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福建江夏学院 思政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福州350108)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1]。网络正在全面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形态。作为有着网络时代鲜明特征的90 后大学生具有其独特的思想特点。因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了许多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须了解和掌握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适时调整新形势下的工作思路。研究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可以从思想政治观念、道德修养和心理状况三个方面入手。思想政治观念决定了大学生是否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道德修养决定了大学生的基本精神风貌,而心理状况则是大学生能否全身投入学习,接纳主流价值观念的基础,结合这三方面的调查分析,基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概貌。为此,课题组通过对90 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思想状况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基础上,积极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有效措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福建省内六所本科大学,包括师范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和文科类大学。调查抽取不同专业1990年后出生的本科大学生800 名,其中每年级200 名,收回有效问卷760 份,有效率为95.0%。同时,访谈了50 名大学生作为辅助分析。
主要采用定量调查的方法,同时结合个体访谈。定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90 后大学生网络应用及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级等;二是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情况,如上网动机、时间、网络应用和影响等;三是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感受和具体行为选择,涉及理想政治、道德修养和心理状况三个方面。调查后,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个体访谈是针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思想状况进行个别深入的访谈。
为了解90 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所受到的网络影响,课题组主要是从以下4 方面设置6 个题目进行调查(见表1)。
表1 网络对90 后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情况
1.在上网动机方面,娱乐、聊天和查找资料构成了90 后大学生最主要的上网动机,分别占67.0%、62.9%和55.7%。可见,90 后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一个生活休闲、扩大交往、获取信息和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2.在网络接触情况方面,54.4%的90 后大学生表示“几乎从早到晚都要上网”,44.6%的大学生表示“需要的时候上网”,而只有1.0%的大学生“很少上网”。可见,90 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极高,可以说当前不接触网络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了。
3.在网络应用方面,关于网络游戏,12.4%的大学生表示“经常玩”,62.9%的大学生表示“有时玩”,2.1%的大学生表示“没有,但想玩”,还有22.7%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玩”;关于网络购物,表示“频繁网购”的大学生占10.3%,表示“经常网购”的占22.8%,表示“偶尔网购”的占61.7%,只有5.2%的大学生表示从未进行过网上购物。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并没有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是能比较理性地应用网络。
4.在网络影响方面,关于网络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表示有积极影响的大学生共有11.9%(“明显提高”+“有所提高”),表示没有影响的大学生有63.5%,只有24.6%的大学生表示会有不良影响(“有所下降”+“明显下降”);假如生活中没有了网络,6.2%的大学生表示会“很焦虑”,72.2%的大学生表示“有些不自在,好像生活中少了什么”,还有19.6%的大学生则表示“无所谓,生活没什么改变”,以及2.1%的大学生表示“生活会更精彩”。可见90 后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度和粘着度都相当高,但并没有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网络会对大学生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导致他们网络成瘾,这种大学生只是极少数。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90 后大学生所成长的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90 后大学生沟通交流、学习知识、娱乐休闲和搜索资讯的主要方式,构成了他们大学生活的常态部分,影响着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网络的影响大部分还是积极正向的,90 后大学生对网络已具备正确理性的辨别和利用能力。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已经不再是讨论大学生“应不应该上网”和限制大学生上网的问题,而是如何更正面、更积极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问题。
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政治文明的发展。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撞击,网络文化快速传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因此,课题组设计5 个题目对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进行调查分析(见表2)。
表2 90 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价值观念方面的调查情况
1.就信仰而言,有43.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明确的信仰”,24.8%的大学生表示“只信自己”,15.5%的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只有16.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信仰“共产主义”。可见,90 后大学生存在不少信仰迷茫、模糊的现实问题。
2.就入党要求和动机而言,70.1%的大学生希望入党,可见绝大多数的90 后大学生政治进取心强,积极向上。但在入党动机方面,却呈现出一定的功利和个人主义倾向。
3.就人生目标而言,7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实现自我”,11.3%的大学生希望自己“比周围的人更优秀”,而选择“为国为民出力”的大学生只占5.2%。从数据可以看出,90 后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多元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集体和责任感。
4.就人生态度而言,43.8%的大学生“对未来感到乐观”,47.3%的大学生“感到未来辛苦,但会努力”,只有8.9%的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悲观”。从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比较理性地去观察现状和分析未来。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归纳出网络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主要特征。在网络背景下,众多的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以及多样化生活方式正影响着90 后大学生,使其思想政治价值观念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和矛盾性的新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方面90后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90 后大学生利用网络丰富了资讯内容,开拓了思维空间。网络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思想更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崇尚自我,注重个人奋斗和价值的实现,积极要求进步。另一方面90 后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则存在自我中心和功利的目标取向。他们在人生目标上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实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马斯诺“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过于热衷于功利化的目标取向,却忽视了社会价值和集体利益的实现。因此,仍然要重视主流价值观和正确政治信仰的教育和引导,防止网络给90 后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90 后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传承和体现者,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其道德修养才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关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方面,课题组主要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见表3)。
1.在道德认知方面,就基本道德规范和校规校纪的认知情况而言,分别有26.8%和67.4%的大学生表示“很清楚”和“比较清楚”;就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而言,62.6%的大学生选择会“公私兼顾”,20.4%的大学生选择会“先公后私”,11.9%的选择“大公无私”,只有5.1%的选择会“先私后公”;就诚信的看法而言,66.0%的大学生认为“诚信是一种美德,多数人还是有诚信的”,23.7%的大学生认为“不管别人能不能做到诚信,但我会遵守诚信”。由此可见,90 后大学生道德认知较准确,对基本道德规范和校规校纪有一定认知,能理解诚信的重要意义,多数同学至少能做到“公私兼顾”,有一定的道德自觉性。
2.在道德行为方面,以考试作弊行为为例,62.9%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偶尔一两次作弊”,11.3%的大学生“只在公共课作弊”,4.1%的“经常作弊”,相反只有21.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从不作弊”。看来,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存有不少侥幸心理。
