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

时间:2024-06-19

郭守运,吴秋仪

(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 广东 佛山 528225)

***总书记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1]。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休戚相关。新兴媒介技术的迭代发展改变了媒介生态环境和传统新闻业态,同时冲击着传统人才培养的方式。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顺应教育现代化趋势,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紧跟国家战略,适应迭代更新的媒介环境,努力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和应用型新闻人才。

一、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背景

教育需要扎根现实生活环境,避免纸上空谈、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便是扎根现实环境的实验空间。基地建设需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政策,同时适应变革的媒介生态环境,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扎根中国本土教育,促进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基于教育政策的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取得了开拓性成果,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延伸和深化校内专业教育教学。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显示:“高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持续推进。累计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22.6万个”[2]。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的扩张表明了实践育人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持续完善。

在本科教育改革方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需要根据学校特色和地方政治经济环境进行建设。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表明“支持建设一批共享型实习基地,并且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3]。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并结合地方报业等媒介资源培养新闻专业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教学基地的重要培养目标。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表明要“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4]。基地建设的实施计划需要注重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大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媒体机构的交流。

目前来看,人才培养在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中心地位还未完全落实。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要建设适应“互联网+”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本科和研究生的信息化教学与实践。总体而言,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发展前沿,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服务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谋求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基于媒介融合的新闻业态革新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一方面体现在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融合,另一方面体现在经营与管理方式的融合。媒介形态、传播手段和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趋势会引起新闻领域内生产、分发、组织和效果等方面的重塑。

近年来,受众获取新闻信息常常借助于微信、微博平台或者一些资讯综合类的APP客户端,过去依托电视媒体和网页的信息获取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本质上是技术融合发展带来的媒介渠道多元化体现。同时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和vlog新闻等的出现,更是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为了顺应受众市场需求,高校和企业必须突破传统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发展融媒体人才,既要学会“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等新型媒体的运用,又要懂垂直融合和横向融合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互联网从“信息高速公路”变成承载每个人生活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那么建设数字校园实践基地则是顺应融合时代的教学改革。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复合型新媒体人才、探索适应智能教育新形态的有效路径。在新时代教育政策的鼓励和媒介融合时代的新环境下,众多高校设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常常与传统媒体、互联网企业签订协议,为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新闻专业人才提供平台保障。在这样的建设背景下,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多个主体之间的认知和交往。

二、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价值

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影响着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全方位发展。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需要贯彻学校发展目标、教育教学作用和社会服务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知行合一的原则。

(一)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下,高等院校需要重视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承担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拓展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职的职业路径,缺乏行业实践经历,而聘请行业专家有利于建设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辅相成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落实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基地,有利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有利于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和成果,有利于加强学校-企业-社会的协同创新。

(二)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孵化器

中国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基地是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的容纳各类实践教育形式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孵化器。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不是过去校园内简单模拟媒体运营环境的实习基地,而是过渡式的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在基地中可以提前进入岗位,缩短就业适应期。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足于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要求,展开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尝试,满足了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诉求。

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推动了实践经验的开放共享,有利于推进数据新闻专业、网络新媒体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编辑出版专业等涉及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联合培养,也有利于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使不同专业学生适应新型新闻生产和传播环境,推动学生们在各类媒体实践中掌握多元的传播渠道和交互的传播方式。

(三)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是服务型的示范空间

中国部分高校和媒体机构联合形成的新闻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政府、院校、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高等院校与新闻媒体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并促成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的共同探索。共享经济时代下构建开放、动态的服务型实践基地,有利于增强新闻实践与社会服务的“双融合”功能,并最大限度实现多方共赢。

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依托所在地城市可以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并通过学校办学优势和城市资源实现不同地域的信息流通,增强公共沟通的效果。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整合新闻讯息、校园服务和社会联系,为实践教学平台整体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共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了高校培育学生成为担当民族重任的优秀人才,但共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中实现多方共赢,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三、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

当前,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仍受限于固化的高校教学模式和制度政策。“新闻教育必须把实践教学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学界和业界的共识。”[5]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语境,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建设,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一)人才培养:提高内容生产技能与智能化素养

媒介融合时代下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不意味着舍弃传统的内容生产技能。恰恰相反,扎实的内容生产技能是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不可或缺的立身之本,学生在新闻基地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培养优质的采编能力,着力打造优质内容,提高新闻专业生产能力。

智能化素养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当今5G、虚拟现实(VR)、无人机、传感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背景下,学生应提高智能化素养,校企要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顺应移动化、智能化、可视化大趋势。高校与新闻业界应该为学生打造适宜的教学方案,推进智能化的新闻教育实践,重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共识。在智能媒体的冲击下,学生本身要适应新的网络化语境,培养网感和积累新媒体“语法”,积累最根本的新闻生产技能和与时俱进的技术运用,增强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素养。

(二)观念塑造:建立融合思维

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重视融合思维的发展。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对媒介融合有一定误解,比如会将媒介融合等同于一些传播手段的“简单相加”,事实上学生在新闻传播实践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媒介融合意味着思维、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深层融合。而学校和企业也要充分认识到深层融合是要教导学生具有宏观角度的思维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技能和报道技巧的认知和操作。

在媒介生态变革的当下,在差异化的传播情境下,融合思维就要掌握各种传播符号系统的特性和优缺点。面对不同渠道的新闻事实时,学生能随之变换思维方式,筛选和设置不同的符号系统来呈现事实。这要求学生掌握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一系列符号的媒介运用能力和新闻采集、采访、编辑和分发的新闻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融合思维的实际呈现。

(三)制度完善:多主体协调共建

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在构建多元培养教学实践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健全高等学校、媒体机构与地方政府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在政策和管理方面,校企要综合不同政策和管理制度实现高度协作;在操作层面,学校和企业需要把握教学实践的具体细节来展开合作;在教学方面,校企应打造全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过程要适应媒体运作机制;在思政和党建方面,基地要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倡导红色主题教育实践。

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可以将新闻实习、社会调查等环节安排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基地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带课题到企业实践,带着科研探索的目的进行实地调查。在交流项目和比赛中具有行业经验的媒体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技术性或观念性指导,实现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自然对接。结合教育特色,校企还可以共同打造新闻实践特色班,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资源置换、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

(四)服务社会:建立交流协作共同体

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建立交流协作共同体。基地可以推动政府、企业、学校各方数据的关联、分析和利用,开设政策研究智库和实务咨询通道,提高市场观察、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水平。高校应转变培养理念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以服务社会的标准对实践基地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注重服务型教学基地和媒体平台搭建,创造输出型的实践环境。新闻实践基地应着重培养学生体察社会的习惯和服务社会的思维,一方面有助于国情教育和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开展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等课题的调研。基地本身可以充分挖掘本土化优势,将服务站点下沉到基层、乡镇的“最后一公里”。

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社会服务为导向,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基地建设中,各方需要集成教育资源解决实习示范和协同问题。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要以高专业度的新闻人才培养为中心,塑造融合共通的思维观念,积极构建多主体协调的制度体系,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结合各方利益推进实践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校、企业、政府、学生个人都应凝聚共识、深化互动,同时遵循传播规律和互联网思维。高校新闻实践教学基地的未来要建设“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观念塑造、制度完善和社会服务四个方向,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传统内容生产技能与智能化素养,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融合思维创新,推动各个主体协同完善体制和发挥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