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齐蕊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审美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活动
齐蕊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文学翻译离不开审美,在论述翻译与审美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文章通过法汉文学翻译的具体实例论述了文学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和读者的审美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差异促使其对原作进行差异性解码和编码,由此产生各种版本的译文。作为社会产品,译作要接受读者的检验,译者要站在目标语读者的审美视角上进行译文的编码,使目标语读者充分体验原作的审美价值。
文学翻译;译者审美;读者审美;
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始终和美学紧密相连。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自身的审美经验及倾向会对其产生影响。语际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而译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着桥梁作用。由于民族差异的存在,原文读者和目标语言读者在基础心理因素上会有很大不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尽量减小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影响,使得目标语读者在品味译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接近原作。要实现这一翻译目的,译者首先要判断原作文本达到的审美效果,了解原作的审美价值所在,然后把这种审美价值转换成新的审美对象——译作,最后目标语读者通过品读译作得以复现与原作近似的审美效果。在该过程中,译者无论是微观上的语言表达,还是宏观上的风格再现,都离不开一定的审美原则为指导。“如果说翻译技巧是为了解决语义‘质感’,那么翻译中的审美则在追求文本的‘美感’。[1]251翻译中的审美体现在翻译解码、编码的各个过程中,翻译审美体现了译者对原作审美价值的忠实,对译作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为了赋予译作全新的生命,使其在目标语读者中广泛传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怀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使目标语读者充分体验到译作的美学价值。
“美感的个性差异,集中表现在不同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对象有不同的审美判断,或者对同一客体对象,同一个审美主体,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审美判断亦不相同。”[2]25在译作意象的重建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其所欣赏的艺术意象是审美的焦点所在。译者通过意象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会。艺术接受中的意象并非直接传递,原作者构造的意象不能直接被译者所感知、体验和欣赏。译者必须借助作品来解释原作者所构筑的意象。作品符号与意义产生关系便是译者对符号进行解读的过程。根据原文符号的提示,译者参照自身的审美意识去重建原文的意象,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有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由于不同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追求,不同的译者在原作意象的解读、译作意象的再生中会有不同的判断和取舍,实际上,译者的审美差异是造成译者不同判断和取舍的主要原因。由于翻译审美差异性的存在,对同一部作品,同一个章节,甚至同一个句子,译者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持一家之见。
C’était une de ces coiffures d’ordre composite, où l’on retrouve les éléments du bonnet à poil, du chapska,du chapeau rond,de la casquette de loutre et du bonnet de coton,une de ces pauvres choses, enfin,dont la laideur muette a des profondeurs d’expression
“comme le visage d’un imbécile”直译为“像一张傻瓜的脸”,李健吾先生和周克希先生的译本在该语义上都做了较为忠实原作的处理,而许渊冲先生恍若神来之笔的翻译方式,打上了深刻的许式翻译风格,因此可以看出,译者在原作意象解读、解码以及译作意象再生中的不同审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译作风格上的差异。
“se révolter”意为“反抗;感到气愤,产生反感”从这个意思来看,李健吾先生和周克希先生的翻译还是以忠实于作者为审美追求,而许渊冲先生则从另外的角度对这层意思做了解读,翻译成“受了伤”,采用了拟人的修饰手法,虽与原意有一定出入,却体现了译者的审美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译者不同的审美倾向在译文中所留下的烙印。
“翻译研究应该摆脱翻译不是艺术就是科学的二元对立的纷争。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规范性,它无疑具有科学的一面,而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体现了艺术的二度创作的特点,因此它是艺术的活动。”[5]169译者在文学翻译中所存在的审美差异为译文意象的重建创造出充分空间。译者审美的差异造成了其在译文意象的构建中加入了不同的情感,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以及轻重有别的着笔。然而,翻译中审美差异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对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译文做出高低好坏的界定。相反,正是译者在译文意象构建中的审美差异促进了译作的不断完善。在审美差异中,原作的审美价值可以得到新的审视和考量,译作也可以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此外,译者审美差异的存在也是寻找译作真善美的不竭源泉。实际上,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由于每人每时的心境不同,每次审美活动必然意味着一种再创造,因此,译作并非一层不变,它需要不断地经历复译,即再创造的过程,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尽管译者的审美差异使其在译文意象的重建中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但文学翻译绝不仅仅是译者个人的操纵。翻译文学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译作要接受目标语社会的检验,而读者是作品的直接消费者和承受者,没有读者也就没有文本的意义。因此目标语读者也同样对文学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
