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曹乃志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 125105)
2020年的高职教育扩招,在带给高职院校规模扩张的同时,带来了生源结构复杂、特点多样等问题,也带来了培养困境。认清形势,厘清扩招内涵,开创性做好高职扩招学生的培养工作,是高职院校适新应变,创新职业人才培养实践的应有之义。
在高职院校面临生源短缺和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日渐减弱的环境下,高职教育迎来了类型教育发展的新时期。2019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扩招,其重要意义已多有论述。高职院校应冷静面对扩招生源的新变化,站在基于扩招学生人生发展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高度对扩招学生人才培养进行思考,厘清高职院校扩招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意蕴。
尽管扩招生源的不同群体和个体入读高职院校的需求有所不同,但恰恰每一种需求本身都蕴含着各自不同的价值。通过学习获得学历提升是一种价值,获得技能提高是一种价值,获得知识增加是一种价值,获得就业机会是一种价值,圆梦也是一种价值。更重要的是考生们获得了继续学习和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但有机会让扩招学生各取所需,也会提高他们自身的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影响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乃至人生道路,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惠及其整个家庭。综上,对扩招学生人生价值影响可见一斑。
高职院校生存发展是与外部经济社会紧密关联的,其工作价值绝不能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之外。扩招学生人才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更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的结构性变革、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产教融合、多元合作、开放办学的新局面。深化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改革,意义十分巨大。跨越教育与职业、学习与工作的障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职业院校必须要逾越的一道坎。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生源紧张和内涵发展双瓶颈的困境下,高职扩招拓宽了高职院校的生源空间,提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功能,这对高职院校自我改革和创新、挖掘自身潜能作用显著,对提升扩招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扩招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意义毋容置疑。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急需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高职教育扩招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有了学习技能和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机会,对解决技能人才短缺、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和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作用明显[1]。高职扩招也使更多社会群众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扩招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了国民素质总体提高,推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强调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的定位,其意蕴深远。职业教育的发展区别于普通教育,要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2]。高职院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扩招带给高职院校的绝不只是规模扩张和经济收入,它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催化剂,昭示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必须凸显职业特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019年百万扩招前,高职院校传统生源主要为普通高中和中职类(职专、技校和中专)考生,根据各地入学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提前单招生、统招高考生、注册入学生等几种类型,但生源结构总体为二元结构。扩招学生的加入,不但使高职院校原本二元的生源结构变为多元,扩招生源自身也呈现了复杂的形态与特点[3]。
国家高职百万扩招政策效应的释放,在缓解了高职院校生源紧张问题的同时,社会生源广泛进入高职院校,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和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扩招生源结构与传统的二元结构形成鲜明对照。按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通知精神,各地区将扩招考生做了如下分类:A类考生——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B类考生——退役军人;C类考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4]。表1为按上述分类对全国范围10所高职院校扩招生源基本构成的统数据计(数据来源于真实的调查,应部分学校要求隐去名称)。
表1 部分高职院校扩招学生分类情况 单位/人
通过对表1中所列高职院校扩招学生的分类统计看出,高职第二批扩招中,A、C两类生源所占比例极低,二者合计只占统计总数的12.9%。B类生源即退役军人占绝大多数,达87.1%,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最大者达到63岁。对上述高职院校扩招工作进一步调查得知,A类生源多为适龄生源,但所占比例很低。B类生源为全部来自社会各类人员组成的退役军人,B、C类生源年龄分布很广,但适龄生源很少。B类生源从适龄学生到六十岁左右,四十岁以上生源占据了一定比例。尽管来自退役军人的B类生源占据了绝大多数,但由于年龄差异很大,退役时间不一,且分布于各行各业,其中有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业者、快递员、农民工以及退休人员。年龄结构和所从事行业决定了生源结构的复杂性,可见A、B、C三类扩招生源呈现了极端多元化的结构和形态。
高职扩招使一大批社会各类人员组成的退役军人以及下岗职工、中高职未就业学生和农民工等非传统生源进入高职院校,推动了新时期高职院校生源结构进入学龄段生源与社会生源同生共长的新常态[5]。教育部早已明确要求各地区组织高职院校对扩招学生开展系统学情分析。就扩招生源本身来看,高职院校扩招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特点也带来了学生间差异的异常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年龄差异很大,认知能力不同
年龄分布很广且差异较大已成为高职扩招学生最为明显的特点,但通过年龄表现出来的还有更深层次上的本质区别,即认知能力上的不同。不同时期、不同经历造成个体间认知能力差别,表现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截然不同。
2.从事工作有别,知识技能不同
扩招学生另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从事的工作千差万别,各自有别的工作使其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实践,对知识技能的自然积累和储备使其具备了不同的知识结构,掌握了不同的实践技能。
3.文化基础差异,学习能力不同
文化基础差异是隐性的,尽管三类生源中有高职同等学历甚至本科学历的学生,但其占比极低,不足1%,99%以上的学生并没有全日制专科的学习经历。特别是B类退役军人生源中,由于历史原因,不同年龄阶段文化基础差异很大,甚至有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当薄弱,加之个人潜质原因,进一步使学习能力差异扩大。
4.所处环境各异,发展需求不同
由于年龄差异和从事工作性质不同,扩招学生自身所处的外部条件和面临的发展环境完全不同,对入读高职院校的关注点也不同。有人是为了就业而来,有人是为了享受政策的福利,也有些人是为了“充充电”,更多的人是对职业发展的寄托。不同的环境让扩招学生对进入高职院校表现出多种不同的需求。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面临全新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而扩招学生群体结构形态多元复杂,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发展诉求层次多样。为做好扩招学生的人才培养,要坚持宽严并举,实现多方共赢,需要高职院校主动积极探索与学生特点相生相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在高职扩招的初始阶段尤为重要。
