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晋城方言百年来入声韵的演变

时间:2024-06-19

原慧艳

(晋中学院 文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晋城方言百年来入声韵的演变

原慧艳

(晋中学院 文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文章采用历史比较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晋城方言百年来入声韵的演变作了分析,可以看出晋城方言入声韵顺应着入声舒化这一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总趋势。经过百年的演变,有一些入声字读为舒声或舒入两读。但是最终的舒化,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晋城方言;入声韵;舒化;舒入两读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方言属晋方言邯新片获济小片(侯精一,1999)。上世纪初,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详细记录了晋城方言的1358个汉字的声韵,现已过去整整一个世纪,晋城方言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仅就晋城方音入声韵的变化试做浅析。

本文语料来源:初期: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第四卷《方言字汇》记载的1358个字为主要材料。中期:晋城城区70岁左右的发音人。后期:晋城城区20岁左右的发音人。

文章表格中的“+”表示本字读音与上面读音相同。

晋城方言同其他片的晋方言相同,入声也收喉塞尾[Ɂ],入声字在单念或处于词的后字时,喉塞韵尾不是非常清晰,但是处于词的前字时,喉塞尾非常明显。

晋城方言的入声韵自成系统,简单而整齐地分为两组八韵,高本汉所记录的入声韵:一组以[a]为主要元音,包括[aɁ、iaɁ、uaɁ、yaɁ]四韵;一组以[ə]为主要元音,有[əɁ、iəɁ、uəɁ、yəɁ]四韵。现在的入声韵是:一组以[ʌ]为主要元音,包括[ʌɁ、iʌɁ、uʌɁ、yʌɁ]四韵;一组以[ə]为主要元音,有[əɁ、iəɁ、uəɁ、yəɁ]四韵。第二组以[ə]为主要元音的入声韵主要元音及所辖范围百年来没有变化,第一组入声韵所辖范围也没有变化,只是主要元音由[a]高化为[ʌ],元音高化是汉语语音发展的规律之一,也是晋方言普遍存在的语音现象。下面重点讨论的是一些特殊的、有明显变化的语音现象,如细音变为洪音,入声舒化、入舒两读等现象。

一、通摄合口三等精组入声字的演变,演变过程:yəɁ→uəɁ

表1显示:20世纪初期,通摄合口三等精组入声字读细音,与通摄合口一等精组入声字是有区别的,如:“族通合一[tʂuəɁ]≠足通合三[tɕyəɁ],速通合一[ʂuəɁ]≠肃通合三[ɕyəɁ]”,并且在前期和中期仍然保持区别,但“肃”同时具有了洪音和细音两读,显示了这些字在逐步由细音向洪音演变。

表1

侯精一先生曾把这一点作为晋方言分立的补充标准并做过详细的阐述,且认为“通摄合口一等与合口三等精组入声字今韵母读音有分别,在晋语区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1]但是,近年来在晋城方言中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后期,通摄合口三等已经归并入通摄合口一等中去,显然是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二、宕摄个别字和江摄见系入声字韵母的演变,演变过程:iaɁ→yʌɁ

表2中的字,20世纪初期都读齐齿呼[iaɁ],而后逐渐向撮口呼[yaɁ]演变。到中期,七个字中只有四个字变为撮口呼,到后期七个字均变成撮口呼。

在普通话中,这几个字已经舒化,其韵母都是撮口呼。晋城青年人在吸收了普通话撮口呼的同时,保留了本方言中的入声韵。这是在“本方言的音系所许可的范围内吸收权威话的语音成分,从而在语音上向权威话靠拢”[2]。因为“每个方言的语音系统都是一个自身完备的内部各成分之间相互依存、制约的系统”,它的音变是“充分利用自身语音系统内的与普通话近似的成分,作自我调节”。[3]

表2

三、入声舒化

在晋城方言中,古入声字大部分仍读入声,一小部分则以不同程度的舒化形式出现,有的已完全舒化,有的则舒入两读。我们仅就高本汉所列有所变化的字来讨论入声舒化现象。

(一)完全舒化

表中共19个字,20世纪初期,这些字尚属入声,有喉塞尾,而前期有4个舒化,1个两读;中期有10个舒化,1个两读;到后期,这些字已经全都舒化了。从上表可以看出,浊声母字有10个,清声母字有9个,这说明清、浊声母均有舒化现象,并且浊声母字所占比例较大。浊声母舒化后的声调走向:4个归去声,6个归阳平,遵循着“次浊声母舒化后归去声,全浊声母舒化后归阳平”这一规律。清声母舒化后的声调走向:5个归去声,1个归阳平,2个归阴平,1个归上声。这样,舒化后归去声的字最多,其他声调则很少。

