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归化和异化视角下陇东红色歌谣文化特色词翻译探析——以《陇东红色歌谣选译》为例

时间:2024-06-19

南鸿志

(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 甘肃庆阳745000)

一、引言

陇东红色歌谣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甘肃陇东革命根据地产生的反映劳动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民间歌谣。[1]歌谣主要以歌颂革命、歌颂共产党、歌颂人民领袖、歌颂人民军队、号召人民群众支援革命以及拥护军队为主要内容,涌现出了孙万福、王庭有、刘志仁等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出现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十绣金匾》《边区十唱》等大批经典传唱的革命歌曲。[2]陇东红色歌谣蕴含着浓郁的地方色彩,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浓厚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是甘肃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中元、吕律、高文、巩世锋、郭含殿等相继搜集整理集合出版了一批陇东红色歌谣的书籍,为保护和传承陇东红色歌谣作出了很大贡献。白学锋、张文诺、王贵禄、赵远兴、罗凯等研究了陇东红色歌谣的发展历程和主题诉求,从文化学、文化地理学、艺术美学、政治美学等角度阐释了陇东红色歌谣的主题特点,揭示了红色歌谣所营造的陇东地理空间的地域特征,赞扬了红色歌谣的人民性以及在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2019年,陇东学院闫晓茹副教授在庆阳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和陇东学院学术著作基金的资助下,出版了《陇东红色歌谣选译》(以下简称《选译》)一书,该书从高文、巩世锋主编的《陇东红色歌谣》(2011)中挑选了一百首最能代表陇东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的革命歌谣,将其译成英语。《选译》是国内红色歌谣的首次英译,为对外传播陇东地方民俗文化、宣传南梁红色文化、弘扬老区人民革命精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选译》为样本,分析译者翻译文化特色词时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选择。

二、归化和异化

在我国翻译界素有直译意译之争。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威努蒂提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我国翻译界也转向了归化异化之争,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直译意译是翻译的语言层面,归化异化是翻译的文化层面。黄艳春(2010)认为归化异化是从直译意译延伸出来的专指文化特色语句翻译的特殊方法,其根本内涵是鲜明独特文化语句的不同转换、重构方式,有原作者中心和读者中心的两种译法。[3]117归化以读者为中心,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词归入目的语的表达体系之中,以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代替原文;异化以作者为中心,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词以异域文化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能够沟通的基础在于人类共有的经验模式、普遍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基本的概念逻辑所构成的共性,而各民族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历史传承,表现为各自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词句,造成了异语文化的差异及相对的空缺,这种差异空缺主要存在于语句的隐喻形式及其情感和语用意义等方面。[3]118根据黄艳春的研究,英汉之间文化特色词的差异空缺,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不同源域映射不同目的域,意即英汉隐喻之间存在真正的文化空缺;相同源域映射不同目的域,即看似相同或类似的英汉隐喻,其寓意却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不同源域映射相同目的域,即看似不同的英汉隐喻,其寓意却很相近或完全等同。[3]118-119本文以这三种不同的差异空缺为基础,分析《选译》中对文化特色词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

三、《选译》中文化特色词翻译策略分析

(一)不同源域映射不同目的域

该翻译策略指的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真正的文化空缺,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说法,只能从深层去挖掘它的寓意。比如英语中的“the lion’s share”,直译过来就是“狮子的份额”。在汉语文化中,我们会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老虎是森林之王,狮子的存在感比较弱,大多数人对狮子没有“草原霸主”这样的意识,也就不了解“狮子吃剩的猎物,才轮得到狩猎者享用”这样的现象,狮子占有的是“最大或最好的份额”,所以原句就不能直译为“狮子的份额”。接下来看《选译》中几个例子:

例1.妹妹年纪小,妈妈眼睛麻,小嫂嫂在灯下,急忙把鞋纳。

译文:My sister is too young,while mothertoo old,only sister-in-law is stitching soles,in the faint flickering lamp light.[4]176-177

本小节选自《做军鞋》,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陇东根据地的妇女同志为支援前线,晚上点灯熬夜做军鞋的情景。在抗日战争背景之下,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参军入伍打鬼子了,农村妇女白天要下地劳动,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在油灯下做军鞋支援前线。这一节里有三个人物形象,妹妹、妈妈和小嫂嫂,妹妹年纪还小,做不了针线活;妈妈年纪大了,老眼昏花,晚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更看不清了;只有小嫂嫂正当年,可以纳鞋底做军鞋。原诗中对妈妈的描写用了“眼睛麻”,这是陇东的方言词,多指老人年纪大了之后,眼睛看不清东西,有点老花眼的症状。普通话中没有“眼睛麻”的说法,英语中也没有对应词。译者在翻译此句时,并未拘泥于该词的表层意义,而是挖掘出了“老眼昏花”的深层寓意,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译成“too old”,既符合原句的含义,又和前一句对仗工整,翻译得比较精妙。

