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4-06-19

任倩

(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了有效措施应对这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取得显著成效[1]。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期的生活相较于以往居家和正常校园生活,给成年初期的大学生带来潜在压力和心理不适,以往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经历及其影响因素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作用凸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造成的生理损害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但对心理的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2]。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社会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如通过分析焦虑来源[3]和家庭关系及家庭功能[4-5]等对大学生特殊时期的心理状态的影响。二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对大学生心理干预和应对策略的研究,如运用焦点解决干预[6]和阅读疗法[7]及正念减压疗法[8]等积极应对疫情下的学习生活。当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着眼,验证分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大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积极心理应对的影响因素,以期对大学生有效心理调节给出指导策略,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出参考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来自三所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和不同生源地的8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调查,包含了8类11个项目。

调查采用线上调查工具问卷星(网站)和线下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于2020年3月、9月和12月开展3次问卷调查,共选取800名学生参与,回收有效问卷751份,有效率93.86%。其中男生287人,占总人数的38.22%;女生464人,占总人数的61.78%。

(三)研究工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校园生活可能引发大学生负面情绪而不利于其心理健康,也可能促成大学生积极关注自我而有利于其自我发展。这种现象取决于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子作用性的有效发挥。本研究预测父母支持、自身性格、社会归属感、基本心理需求和自我调节动机等因素与大学生心理适应相关,父母支持和大学生自身性格是相对稳定因素,以此可体现个体之间差异水平;其他变量则标志个体内部层次波动。通过如下8大项目,11个小项调查检验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变量。

1.父母支持程度

本项目收集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与父母同住的相关数据观察父母行为和孩子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在此使用2014年Fousiani等[9]开发并修订的6项独立促进量表(promotion of independence Scale)和1991年Grolnick等[10]开发的父母感知量表的自主支持量表来测量父母对子女的支持程度。本项目下辖母亲支持程度、父亲支持程度两个小项目,调查中如有父母任何一方缺席子女成长(如单亲等),使用跳题逻辑回答关于父母的问题。该项目包含了一些父母促进子女独立的项目。项目被评分规模从1分(完全不赞同)到5分(非常正确),所有的父母支持变量都是大学生对父母看法的总体评估。本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2。

2.个体性格

本项目下辖内向和外向两个小项。使用五大人格量表①简化版(NEO-FFI)[11]测量。项目的评分范围从1分(绝对正确)到5分(绝对错误)。项目被反向编码,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外向性和害羞程度越高。本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3。

3.社会归属感

本项目收集受试者对朋友陪伴或周围社会群体的感知程度。在此使用来自社会支持问卷的感知归属感的从属子量表(Sarason,Levine,&Basham,1983)[12]。项目被评分规模从 1(绝对真实)到5(当然,假)。项目被反向编码,因此得分越高表明社会归属感越强。本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5。

4.自尊

本项目用来测量受试者的自我价值感,在此使用了罗森伯格自尊量表[13],该测试包含受试者自我价值判断项目。这些项目从1分(完全不正确)到7分(非常正确),得分越高表示参与者自我价值感更强。本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62。

5.孤独和抑郁

本项目测试受试者疫期心理健康状况,下辖孤独和抑郁两个小项,使用了UCLA孤独感量表[14]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15]。一方面使用孤独感量表询问受试者疫期社会交往水平和孤独感受。另一方面使用抑郁自评量表测量受试者疫期生活的不同方面是否达到自身期望。受试者被要求按照疫期真实感受作答,从1分(完全不正确)到7分(非常正确)。本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66。

6.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

本项目测量受试者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在此使用了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和挫折量表(BPNSFS)[16]。该测量由两种项目组成,一部分是感知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项目。还有一部分是评估基本心理需求受挫的项目,这些题目被反向编码。在此将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项目和受挫的项目组合成了基本心理需求满意度的复合变量。这些项目从1分(完全不正确)到7分(非常正确),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本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5。

