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四川理工学院a学报编辑部;b学术传播与评价研究所,四川 自贡643000)
我国学术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进程中,高校学报将如何进一步转型和持续发展,是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同时不少的高校学报还面临着高质量稿源缺乏、办刊特色不突出、队伍学术素质不高、交流发行量不大、期刊影响力不强等各种问题。面对这样的办刊困境,需要认真审视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和功能定位。笔者认为,高校学报要紧紧围绕并服务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的基本职能要求,加强与高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等全过程的有机融合和信息互动交流,才能有效发挥高校学报自身的功能作用,不断提高办刊的质量和水平,逐渐走出高校学报的办刊困境,实现高校学报的持续发展。
从夏商开始,就有了“庠、序”,下庠为小学,上庠为大学(贵族子弟读书的学校)。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一诞生,就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两千多年前,齐国的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教众贤,宋朝的六大书院所承担的选俊功能等都是历史赋予学校的基本职能。因此,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化教育的组织机构,首要的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在孔子所传授的六艺中,“数”属于科学范畴,“射”和“御”属于技术范畴,因此,在古代的学校教育中,虽然涉及了科技知识,但更多是经验的传授,没有专门的系统化的创新研究。
1806年波拿巴占领普鲁士,并使德国蒙受羞辱。洪堡(1767-1835,Humboldt)认为普鲁士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来自教育的失败,由此而引发了当时的教育改革。洪堡认为只有从教育入手才能拯救德国,强调高等教育不应该是一个对职业的专门训练,而它的目的也绝不是为了谋求职业。高等教育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做什么”(即某种技能),而是“成为什么”(成为某一类人)[1]。基于这种思想,洪堡在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并建立了教学自由、学术独立、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大学制度(即:洪堡模型)。正是在这样的高等教育思想下,德国与英国走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列,用科技产业铸就了强大的帝国。由此,知识创新成为了高校的重要职能,并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美国早期的高等教育主要参照欧洲的大学模式,注重培养上层人士的子女,并轻视实用农业技术的教育。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该法案规定,通过赠送土地要求每州至少开办一所农工学院(又称“赠地学院”),主要讲授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知识,为工农业的发展服务。到1922年,共建立了69 所“赠地学院”,有效推进了美国的西部建设计划,为美国后来的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著名教育家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R.Van Hise,1857—1918)积极倡导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时,在其担任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校长期间,积极推进大学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高度抽象,因此,文化是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从上庠的产生到今天的大学,都在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并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培育并创造新兴的文化,从而使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璀璨夺目。在整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学校作为专门的社会机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道家文化更是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高等学校在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主体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大学自身的文化。因此,文化的引领需要大学,大学的发展也需要先进的文化[2]。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时明确把文化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一起作为大学的使命,他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3]。因此,大学之所以成其为大学,就是在连续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充实、丰富自身的职能,并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作为高校学报,也应该紧紧围绕高校的基本职能,不断丰富完善高校学报自身的功能,才能使高校学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高校学报是我国科学技术期刊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所依托高校主办的,主要反映本校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性理论刊物[4]。由于高校学报主要反映的是本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因而,高校学报应该结合本校的学科特点和研究优势,紧紧围绕着高校职能的要求,努力承担起应有的基本功能[5],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学报本身是一种承载最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知识的文献,作为文献,就是传播知识的载体。随着高校学报的数字化、网络化等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变化,学报传播知识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和广泛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受众对接收文献信息按自身需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深度加工,从而获取不同的知识。一般从三个不同侧面进行文献信息的加工处理:一次文献信息主要指论文作者的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等研究成果及其应用知识;二次文献信息主要指对一次文献信息的精炼、概括和学科化、系统化,如目次、摘要和关键词等便于快速获取文献知识信息;三次文献信息主要指某一学科领域的文献综述、专题述评和问题讨论等,即某一学科专业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概括和总结[6]。由此就可以根据需要获得某一学科专业的点、线、面的知识信息,使学报起到传播知识的目的。
创新科技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知名大学与重点大学的主要差别之一就是引领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的主要差别之一就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多少。有了创新性成果,还需要一个发布和展示成果的权威平台,毫无疑问,高校学报就是这样的权威平台之一,往往一个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或新理论的提出,是以在学术期刊上发布成果的时间为依据进行评判的,比如:谁首先提出了什么方法或理论的问题,就要按是谁正式在学术期刊首先正式发布的成果为准。因此,高校学报要主动积极地跟踪各个专业学科、各科研平台和各个创新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发布(在不涉密的前提下)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帮助科技人员抢占学术制高点。
对内外学术交流是高校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术交流的形式很多,如:学术报告、学术会议、新闻媒体和高校学报(科技期刊)等,在这些交流形式中,高校学报(科技期刊)无疑是最权威、最严肃的学术交流形式,因此高校学报应主动发挥好学术交流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约稿、组稿,特别是要抓住学术上有一定造诣、有影响力的团队并有可能取得最新研究成果的动态,适时地预约稿件,提高学报的稿源质量,扩大学报在学术交流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学报也应该适时关注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各类学术会议的召开情况,积极推荐不同领域的学术专家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通过交流吸引优质外稿,提升学报的办刊指标。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学可以传承给学生知识,实验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科研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学报应该是发掘人才和培育知名人士的园地。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有很多都是通过在高校学报(科技期刊)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而声名远播,并使其最新研究成果快速地服务于人类社会。比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撰写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7],所论述的相对论,当时没有知晓理解甚至有人认为它不是科学的,该论文发表在1905年的德国《物理学年鉴》上,其学术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又如:香农(C.E.Shannon)撰写的《通信中的数学理论》论文[8],发表在1948年的《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使香农成为了信息论的奠基人。同样地,这两本期刊也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学术刊物。