通过以上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方面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90 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较准确,但在道德行为上却有所脱节或背离。通过访谈发现,90 后大学生基本上都能认识到考试不作弊是一个基本的校规校纪要求,是一种道德诚信的表现,然而有些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上却有所脱节,以至于放任自己的考试作弊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大学生道德认知内化和道德实践方面多作些探索,做到道德的认知和行为能有机结合。
表3 90 后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调查情况
网络对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也表现出独特的特点见表4。
1.在学习观方面,分别有48.4%和36.2%的大学生希望在四年里获得“良好的社会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相反一共只有15.4%的大学生对学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或只是为“享受大学生活”。可见,90 后大学生已能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
表4 90 后大学生在心理状况方面的调查情况
2.在消费观方面,有64.7%的大学生倾向于“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27.9%的大学生会“月月光”,而选择透支消费的仅有7.4%。可见,90 后大学生消费观念总体上趋于理性。结合访谈结果发现,他们还热衷于网上比价,即他们既追求时尚,但更强调性价比。
3.在人际交往观方面,90 后大学生认为自己与周围人际关系和谐的共占81.5%,相反一共只有18.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太好”或“人际关系不和谐”。可见,深受网络影响的90 后大学生并不只是迷恋于网上交友,也会解决现实人际交往过程出现的矛盾。尽管来自全国各地,性格脾气和生活习惯各异,但90后大学生在同一个宿舍和集体生活时,他们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无法离开集体的生活,也愿意与线下的同学处理好人际关系。
4.在恋爱观方面,32.8%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对自己“有积极影响,学习更有动力”,42.6%的大学生认为“照样学习,没什么影响”,相反共有24.6%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或与同学交往。在对待婚前性行为问题上,23.6%的大学生表示“赞成”,32.6%的人表示“反对”;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赞同的多数是男生,而反对的则以女生为多。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并不反对恋爱,甚至认为能促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恋爱已成为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但对于婚前性行为,90 后大学生男女态度分化明显。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发现90 后大学生心理状况特征的主流是开放积极的。与传统时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思想更开放,思维也更活跃,希望在大学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技能,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更宽容和开放的性态度。同时,他们的消费观念已趋理性化,既主要受传统节俭观念的影响,也会利用网络比价。然而,访谈中也发现有部分大学生对学习不重视,因为谈恋爱而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有些同学自控能力差,沉溺于上网娱乐,以致于荒废学业,损害了身心健康。Turkle 发现,青年大学生过度上网将导致社会孤立(socialisolation)和社会焦虑(socialanxiety)等方面的人格异化和扭曲[2]。这些不良现象应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本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0 后大学生基本能正确辨别和利用网络,他们有着自己一代人独特的思想特征,其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因此,高校应在深入研究90 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特征和心理行为模式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对策,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识。
调查分析显示,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念表现为多元化和矛盾性,尤其是存在不少自我化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问题。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的90 后大学生,网络舆论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主流观点存在一定的偏离,如调查结果中发现的信仰缺失、功利性思维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拓展并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一方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结合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的新阐述,号召90 后大学生积极响应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结合当前时势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增加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凝聚作用和引导作用,从而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理想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入党对个人成长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拓展占领网络新阵地,加强网络舆论导向的监控和指导。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和拓展教育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载体,引导90 后大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存在的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本质,把网络变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和补充。
调查发现,90 后大学生道德认知较准确,但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结合他们网络应用能力强,希望能让这些能力在现实生活或网络生活中得到展示和应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拓展工作思路,把传统的推动大学生实践的活动与网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既符合90 后大学生对网络的兴奋点,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同的心理特征,又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创造认知转化为实践行为的各种机会。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校园艺术文化节”、“科技节”、“歌手赛”、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校内外活动,也可以让大学生把所有感兴趣的东西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在校园网络上。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在现实和网络中能各自展示舞台,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促进思想的成熟,拓展综合素质,提高活动能力[4]。
调查发现,90 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然而,当前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无法看到90 后大学生内在具有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他们习惯采用指责、批评和压制等消极的教育理念,用放大镜来看待大学生思想上的不良表现和缺点问题,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也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2000年,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eman)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从而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新的心理学思潮[5]。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门科学,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者的教育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6]。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视角,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网络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消极的看法,善于发现90 后大学生的积极力量,充分关注他们身上具有的优势品质,如乐观、希望、创造力等。在重视大学生自我实现、帮助其体验幸福、快乐的同时,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融入到他们的自我实现之中,在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实现其社会价值。这种积极的育人观念,可帮助师生在“乐教”与“乐学”的愉悦氛围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CNNIC.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17)[2013-07-2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rdxx/201307/20130717_40663.htm.
[2]Turkle S.Vitality and its discontents:Searching for community in cyberspace[J].The American Prospect,1996,(24):56.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4]李炳元.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刍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0-113.
[5]Seligman,M.E.R,&Csikszenlmihalyi.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6]万金店.试析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91-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