个个新的伟大胜利。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群众路线看作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指出: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求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9]。
1.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成为执政党。这一转变,既是革命胜利的成果,又是新一场革命的考验。我们党从发动、领导人民群众造反动派的反,革反动派的命,转变为统治国家,管理国家,建设国家,掌握国家机器,拥有对整个国家有支配权力的执政党,工作环境和工作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所有取得成功的革命党人都会面对的客观变化。这就是1945年毛主席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所包含的深刻背景。
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它在极大地推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金钱至上,消费至上,享乐主义等问题。同时,外资的进入,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客观环境,权钱交易等问题日益严重。
3.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路线的淡漠
执政情况下,在一些党员干部那里,似乎是自然而然就有了同革命时期完全不同的感觉,觉得情况变了,条件好了,革命成功了,该享受了。手中有权了,利用权力不用费力就可以换来金钱、美女等等。而过去在战争年代不可离开,必须依靠的人民群众不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成了自己管理支配的对象,从感情上,淮海战役用小推车推出来胜利的人民群众离自己远了,情感上渐渐淡了。似乎是自然而然,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就出现了变化,群众路线淡了,甚至忘了,少数干部走上了腐化堕落的道路。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步伐,一批批新的党员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些没有革命战争年代的经历和经验的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更是应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这些干部身上,更多暴露出的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唐太宗对荀子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魏征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充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背离人民的危险性。
20世纪90年代,苏东巨变,那里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就消亡、解体?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为什么会在拥有几万、几十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而在拥有上千万党员的时候却灭亡了呢?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那里的共产党因为长期执政,不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被人民群众甚至被自己的党员干部抛弃,最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正如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所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9]。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靠着群众路线取得了伟大胜利。今天,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继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开创性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指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倍加珍惜党的群众路线。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鲜明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观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
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回顾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把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两点感受很深:一是它来之不易,绝不能丢掉;二是它意义重大,决定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8]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必须充分发挥好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密切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胜利之本。
我们一定要把握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手段和力量源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我们一定要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我们党成立初期,党的力量很弱小,党手中掌握的资源也非常少,但我们党却能真正掌握群众、赢得群众,最终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我们党真心为了群众。
我们一定要把握群众路线的评价标准,即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我们一定要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特色,即是把握群众路线在当今时代的突出要求。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只要我们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尊重人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就会更加强大,党的事业就会更加辉煌,我们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 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 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冷溶.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N].人民日报,2013-06-17.
[9]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Z].2013-05-0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