服务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高校学报应该积极服务于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学报所登载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是学报传播的知识的价值,高校学报要积极地引导、有目的地促进所登载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不断地引领文化发展和学术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履行好高校学报的社会价值。因此,高校学报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起好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把社会的需求和广大的科技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掘行业的关键技术利共性技术,共同探索发现新理论方法的应用,才能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通过前面的分析,高校的基本职能主要是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等四项职能,高校学报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传播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载体、展示高校学术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发掘和培育人才的重要园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等五项功能。很显然,学报的功能与高校的职能之间是一脉相承,高校的职能履行是通过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等各项工作来开展的,学报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报功能的实现是为高校各项职能的履行和办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高校学报功能与高校的基本职能之间的互动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高校学报的主要功能与高校的职能互动模型
这种互动关系具体来说,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学报要传播先进的文化和知识,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知识环境和文化环境,要特别注重发掘和培育在教学研究、科研研究上有潜力的教师和专家,通过互动交流,使之成为有影响力的人才。
高校学报要适时传播和展示优秀的科技成果,做好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的交流工作,积极参与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科技创新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把握科技前沿和应用创新,为高校的科技创新起到助推作用。
高校学报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和纽带,在与高校内部职能的互动上,全面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情况,同时,在与校外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与高校自身发展相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情况,通过学报可以组织校内外的交流互动,为服务经济社会发挥好桥梁作用。
高校学报既是创新文化的主体之一,又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要与高等学校继承和创新文化的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并使学报的文化传播、传承和创新与高校的文化引领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特别是在文化的引导和宣传方面,要当仁不让地担负起引领文化的责任。通过这些方面功能的融合互动,高校学报就能够与高等学校共同提高、协同发展。
因而,学报的功能必须与高校的基本职能相互融合、密切联系、形成互动,使学报成为高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才能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实际上,高校学报承担了高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的部分职能,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报要紧紧围绕高校的基本职能,认真实现好学报的每一项功能,为推动高校的发展做出主动积极的努力。
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和建立,使高校的基本职能发生变化,就意味着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9],因此高校学报办刊的价值取向也必须跟着变化和调整,并保持高校学报与学校的同步联动和功能互动。这种功能互动,对于高校学报而言是学报的外部属性互动,而高校学报与学校的信息互动才能促进两者的内在机制互动,实现协同发展。高校学报与学校发展的信息互动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高校学报与高校发展的信息互动模型
这种互动关系具体来说,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实际上就是与作者、审稿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通过这种互动,可以动态跟踪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关键创新要素和创新点;可以与审稿者建立起更为全面的沟通联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审稿单,对于不发的稿件可以有一个准确全面的信息沟通,以帮助作者不断成熟为合格的作者,对于要修改的稿件可以有一个更为细致的修改信息,以帮助作者尽快完善,提升稿件质量;对于学报的读者而言,畅通的信息互动,可以与作者和审稿者进行信息互动,甚至与论文的实验研发平台沟通,在不涉密的情况下以全面获取知识信息和创新方法,不断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或者逐步将读者变为作者、审稿者。通过这样的信息互动和交流,学报将建立起一个良性的高水准的三支队伍。
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使学校的科研研发平台与信息库直接连接,统一管理,可以有效保证论文作者的实验数据、测试数据的真实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可以预防实验数据造假。对于审稿者来讲,有了这样的信息互动,可以方便地审查论文数据的来源和实验数据的重复性,从而提高审稿的质量和审稿结论的准确性,事实上,很多审稿者没有办法去验证论文数据的真伪,一般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判别,这样很容易扼杀创新性的成果。由于经过了完善的信息互动,对于读者来讲,学报登载论文的可信赖程度将大幅提高,学报的影响力、权威性和办刊质量都将得到有效提升。
实际上就是学报将起到学校与服务社会的桥梁作用,产业服务平台在一些高校就是校地合作处的信息资源平台,包括了科技产业、经济产业、文化产业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高校学报适时地进行这方面的信息互动,可以准确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产业需求方向和学报论文的组稿选题方向,并在其间起好信息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不断吸引高校以外的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优质稿件,进一步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和办刊质量。
因此,高校学报与学校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学报的特色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学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这就决定了学报的信息传播要与学校的学科科研团队、专业教学团队、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进行有效的信息互动,才能使学报与学校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
高校学报与高校是密切联系、互生共荣的,高校学报不能淡化与高校的功能互动和信息互动,否则高校学报在高校中将逐步被边缘化,而且办刊质量和水平也难以提高。在数字出版的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因此,高校学报不仅要加强与高校的功能互动和信息互动,而且还应该把高校学报的全面质量属性(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审质量、出版质量和服务质量)与传播信息的互动特征加以深入研究,才能全面提高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
[1]时东陆.欧美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EB/OL].(2013-03-27)[2013-07-03].http://www.aisixiang.com/data/8631.html?page=1.
[2]赵沁平.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7,(9):19-21.
[3]朱启贵.高等学校要引领文化发展[N].光明日报,2012-06-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S].1998.
[5]胡虹.论高校学报的功能属性与质量属性[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7-140.
[6]章晓光.科技期刊文献信息的层次、类型和特征[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4,(3):297-302.
[7]Albert Einstein.Zur 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 örper[J].Annalen der Physik,1905,(17):891-921.
[8]Shannon C E.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XXVII(3):379-423;623-656.
[9]王学青.论高校学报信息传播的互动性特征[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4):688-69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