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江伟玲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言语交际模式述评
江伟玲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言语交际的本质问题历来是社会学、哲学、语用学等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有关言语交际模式的理论进行梳理,即代码论、会话含义论、关联论以及顺应论,指出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以期推动新的语言交际模式理论的提出。
语用学;言语交际;模式
语言使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便生活在一个与人交流的世界,正是交际使我们在社会中发挥作用”[1]。语言的运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因此,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的成功已成为社会学、哲学以及语用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恰当的理论或交际模式能够充分地描写和解释言语交际的本质。本文首先回顾了言语交际的主要模式,即代码论、会话含义论、关联论以及顺应论,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然后指出了各种理论的优缺点,以期推动新的语言交际模式理论的提出。
Sperber&Wilson[2]认为,从古代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到现代符号学,所有的交际理论都是基于代码模式。代码模式认为,语言交际涉及一组信息和一组符号。简而言之,交际就是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它是符号和信息相匹配的过程。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以语音表征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进行编码,而听话者则对思想进行解码。Shannon&Weaver[3]的图表清楚地勾勒了交际是如何通过代码得以实现的。
这个图表表明了信息源的信息是如何在交际的过程被复制的。代码模式认为,只要在交际过程中不受到噪音的干扰,成功的交际就能实现,即信息源的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到接收地。然而,这仅仅是人们对语言交际认识上的一个理想的假设罢了。语言交际并非代码模式所认为的如此简单。话语的产生和理解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语言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话语产生的语境等语用因素对语言交际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代码模式没有能够解释什么样的语境因素影响语言的选择。对于那些持有语码模式论的人来说,听话者理解语言的语境总是和说话者的语境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拥有“共有知识”。这种“共有知识”的假设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说话者和听话者很难也不可能在言语交际中识别哪些知识是双方共有的。
摒弃了语言交际的代码论,Grice[4]意识到语言交际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语言交际也受到语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他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Grice认为,成功的语言交际在于说话者把自己的意图通过某种方式表示出来,而听话者能够识别这种意图。Grice[4]认为谈话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话语组成的,人们为了谈话的顺利进行会做出共同的努力。每一个语言交际者会在某种程度上识别一个或一组共同的目标,或一个共同接受的方向。这个目标或方向从会话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下来而且随着会话的进行继续发展。它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因此,会话参与者有一个共同期望遵守的会话目标,即会话的合作原则。在合作原则这一总的原则之下,还包括四个次则,即会话的质、量、方式以及关系准则。
从以上可以看出,会话原则具有一定的理性基础。Grice会话原则的核心思想在于: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总是遵守一定的原则或次则,即会话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恰当的信息量、而且内容要清晰且具有关联性。会话的成功恰恰在于说话者遵守了这些准则。但是,Grice也发现,在许多情况下,说话者往往故意违反某一准则,而违反准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误导或者欺骗听话者,而是期望听话者能够寻找出与字面意义不同的含义,即会话的言外之意或会话含义。换句话说,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能够通过准则的违反表达字面意义以外的含义,但是这种准则的违反是基于会话参与者知道彼此是遵守合作这一总的原则的。
会话含义理论是对代码模式的摒弃,因为通过会话原则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语境因素,语境因素参与会话的产生和理解是必须的。但是,Grice的合作原则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指责。
首先,Sperber&Wilson[2]指出,合作原则并没有清楚地指明其原则和次则的理论根据,如果没有恰当的理论根据作为基础的话,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随时都有新的准则或次则补充进来或一系列的准则或次则将被简化为一个准则或次则。
其次,Grice的合作原则并没有指出语境信息是如何被激活的以及共有信息是如何在交际中利用的。为了能够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必须调动各种语境资源。但是语言交际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语境资源,听话者究竟应该利用哪种语境资源以及这种语境资源是如何被激活的,对于这些问题,Grice都没有能够给出恰当的解释。
其三,话语存在着多种解释。究竟哪一个是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听话者如何识别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含义,Grice对此问题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Grice也没有回答诸如合作原则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合作原则是否具有文化普遍性还是具有文化相对性的问题。
意识到语言交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仅涉及语言的编码解码以及推理的过程,Sperber&Wilson[2]提出了明示——推理模式。根据这一模式,人类的交际是以关联为导向的。关联理论以关联性的定义和两条笼统的原则作为基础,这两条原则是: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话语会产生对关联的期待。关联理论[2]认为,关联性是输入到认知过程中的话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情景、气味等的一种特性。关联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基本属性,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只关注那些相关的信息。
关联理论认为,所有的明示交际行为都被统领于一个总的关联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具有最佳关联性”[2]。关联的程度是通过认知效果和加工努力来衡量的。认知效果是指当输入内容在可以做出假设的语境中进行加工处理时,它通过修正或重组这些假设就能产生出某种认知效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认知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其关联性就越强。Sperber&Wilson基于对人类认知的基本假设提出了语言交际的明示-推理模式,其基本假设在于人类的认知是以关联为导向的。它既不同于代码模式也不同于Grice的推理模式。它不是基于任何的规则或准则,而是基于人类的普遍认识。说话人即使不知道它的存在,也可以进行交际;而且一旦交际进行也不会违反它。交际者为了交际的成功并不需要知道或习得这种原则,更不必刻意地去遵守它。关联原则毫无例外地适用于任何交际行为,因为它认定任何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假设为具有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的假设是基于人类的认知理论,即说话者的言语是足够关联的,并能够引起听话者注意的言语行为。