例2.毛主席他一来,衙门大敞开,谁有苦来谁有冤,一起吐出来。

译文:When Chairman Mao comes here,theYamengates open wide far and near.Those, grievously wronged,pour out their heart with bitterness thronged.[4]84-85

这是一首歌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谣,文中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官署的特色词“衙门”。我国民间流传有“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说法,说明旧社会官场腐败,官署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欺压老百姓的场所。毛主席带领的共产党新政权有别于旧政权,所以“衙门大敞开”,穷人也可以去新政府告状伸冤。我国封建社会的“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和其它政府部门的合体,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机构,和英语中三权分立的专指行政机构的“government”有着很大的差异,不能将两者互译。译者对于“衙门”这个文化特色词的处理很谨慎,没有采用归化的译法,而是异化为拼音(Yamen),并加注“government office in feudal China”(中国封建社会的政府机构),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便于目的语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

例3.七绣女生产,织布又纺线,加入识字组,要当女状元。

译文:The seventh embroidery is industrious women,who spin threads and weave cloth,and learn to read by joining study groups,for they strive to be femalemodel workers.[4]278-279

本段节选自陇东红色歌谣的代表作之一《十绣金匾》,该歌谣描绘了一幅边区党政军民同心同德、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在本节歌谣中,有一个文化特色词“状元”,译者将其翻译为“Model workers”(模范工人)。状元一词来自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其中最后的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是为进士前三甲。虽然也有武状元一称,但“状元”一词主要用于称呼文化教育考试第一名。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不同于英国文官制度,“状元”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笔者认为,结合前面一句的“加入识字组”,“要当女状元”的深层寓意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要争做有文化的女性劳动模范,二是争做有文化的女性知识分子。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理解,“有文化、受过教育”都应该是“状元”的深层寓意。如果沿用译者的归化译法,可否加上“literate”一词。考虑到“状元”一词很有中国文化特色,现在也在广泛使用,建议采用异化的策略,就像前面讨论的“衙门”一样,用拼音加注释的方法,更能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二)相同源域映射不同目的域

该翻译策略指的是指的是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看起来相同或类似的隐喻,其寓意却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比如说汉语中的“龙”是一种祥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都被称为“真龙天子”,穿“龙袍”,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高贵、权势、尊荣的象征。民间也有“望子成龙”的说法,所以“龙”也有幸运与成功的意思。但英语中的对应词“dragon”,意思则完全相反,它是一种凶兽,是恶的象征。英语童话中有很多巨龙抓走公主,勇士与巨龙搏斗,杀死巨龙,解救公主的桥段,而类似的情节在中文中很少见。下面我们分析一下《选译》中类似词语的翻译。

例4.婆娘女子脚放开,长头发剪成了短髦盖。

译文:Women and girls their feet no more bind,and their long hair cut in abob behind.[4]94-95

本句摘自《咱们的红军到南梁》,描写的是红军到南梁建立根据地之后,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得解放的情景。这一句描述的是解放区妇女不再缠足,剪短头发参加革命的情景。这句有一个陇东方言词“短髦盖”,英语中对应词为“bob”。陇东民间有“扎髦盖”的说法,其中的“髦盖”多指发辫。因此,“长髦盖”主要指长长的麻花辫子,“短髦盖”则主要指随便扎起来的马尾辫。英语中的“bob”意为女式齐短发型,尤指齐耳短发,并没有“马尾辫”之义。虽然二者有细微的差别,但“短发”这一深层寓意是一致的。译者采用归化译法,选用“bob”一词,基本上传达了原作的意思,英语读者很容易接受,而且“behind”和上一句的“bind”押韵,再现原文的意美和音美,翻译得很精妙。

例5.大娘炕头补军装,红军担水装满缸。

译文:An old dame is sewing uniforms on the edge ofKang,while the Red Army soldiers are filling jars with water.[4]132-133

这句歌谣选自反映军民鱼水情的《咱们军民一家人》,歌谣的画面感很强,一个老大娘坐在炕头为红军战士缝补军装,轮休的红军战士主动给大娘挑水装满水缸。本句中有一个文化特色词“炕”,与之相对应的英语词为“bed”,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同的隐喻。炕是我国北方群众为了应对冬季的寒冷而发明的一种取暖设施,一般称为火炕,烧热之后供暖效果很好,而且炕也不仅仅是睡觉的场所,有的地方会在炕上放一张小桌子,人们围坐在炕上的小桌子四周吃饭。炕也是一个社交场所,有的地方客人到访时,主人会热情的邀请客人“上炕”,就是请客人坐到炕上聊天,或者坐到炕边、炕头聊天,这是对客人表示亲近和尊重。英语中的“bed”没有供暖、摆放饭桌、用以社交等意思,而且英语文化中“bed”是一个私密场所,不会随便邀请别人落座其上。译者在处理这个词时,果断地选择了异化的译法,用拼音“kang”来翻译,并加了注释“Kang is a heatable brick bed in Longdong rural areas.”(炕是陇东农村地区的一种可以加热的砖制床)。音译加注的异化译法,不会引起英语读者的阅读障碍,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文化特色,传播了中国文化。