多年来,高职院校面对的学生群体完全属于适龄阶段,且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学情简单。而扩招学生群体的现实结构与特点足以表明扩招学生群体自身的复杂性和其与原适龄群体之间、扩招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对扩招学生群体开展系统的学情分析,是高职院校如何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职院校充分挖掘扩招生源个体特长和潜质,实施扬长教育的抓手,对高职院校实现质量型扩招和院校治理变革至关重要[6]。
高职院校A、B、C三类扩招生源群体成分复杂、个体之间差异巨大,决定了学情分析要围绕扩招学生的年龄阶段、生活环境、从业经历、学习基础、成长背景和发展需求,分析他们千差万别的学情因素。以扩招最大群体B类退役军人为例,这部分扩招学生虽都有部队服役经历,但入伍年代不同,退役时间不一,现从事行业千差万别。退役最早的在八十年代初,最晚的则刚刚退役,文化基础总体薄弱的同时又存在差别。他们中的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社会关系相对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学情因素与适龄学生群体相比极为复杂。进行学情分析时,应结合扩招学生自身特点对学情相关因素进行全面深入挖掘,找出重点,发现问题,对于一些基础性因素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对面访谈等形式进行,而有些因素甚至需要通过一些测试手段进行分析。毋容置疑,充分结合学生的社会阅历、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发展需求,全面深入进行学情分析,是做好扩招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基础。
扩招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对有效提高扩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完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生存网络化的背景下,社会思想文化多元,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相比于在校适龄学生而言,扩招学生来自不同领域,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经历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影响,其心态各异,认知能力不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造的可能性极小。他们的政治意识相对较强,但思想状况复杂,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状态对在校适龄学生有一定的影响[7]。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要准确把握扩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针对扩招学生学情复杂的实际,量身定制,切实提高扩招学生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守土有责,发挥好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8]。高职院校要围绕扩招学生思想更趋社会性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扩招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和路径,发挥校外实训基地、思政实践教学等资源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帮助扩招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态度,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行为规范,努力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整体素质,使扩招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要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挖掘扩招学生中的“当地好人”、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最美家庭等素材,精心选择明大德、守公德、立私德素材作为思政教育内容,把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扩招学生的教育培养中。
从扩招学生现从事职业来看,他们大多来自各类企事业单位,还有少部分来自公务员、下岗职工、中高职院校未就业学生和农民工,他们入学的目的性明确,或是为了提升自身知识和专业技能,或是为了再就业或更好就业,或是为了提高学历水平。这些学生大多平时工作较忙,难以较长时间参加集中学习。因此,多数院校安排了集中与分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针对扩招学生的学情特点和不同需求疏通渠道,精选内容,结合高职学院的教育模式对不同个体进行差异化的指导。
在指导渠道方面,院校可以根据工作或者居住地点相对集中的情况,利用业余时间定期或不定期采取区域性定点面授指导的“导到单位”“导到社区”“导到企业”等办法[9]。而线上分散学习对绝大多数扩招学生来讲是既时尚又便捷的方式,要充分利用线上的方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极少数年龄较大、现代媒体使用能力有限、线上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电话辅助、面对面个别指导,甚至在同一单位指定学习伙伴予以辅助指导的办法;对于一些完全为了求学的适龄学生,可以安排其插班学习进行指导。
在指导内容方面,除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外,应针对不同岗位和不同需求差别精选不同的指导内容。企业员工、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不同岗位,下岗职工、中高职未就业学生和农民工不同需求,有些是为了获取学历,有些是为了提升自身,内容重点应该有不同侧重,对不同个体有所差异。内容的差异化对那些吸收能力断层的个体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必须针对不同学情进行内容的差异化指导,这会让学生易于接受,找到学习的乐趣并学有所获,这是提高扩招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高职院校扩招学生群体的现实结构与特点使其与非扩招学生群体之间表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使高职院校不能按照适龄学生群体的学习方式对扩招群体进行教育培养和学习指导,这无疑给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遇的问题。特别是扩招学生个体之间年龄、经历、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不同也造成不同个体在知识接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现代媒体使用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一方面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扩招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院校对扩招学生群体的教育绝不能千篇一律,而是应该在借鉴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突出“以生为本,因材施导”的灵活培养模式,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创新扩招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灵活培养模式既要积极面对与原适龄学生群体具有不同学习背景和学习动机的扩招学生群体,也要针对具有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扩招学生个体,制订灵活性、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业导师和辅导员要成为灵活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对扩招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指导。要从学习模式、考核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着手[10],探索建立并实施以能力为导向,与学生所属单位协同培养和以应用型实践和工作成绩补偿的灵活培养机制。内容可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在灵活培养中要突出个性、弹性、适应性。面对入学类别复杂性,群体素质参差不齐的扩招群体,高职院校创新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会成为实现质量型扩招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
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进入深化改革和类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需要扩招型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生源新变化相生相宜的人才培养工作新思路,这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