以上是入声舒化后声母和声调方面的一些特点,在韵母的变化上,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1、主要元音低化。如:达、拔、伐、狭、鸭等字,它们失去喉塞音韵尾[Ɂ],主要元音仍然保持着低元音。2、主要元音高化。这种变化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入声韵的主要元音连同塞音韵尾[Ɂ]一起丢失,只留下介音[i、y],这时介音上升为主要元音。如:泣、匹、僻、郁、狱、欲等字。另一类是主要元音由[a]变为[e]、[ɣ]、[u],舌位明显高化。如:a→e,胁协;a→ə,错索;a→ɣ,漠;a→u,卜。3、韵母复元音化。单元音韵母入声字,舒化后变成了复元音韵母。如:贼。4、整个韵母发生变化。如:肉。

(二)舒入两读

表4

表4中的字,在百年来的语音演变中表现出不同阶段的舒化,它们在不同的语词中有舒入两种不同的读音。如:“树叶[iʌɁ⊃]、叶[iε⊃]剑英”、“一百[pʌɁ⊃]块钱、百[⊆PE]十来个”、“叔[ʂu⊃]叔、叔[ʂuəɁ⊃]伯兄弟”等等。从个别字的演变中,似乎还看不出舒入两读的整体演变规律,但是,舒入两读字的舒声读法与完全舒化字基本相同,即全浊声母字的舒读调为阳平,次浊声母字的舒读调为去声。

很显然,舒入两读字的舒声读法走的是与完全舒化字相同的道路。入声消失是汉语历史演变的总的趋势,而舒入两读的现象是入声消变这一总趋势的一种过渡性表现。王福堂先生在讲到语音变化的方式时曾说,“语音的变化大多采用渐变的方式。这是由语言的渐变性决定的”[4]。一个字在某些语言环境中保留入声,在另外一些语言环境中变成舒声,这本身就是中古入声在向舒化发展过程中渐变性的表现。

(三)晋城方言入声舒化原因

1、入声韵的主要元音越低,塞尾越易脱落。黄家教先生在《从“等”来看广州方言入声消失的迹象》一文中指出:入声韵的主要元音偏低,音时就长,入声韵塞音韵尾就会逐渐模糊(1984)。王洪君先生也曾指出:山西境内方言入声韵“其趋向是元音越低,塞尾越易脱落”[5]。我们从上面的表格中就可以看出,表3和表4总共列出25个字,属于低元音[ʌɁ]韵舒化或入舒两读的是14个字,而属于央元音[əɁ]韵舒化或入舒的是11个字。可见低元音[ʌɁ]的舒化要比央元音[əɁ]的舒化容易。

2、词尾的影响。在晋城方言中,入声字儿化后一律读舒声,如“树叶儿[⊂iər]”;入声字加“子”尾,不仅入声舒化,而且韵母是要发生变化的,如“鸭子[i:a⊃]”。这种现象势必形成喉塞尾的脱落和舒化。

3、文白读的分立。在晋城方言中,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文白分立,但是受普通话的影响,一些入声字就出现了入舒两读的情况(见表4),入声读音是白读,舒声读音是文读。由于晋城方言在逐渐向普通话靠拢,舒声读音会逐渐取代入声读音,这也就导致了入声舒化。

4、普通话的影响。对于晋城方言不常用而普通话(尤其是普通话书面语)经常用到的字,许多都发生了舒化。如“胁、协、泣、郁”等字。

四、结语

从整个汉语语音发展的趋势看,入声舒化是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总趋势。晋城方言也顺应这一演变趋势,经历了百年的演变,有一些入声字变为舒声或舒入两读。但是最终的舒化,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由语言系统的稳定性和入声本身的稳定性以及周边晋方言环境共同决定的。

[1]陈忠敏.上海市区话语音一百多年来的演变[J].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1辑),1995.18-31.

[2]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82-83.

[5]沈慧云.晋城方言志,[M].山西:山西省社科院,1983.

[6]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3

[7]王洪君.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J].语文研究,1990,(1):12.

The Evolution of Rusheng Finals(入声韵)i n Jincheng(晋城)Dialect during 100 years

Yuan Hui-yan
(Jinzhong University,Jinzhong,Shanxi,030600)

Based on the historical-comparativemethod and the data investigated by the author,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Rusheng finals in Jincheng dialect during 100 years.In Jincheng dialect,the glottal stop of Rusheng finals is vanishing,some characters have two phonetic formswith glottal stop or vowel final after the evolvement in 100 years.So the trend of Rusheng finals in Jincheng dialect is vanishing of the glottal stop gradually,this change will take a long time.

Jincheng dialect;Rusheng finals;the evolution

H172.2

A

1673-2014(2010)06-0045-03

2010—10—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AYY002)。

原慧艳(1974- ),女,山西长治人,讲师,主要从事方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王建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