例6.鸡猪牛羊肉,还有大白馍,吃起来真香。

译文:And eat chicken, pork, beef and mutton,as well asbig bread made of wheat flour.What tasty food we have![4]226-227

这句歌谣节选自《我们边区像清泉》,本首歌谣是号召陕甘边区的老百姓团结起来,支持边区政府和红军,畅想打赢日本侵略者,建设新边区的美好愿景。歌谣中对于新生活的愿望就是能吃得饱、吃得好,体现在食物方面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还有一样很重要的食物“大白馍”。馍馍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之一,是用小麦粉经过蒸的方式做出来的。小麦出现之后,东西方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产生了现在两种区别很大的食物。东方用蒸的方式,出现了馍馍、包子等主食,而西方用烤的方式,出现了bread(面包)、pizza(披萨)等。两者虽然原料相同,但不同的工艺,做出来的成品差异很大。译者在翻译本句时,采用归化的策略,将“大白馍”翻译为“big bread made of wheat flour”(小麦粉做成的大面包),没有将馍馍和面包的主要区别表述清楚,有点遗憾。另外,我们再探讨一下“大白馍”的深层寓意,小麦在变成馍馍之前,要经过磨面这一环节,小麦被碾磨之后,将麸穅等杂质筛除,得到面粉,麸穅筛除越多,面粉就越少,也就越白,品质就越高,口感也就越好。在抗日战争时期,陇东根据地的老百姓生活很艰苦,平时多以产量相对较高的粗粮甚至可食性植物为主,根本不可能以小麦为主的细粮和白面作为主食,只有过年或者招待重要客人,才舍得吃一顿白面馍。那么“白馍”在当时就是最好的食物了,“大白馍”就是有足够多的白面蒸的馍馍了,而且馍馍蒸得够大,管饱、管够,反映的是边区人民对于新生活的美好向往。笔者认为,“馍馍”是很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用拼音加注的方式翻译,可以更好地保留我们的文化特色,同时将“大”和“白”的深层寓意“足够多”(sufficient)和“最好的”(prime)翻译出来,这样更有利于英语读者理解“大白馍”的意思。

(三)不同源域映射相同目的域

该翻译策略指的是从表层意思来看,英汉两种表达方式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其深层寓意却基本相同,可以等化翻译。比如汉语中的“班门弄斧”,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teach fish how to swim”(教鱼游泳),“鲁班、斧头”和“鱼、游泳”之间并没有关联,但其“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深层寓意却是相通的,翻译时可以用归化的策略,直接使用。《选译》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例7.家里没有钱,叫我好作难,拆东墙补西墙,先要顾前线。嫁衣裁鞋面,耳坠换针线。

译文:There’s no money at home I find,that really puts me in a big bind.Then,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the only way that arises in my mind.From my own bridal array I cut the insteps,for needle and thread I sell my earrings.[4]174-175

本句节选于《做军鞋》,描述的是妇女为红军做军鞋时,缺少做鞋的面料,不得已把自己的嫁衣裁掉、耳坠卖掉,换来做鞋的面料和针线,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砸锅卖铁也要支持红军的军民情。本句中的“拆东墙补西墙”意思是拆掉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译文“rob Peter to pay Paul”的意思是抢劫彼特的钱,以归还欠保罗的钱。虽然两句的表层意思“墙”和“钱”并没有直接关联,但其深层寓意却大致相同,都指的是临时救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译者在翻译此句时,采用归化的译法,很是传神。

四、结语

极具文化隐含和暗示的意象会对目的语文本的读者造成一定的困惑,影响他们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和欣赏。[5]77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思考如何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正确无误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许渊冲认为,翻译诗歌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者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6]“意美”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要挖掘原文深层寓意所有而表层意义所无的东西,[7]也就是原文中未被明确表达的,同时目的语读者也无法推断的内容和信息。[5]79《选译》在文化特色词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没有拘泥于归化或者异化,忠实地贯彻了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在三种不同的文化特色词的差异空缺中,对文化特色浓厚的词语,采用了异化的译法,又通过加注的方式,确保不影响目的语读者阅读,另一方面,对流传度不高、文化特色不明显的词语,使用归化的译法,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使译作体现了“意美”的特点,既保留了陇东文化的特色,也照顾到了英语读者阅读的流畅性。虽然有些词语的翻译值得商榷,但瑕不掩瑜,《选译》是一本值得推荐的红色歌谣外译范例作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