7.乐观性

本项目收集受试者对生活的乐观程度,在此采用 Scheier,Carver和 Bridges(1994)修订的《生活取向测量问卷(修订版)》(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LOT-R)[17]。该项目共计6个题目,包括3个正向计分题目和3个负向计分题目。项目评分规模从1分(完全不同意)到5分(完全同意),负向描述的题目进行反向记分。得分越高表明受试者越乐观。同时此项目调查结果也可反映出有多少受试者生活没有达到期望程度。本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3。

8.自主调节动机

本项目测试受试者在从事某项校园活动时实现个人意愿和发挥自主性的程度。在此采用了《自我调节问卷》(Ryan&Connell,1982),参照贾兆丰2016年编制的《自主性动机量表(正式版)》[18]从“意愿性”“兴趣性”“认同性”“挑战性”四个维度对受试者自主调节动机进行测量,项目评分规模从1分(完全不同意)到5分(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受试者自主调节动机越强。本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63。

(四)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基本情况

人口统计学的调查,见表1。如表1所示,农村生源学生人数较多,有610人,占到总人数的81.23%,城市生源人数有141人。学生专业情况为:理工科学生较多,占总人数的57.12%;文科类85人,占总人数11.32%;医药卫生类学生113人,占总人数15.05%;其他专业占总人数的16.51%。学生家庭类别情况为,双亲陪伴成长的639人,占总人数85.09%;父母任何一方缺席子女成长的占11.68%,其他情况占4.13%。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因素相关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使成年初期的大学生产生焦虑、孤独、抑郁等情绪,或有缺乏社会支持,关系需求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心理,相关心理适应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见表2。相关心理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成人身份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对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发展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前述8个项目调查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考察大学生积极心理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及其显著性。在个体稳定的个性特征之外,自我调节动机与父母支持程度正相关,与感知归属感、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正相关,与孤独和抑郁等情绪有很强的负相关,以此验证分析这些因素在大学生心理调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相关分析见表3。

表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心理适应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

表3 个体之间心理差异主要因素的相关性(n=751)

1.自我调节动机与父母支持程度的相关性

疫情期间的居家生活给父母和孩子创造了更多的相处机会,但长时间在相对狭小的家庭空间共处,家长与孩子间的冲突会被激化,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危机[19]。积极的家庭互动与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缓解大学生的焦虑不安。在此考察受试者对父母的总体认知与其孤独程度、自主调节动机之间的关系。由表3分析发现,自我调节动机分别与母亲支持(0.230**)、父亲支持(0.240**)程度正相关,以此预测父母鼓励子女独立并主动支持子女是其疫情期间平稳过渡的有力影响因素之一。

2.社会归属感与孤独和抑郁程度的相关性

由表3可知,社交状态消极的受试者焦虑心理检出率较高,社会归属感与受试者心理适应指标关联增强。对于社会归属感较低、朋友较少的人来说,疫期生活可以回避社交、更好地享受居家时光,但校园聚集活动因疫情原因取消或者减少,与朋友见面机会减少,也会加剧学生从长时间居家生活延续而来的孤独感,进一步加重社交焦虑。

社会归属感较高、交友广泛的人,会利用特殊时期的高质量独处时间充电学习、更珍惜疫情后的校园时光。自我调节动机、社会归属感(0.340**)与大学生心理适应指标孤独(-0.320**)和抑郁(-0.180**)程度负相关,可见自我调节动机和社会归属感对预测孤独感和抑郁程度有重要作用。

3.自主调节动机与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的相关性

由表3可知,社会支持系统强的受试者,其自主调节动机更强,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也更高;而社会支持系统弱的受试者越是缺乏自主调节动机,越会感到孤独和沮丧,其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更低。由此可见自主调节动机和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正相关(0.360**)。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大学生学习、返校、外出等行为发生改变,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压力等负面情绪,当不良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心理适应能力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严重时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人们通常将社会交往作为人类的默认状态,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人们改变了默认的社会接触模式,能否平稳度过疫情时期是检验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