作为语言交际的认知理论,关联理论为语言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它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领域。然而,关联理论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缺陷:
第一,关联理论仅仅关注话语理解的解释力,缺少对其充分的描述。虽然交际者的关联假设决定其话语的风格,但这种关联假设具体指什么以及它与各种语境聚合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关联理论并没有给出恰当的解释。
第二,关联理论主要关注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而忽视说话者话语的产生。语言交际不仅仅涉及话语的理解,而且也包括话语的产生。
第三,关联理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认知主体在感知、处理、解释话语中的能动作用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它又显露出将主体思维理想化、形式化和运算化的倾向[5]。
顺应论最早出现在比利时语用学家JefVerschuren[6]的《作为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一文中。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在于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这种语言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语音、语素、句法、语义以及语篇。语言使用者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不仅仅选择语言的形式,而且也选择语言的策略,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想或执行一定的言语行为,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下,他们通常只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标。语言形式的选择受制于交际的目标或意图。因此,任何交际行为都是经过不断的对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后的具体实现表征。事实上,交际过程中的选择是必须的,无论是听话者还是说话者,交际者都必须做出选择。Verschueren[7]认为,语言的选择具体包括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的选择以及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作为语言使用的理论,顺应论解释了在各种语境下,语言的选择是如何进行的。作为顺应理论的核心思想,Verschueren[7]认为语言选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择发生在语言的每一个层面。
2:说话者不仅仅选择语言形式,而且选择语言策略。
3:语言选择在意识凸显程度上会有差别。
4:选择发生在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
5:一旦进入语言使用,说话者就必须做出选择。
6:各种选择之间并不是等值的。
7:选择总会引出其他的待选项目(alternatives)。
顺应理论对语用学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极大地促进了对语言使用的研究,它为语言使用的规则提供了充分的解释框架。与关联理论相比,它同时关注语言使用的两个方面:即话语的产生和理解,而且对话语产生的具体层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即话语产生的语音、句法、语义或是语篇层面。然而,在理论上,顺应理论缺乏描写的充分性。
首先,语言顺应的说法有过度概括之嫌,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的钥匙,以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有运用过度之嫌[8]。
其次,Verschueren认为顺应的过程就是交际者对一些假设的意识凸显过程。但是为什么会有意识凸显程度的差别,即为什么有的选择是有意识的,而也有些选择是无意识的。还有一些选择介于两者之间的选择,对于这些问题Verschueren都没有在顺应理论中给出合理的解释。
第三,Verschueren试图建立一个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来统辖语用学的研究,全面描写和解释在复杂、抽象的语言系统下的语言运用。然而,语言运用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抽象的系统,他的愿望能否实现,他的这一理论能否担当如此重任,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从代码论、推理论、到关联论和顺应论,人类为了解语言交际的本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语言交际的本质问题至今是许多语用学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各种交际模式从历时的角度进行了梳理,讨论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指出了各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新的语言交际模式理论的诞生。
[1]Samovar,L.A.1998.OralCommunication:Speaking Across Cultures.Tenth edition.Boston:M cGraw-Hill.
[2]Sperber,D.and D.W ilson.1986/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
[3]Shannon,C.andW.Weaver.1949.TheMathematicalTheory of Communication.U 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Press.
[4]Grice,H.P.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P.Cole and J.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 ic Press,41-58.
[5]张亚非.关联理论述评[A].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Verschueren,J.1987.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IprA W orking Document,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Association.
[7]Verscheuren,J.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London:Arnold.
[8]刘正光,吴志高.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J].外语学刊,2000,102(4):84-89.
A GeneralOverview of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JIANGWei-l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s of sociology,philosophy and pragmatics.This paper,firstly,mak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majormodels of communication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and then points out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 points,and finally is intended for the birth of amore reasonablemodel.
communication;model
H08
A
1673-2014(2010)06-0048-03
2010—11—01
江伟玲(1980— ),女,山西长治人,助教,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晋 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