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石琳
(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受教对象施以带有组织性、目的性、计划性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主流价值和道德规范要求的思想品质的相关活动,其本质是政治育人[1]。但当下思政教育工作中,仍存在僵化、异化、固化的现象,难以取得切实的育人效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协同育人,引导各高校积极构建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联合企业合力开展协同育人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经验对突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所谓协同育人,就是集聚各种社会资源,汇聚多方力量进行人才培养,将教育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联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从其本质来看,就是进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多主体参与,多层次渗透,多领域拓展为指导,为社会量身定制人才[2]。随着高校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要求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在关注思政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将协同育人理念进行新应用,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改革,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构建各高校独特的思政育人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素质拓展平台,推动大学生成长、 成人、成才、成功[3],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目标。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4]。“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要求,思政教育工作应引入协同育人理念,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特征,多主体参与,多层次渗透,多领域拓展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其参与主体是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其中,高校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者,而大学生作为受教群体的需求差异特征明显。面对不同的受教者,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区别对待,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结合不同群体特征,优化设计教育内容,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灌入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支柱、前进动力和成长目标。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在加强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做到不仅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为大学生指明努力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6]。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活动,思政教育工作中所展现的教育手段是在高校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对全体受教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属于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理想与信念交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培养大学生将所学所悟用于实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持续工程。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作用的过程,而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思政工作者锲而不舍的长期教育和引领。尤其在面对具有叛逆性和逆反心理的“00 后”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放松警惕,不能奢望短期、密集的教育工作就能引导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而要做到各项教育工作和活动常抓不懈,确保取得扎实的成效[8]。当下以“00 后”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敏锐,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又具有独立思考和较强的判断能力。因此,对待“00 后”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应考虑时代背景,让新时代的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含义,熟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政治信念,确保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新时代赋予思政工作新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当前思政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如内容枯燥、手段单一、理论实践脱节、队伍建设不规范、专业化和体系化不足的问题。对此,教育部门、高校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
新时代对思政教育的形式、内容、手段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教育更具针对性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9]。这种传统单一的施教、受教模式容易引起“00 后”大学生的反感,既有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目的,亦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新媒体的普遍应用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取政治消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简单、枯燥,很难吸引新时代的大学生,反而成为影响学生及时获取一手政治资料和资讯的绊脚石。因此,教育部要求高校不断改革、创新思维,采取多种模式加强思想教育,使得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成为了当下思政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整个教学环节多数为理论教学。不可否认,理论教学所呈现的效果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可比拟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武装头脑,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念全方位指导高校思政工作和教学[10]。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此在高校的思政教学中,这些基本原理的学习将始终贯穿整个教育环节和过程。但这也导致很多高校忽视了思政教育的实践环节,并未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用结合。在高校思政的理论教学中,只有将中国的基本国情现状引入课堂和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内容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有我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一系列基本原理的创造性应用,只有加入中国的实际国情和现状,才能有情有理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学用结合、全面发展。
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依托于其特有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的建成,若要有效解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则需要为其提供一个完善的、能有效地促进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背景和环境[11]。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队伍主要包括专职两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班主任、兼职党员教师等,各方职能不同,承担着不同性质的工作,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协同系统。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育人队伍职责分离,专职思政课教师和其余教师之间的思政工作内容没有紧密联系,产生教育脱节现象。同时部分高校还面临着思政工作队伍人员配备不足这一问题,除思政专业课教师外,其余思政工作人员并非都是思政专业,其专业性还有待加强[12]。此外,大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开展,忽略互联网这一重要的思政教育阵地,忽视了微信、微博、学习强国等能有效地影响大学生提高思政学习的软件、平台。一些高校尽管也意识到网络这一教育途径,但对于其传播内容、形式的监管仍不到位,一些互联网非主流文化会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实时管控和监管,确保思政教育在具体实践中也能保持其先进性,促进思政教育工作专业化、体系化的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思政工作的方法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协同育人理念倡导多方参与,多层次渗透,多领域融合的理念恰好能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前述不足,更好地满足新时代思政工作的要求。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是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13]。高校在注重学生能力提升的同时,应当将关注焦点转移到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的结合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而高校党建工作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为了协调高校人才培养和高校党建工作,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成功,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成为最好的选择。
在协同育人体系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目标都是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但不可忽视的是两者之间仍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协调。将思想教育和党建工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可能有效丰富高校协同育人的内容、确保高校有正确的办学方向、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价值[14],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政治坚定、品行良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工作需要多层次同步进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给受教者。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思政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的主要参与主体,前者具备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后者具备充足的思政实践经验,但两者的教育职能和环节相对独立,并无直接联系,难以形成育人合力。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若能协调工作,合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理论和实践统一,就可能更好地解决两者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协同和体制的不完善的问题[15]。同时,高校应注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入手,有效提升思政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感,通过对协同育人的内容、协同队伍的层次和协同育人的环境进行有效整合,重新构建新的协同育人模式,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整合人才培养力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推进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已经把简单的思政理论教学提升为创新的思政教育实践。当协同育人的内容、协同队伍的层次和协同育人的环境在系统理论框架下达到协调平衡状态时,将有效促进思政教育资源和教育效率的最大化,达到思政教育的创新目标。加速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改革创新的步伐,需要教师、高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整合和协同合作。思政工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在运行中也需要不同人员、 部门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支持和配合,同时也包括资金、人力资源等的有效支持[16]。
高校政治教育工作旨在为社会培养、输送拥有坚定政治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实际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为了落实“立德树人,以生为本”这一根本工作理念,切实守住高校的教育教学、思想舆论、意识形态阵地,就必须统筹谋划,把思政工作的内涵、范围扩大,引导各方主体积极参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集聚优势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创立高校与社会、企业、行业先锋的密切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切实保障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渗透、多领域拓展,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