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云南地州高校彝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研究①——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个案

时间:2024-06-19

魏正子,杨 斐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云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固有的民族习俗、生活习惯、语言差异等都会增加教育管理的难度,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校园和谐建设,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为此,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成了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超过了871万人。通过了解,在云南各地州高校就读的彝族大学生人数较多,笔者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个案,将来自四川凉山以及云南丽江宁蒗的彝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彝族学生现状的特殊性及有效教育管理问题值得研究与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彝族学生人数将近2000人,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上生活学习在有着共同文化行为的本民族的聚居地,并未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民族独特性,当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民族的差异性表现得很突出。

(一)自我意识强烈,民族情感深厚

彝族大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民族情感深厚。他们从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民族团结,但过于强烈的民族意识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学校的教育管理。通过调查发现,70%左右的彝族学生不愿意主动融入班集体,不是很热衷于参加班集体活动,但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彝族学生(占比98%)能够通过老乡会或其他校际联谊组织快速走到一起,形成自己的“圈子”,且会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彝族“过年”的时候,校外彝族人士召集附近的彝族同胞聚会,很多彝族大学生也会毫不犹豫参与其中。诸如此类的活动频发期间,作为教育管理者,彝族学生的欢庆之时便成了他们的忧心之日。

(二)文化基础弱,学习压力大

调查后发现,82%的彝族学生文化基础较弱,90%的彝族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86%的彝族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长远,没有明确的目标。笔者分析其原因:首先,汉语理解能力弱,表达不顺畅。彝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彝族村寨,父辈不会讲汉语,甚至在中小学阶段也没接受过汉语教学,进入高校后全方位的汉语环境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其次,中小学阶段教育资源有限。大多彝族学生来自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城市相差较大,知识储备量小,学习能力不足。另外,在工作中发现,受到学业警示的学生中,彝族学生占了多数。许多同学表示,由于听不懂老师授课,学习长期跟不上,慢慢散失了学习兴趣,就只是希望考试能顺利过关,期盼着尽快毕业,没有更长远的规划。

(三)自卑,情绪自控力差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彝族学生较喜欢与自己的同族交朋友,在公开场合会表现出不自信或自卑,且遇事易冲动,极易发生群殴事件。笔者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原因如下:首先,语言障碍所带来的社交阴影会让彝族学生变得自卑。由于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彝族学生在讲汉语时会因表达不清或表达不畅而遭受异样眼光,78%的彝族学生表示自己很害怕在公开场合说话,包括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敢去竞聘社团负责人,更不敢跟汉族学生谈恋爱等;其次,家庭经济条件差让彝族学生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从学校的统计数据来看,大多彝族学生来自四川凉山以及丽江宁蒗,自然条件恶劣,属高寒贫困山区,收入来源单一,家庭经济水平比较低,有的家庭依靠国家帮扶维持生活,若有多个兄弟姐妹的家庭,经济更为拮据;再次,彝族学生民族意识强烈,若有同族朋友受到不公待遇,不够沉着冷静,情绪自控力较差,容易发生群殴事件。

(四)民族活动丰富,民族风俗独特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彝族学生对本民族的习俗非常认同,90%以上的彝族学生认为本民族文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不可违背。在工作中,总能看到班主任或辅导员给彝族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形,有喝酒闹事、晚归不归、“过年”请假、生病不看医生等等,而这一切均能在彝族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中找到根源。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彝族对“过年”(11月20日)和“火把节”(农历6月)情有独钟,均历时三天,过程隆重,仪式繁杂,有杀鸡猪、宰牛羊的习俗,如不参加,则表示对祖先和朋友的大不敬;第二,彝族的红白喜事仪式繁杂,女儿出嫁必须由男方亲友团背回去,若是路途较远的只能骑马;死去的人要火葬,需要用木头搭建高架,性别不同、地位不同者需搭建不一样的架子结构,其中有很多讲究;第三,每个家庭中最有发言权的是舅舅,不是父母,所以彝族学生在请假的时候会让老师跟其舅舅通电话;第四,信奉“鬼神”,他们认为生病、事情不顺等都是“鬼”在作怪,只要驱除就好,不用看医生;第五,家庭的民事纠纷一般都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德古”来调解,不会轻易通过法律途径;第六,彝族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谱,黑彝(最有地位的彝族分支)不允许与除了藏族之外的其他民族通婚(包括白彝);第七,彝族村寨规模很大,只要属同一族群,都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打群架”成了家常便饭。