翻译文学是目标语读者与原作作者沟通的纽带。译作的价值是原文作者构建的意象与目标语读者接受意识交互作用的后果。文学作品采用描写性语言,其意义的不确定性要求目标语读者去发挥想象力进行文学意义的再创造。因此翻译文学研究不仅以译者对原文意象的再现为对象,而且应该以目标语读者对原作的接受意识为对象。实际上,目标语读者也会影响文学翻译实践活动。翻译活动应以读者为中心,充分关注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摆脱原文语篇的字面意义,以便确保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充分的交际效应,从而缩短目标语读者和原作作者的审美距离,使目标语读者充分接近原作文本,体会原作文本中所传达的美学价值。
表1 法于和汉语常见俗语互译
法兰西民族和汉民族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导致原文和目标语言读者之间审美距离的主要原因。以上这些例子,如果译者不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联想机制,在法汉互译中按照字面意义进行直译,会给目标语言的读者在理解原文过程中造成一定困难,使得译文的可读性大大降低,使目标语读者无法完全体会到原文艺术审美的价值所在。为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文学翻译中,译者要以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力争使译文在目标语读者身上激起的联想效应接近原作在读者身上激起的联想效应。
例2“…你今天是怎么一回事,怎么连吃饭的时候也是打鸡骂狗的…”“打鸡骂狗”在文中是一个比喻,意为“闹情绪,耍脾气”,如果直译成“battre le poulet et gronder le chien”会让法语读者完全摸不到头脑,影响其欣赏原作者传递给读者的文本美感。
—《肥皂》[6]58
新娘事先央求父亲,免去闹新房的习俗。
李健吾译
“les plaisanteries d’usage”直译为“惯用的玩笑”,这样直译欲使中文读者产生新婚闹洞房的联想难免有些牵强,从汉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出发,译者将其引申为了“闹新房的习俗”,该例是译者对读者充满感情关照的很好例证。
Depuis sept heures,je me br?le les mains à mes brancards.J’ai soixante ans sonnés.Je suis las. Et vous ne demandez si je lève le drapeau noir de la révolte.Vous vous moquez et
打七点钟起,我就推着车子四处奔走,两手在车把上磨得火辣辣的,我是过了六十岁的人,已经累得乏透了。你还问是不是要举黑旗造反。真是开玩笑
张英伦译
原文中的主人翁克兰比尔是个被城管遣散的小菜贩,“”直译为“您的玩笑是残酷的”,为了重现这一市井商贩的形象,译者没有放弃了语言略显欧化的直译,翻译成“生动形象地将原文构建的人物形象带到目标语读者的面前。
由此可见,翻译并不只是译者个人的审美活动,处于交际过程中间位置的译者,起到介乎原作者和目标语言读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原作者与目标语读者拥有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他们之间的审美距离无法克服。一部译作能否获成功,能否产生广泛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目标语读者对它的接受与反应。因此,目标语读者的审美也直接影响译者对原文进行解码以及对译文进行重新编码。译者在对原作情感关照的同时,也要对目标语读者进行审美需求的关照,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审美要求。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使目标语读者体会到原作的审美价值是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审美主体,一方面对原文的审美信息进行解码,另一方面在译文中对原文的审美信息进行重新编码。译者在解码和编码的过程中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审美的差异是造成译文风格迥异的重要原因。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在忠实原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审美要求,以服务目标语读者为原则。
[1]马彦华,罗顺江.法汉翻译新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法)Gustave Flaubert Madame Bovary[M].Paris: Librairie générale fran?aise,2013.
[4]同上.
[5]许均.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6]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法)Gustave Flaubert Madame Bovary[M].Paris: Librairie générale francaise,2013.
[8]高玉叶,马锐.法兰西的花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郭佳)
Qi R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 Anhui 236037)
H32
A
1673-2014(2015)06-0068-04
2015—09—30
齐蕊(1987—),女,山东阳谷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法语语言文学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