1.父母的支持对子女心理的平稳过渡至关重要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子女学习如何独自调节自己的方式可能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对于困难的理解、应对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子女未来对困难的理解和应对。父母作为榜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子女对困难的理解。一个心理适应不良、内心脆弱的孩子,其父母内心往往也是脆弱的。如果父母对其日常活动的参与程度和自主支持程度不同,其创造性水平也会不同[20]。亲子间正确处理彼此的亲密关系,对特殊时期的心理适应和心灵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包括父母陪伴、鼓励、支持、理解、安慰等在内的,所有支持行为都有助于子女特殊时期的心理适应。

2.社会归属感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弱引发不良心理适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大学生造成一个敏感的心理时期,通常表现为焦虑和孤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抑郁。大学生想要和朋友联系的欲望,和想要有独处时间的欲望之间的新矛盾,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的社交生活。居家期间大学生处于与外界隔离状态,缺乏必要的社交活动,因而在与人交往时易产生紧张、不自在和恐惧等情绪,即出现社交焦虑现象[21]。一部分学生还可能因害怕感染而回避与人交往,出现社交退缩行为[22]。

3.基本心理需求受挫会加剧特殊时期的心理适应不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体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主要受到个体所处特殊环境的影响,这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若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就会导致个体的焦虑和压抑,其自主调节动机越弱,社会归属感越弱,孤独和抑郁的程度就越高,其自尊程度及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就越低。

4.自主调节动机增强有助于个体连续时间范围内的心理适应

个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会出现各种情绪反应,自我心理调节衍生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副产品”备受全社会关注。一个人在特殊时期若能拥有更强自主调节动机,其焦虑、抑郁和孤独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程度会处于更高水平,个人幸福感也比平均水平更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变化都不大。故较强的自主调节动机会帮助个体在一个连续的时间范围内更好地心理适应。

(二)建议

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期,应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有效疏导和干预,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23]。积极挖掘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观测这一敏感过渡时期大学生如何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积极心理应对,给予其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培育其阳光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

1.家校协同为学生创造稳定的心理支持环境

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往往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及家庭氛围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24]。高校要重视家校合力心理育人,家校协同为学生创造稳定的心理支持环境,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高校要积极拓宽家校合力心理育人的渠道,家庭要重视鼓励子女独立,支持孩子的选择和意志,建立家—校—生稳定、和谐的关系,全员育人才能取得更佳效果。

2.重点干预社会归属感缺乏、社会支持弱的学生群体

疫情对于原本应激经验少、人格基础弱、心理压力大、社会支持少的大学生,呈现出了负性冲击和消极影响,使其对自我认知产生怀疑、自我效能感弱、心理韧性降低[25]。社会归属感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弱的大学生最不容易适应疫期生活。高校与社会的心理预防和干预应主要面向这类学生,在过渡时期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组织各种线上活动,丰富学生在校生活[26],指导这类学生有效寻求社会接触,帮助学生享受和重视独处时光;更要注重该群体心理防疫能力的提升,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3.有效满足大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

基本心理需求包括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关系需求。对社会支持系统弱、尤其是缺乏朋辈支持的大学生来说,常态疫情防控减少了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社交技能需求相对减少。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引导这类学生提升自主需求和能力需求,使其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程度相应提高。对于交友广、社会支持系统强的大学生来讲,受疫情影响他们主要通过线上等多种方式弥补线下沟通的缺乏来增强关系需求,在较强的自我调节中积极自我提升,增强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其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得到提高。因此,对待不同需求的学生要有的放矢地实现其基本需求满足,这样对于不同需求状态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才是有益的。

4.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重视自我调节动机作用的发挥

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共同决定一个人在突发状况中的心理适应状态。只有恰当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重视自我调节动机作用的发挥,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自我控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进而使大学生无论是在特殊时期还是平常时期,个体都可以达到自我心理适应方面的健康有效平衡,其个人幸福感比平均水平更高,且伴随时间推移这些变化都不会太大,自我调节动机的好处由此便可显现出来。

注释:

①本量表在某些文献中亦被译作大五人格量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