二、有效教育管理方式的探索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环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肩负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重任,因此,要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合格建设者。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又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政策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培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1],这对开展彝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彭剑勇所说,良好的环境可以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美感的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可以引导或者约束人的行为,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2]因此,学校和班级应尽可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让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二)提升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增强教师队伍素质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高校社会形象的树立。因此,有效地开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这个时代给予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责任与任务。[3]提高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不仅要审核好教师的政治素质,还要把握好教师的能力素质,要严格把好教师的入口关,并对其做好入职前的培训。尤其是辅导员的配备和选拔上,优先考虑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中共党员,要能够做好彝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能高效优质处理好学生的日常事务,做好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亲和力强,沟通有技巧,富有爱心和耐心,能够赢得学生的高度信赖和认可。

(三)积极主动帮扶困难学生,搭建彝族学生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彝族学生,学校更应给予高度重视。经济问题会引发出其他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为此,学校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帮扶,制定出符合彝族学生实际情况的帮扶制度。鉴于彝族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语言交流不顺畅,学校还应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创建学习交流平台,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班级干部和团学干部的竞选,让其在沟通交流中受教育、长才干,同时懂得跟其他同学和谐相处之道,使其尽快融入班集体,培养集体荣誉感。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有机会通过其他渠道弥补自身的不足,还可以化“自卑”为“自信”,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

(四)强化汉语教学与辅导

一般情况下,学校都会开设《大学语文》和《普通话》课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两门公共课程的学习难度不会很大,但是对于汉语交流存在障碍的彝族学生而言,此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公共基础课程,而是步入其他课程学习的核心与关键。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弱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汉语教学课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辅导,增设普通话选修课,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发言或教师主动提问,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锻炼他们的胆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彝族学生的自信,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其汉语应用水平。

(五)发挥彝族学生特长,培养彝族学生骨干

彝族学生虽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普通话水平不高,沟通障碍导致其出现边缘化现象,但是他们能歌善舞,对此,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可以将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相结合,并结合各民族传统节日与活动来开展[4],彝族学生在尽情施展才华的同时会摈弃自卑变得自信,与此同时,可以慢慢将彝族学生骨干培养起来。学生骨干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师生的桥梁和纽带,若彝族学生骨干能够积极向上,遵守纪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的教育管理将事半功倍,教育管理效果定会立竿见影,因为他们和其他彝族学生沟通方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将同学们的心声和问题反映给老师。其次,学生骨干还可以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可以将思想觉悟较高,拥护党的领导,信念坚定的优秀骨干吸收到党的队伍当中,不仅解决了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难题,还对高校的管理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六)将“爱”贯穿于日常教育管理的始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班主任和辅导员,从彝族学生入学之日起,就要将“爱”贯穿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主动了解其民族特性和民族禁忌,多深入宿舍与彝族学生谈心谈话,关心他们生活学习的点滴,要如同对待自己孩子一般对待彝族学生,凡事要耐心真诚,及时为彝族学生排忧解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手段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管理中至关重要,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力,就不能适应开放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5](P517)所以,应该教会彝族学生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教会他们自我调适,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矛盾,缓解心理焦虑和压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摆正心态、放下包袱,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本民族及其民族文化,避免因是非不分、善恶错位而带来的庸人自扰。[6]

(七)加强法制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法治教育就是使公民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最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在引导和督促公民形成自觉的守法行为。[7]加强彝族大学生法治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使他们能够知法、懂法、守法,让他们明白如何行事不违法不犯法,懂得在个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时使用法律武器。其次,教育工作者要让彝族学生真正明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彝族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使他们从心底深处认同,而非表面和谐,能够始终如一地自觉维护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良好局面,能够自觉抵制民族分裂,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总之,彝族的民族习惯和民族风俗决定了彝族学生教育管理过程的特殊性,为解决彝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高校应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出发点,多角度多方向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问题,把“爱”的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