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 菲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阜新 123000)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1],要求职业院校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本领,不断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X证书制度中的“X”包含了X种证书,体现了职业技能的广度,也体现了X种职业技能的等级程度——初级、中级、高级,代表受教育者掌握某领域专业技能的数量和层次,是对“1”的完善和引申。1+X证书制度是学龄人口的国民教育标准,面向学校与学生,也是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源开发标准,面向社会与企业员工,是学校学历教育和社会用人需求的对立统一。因此,1+X证书制度既是教育制度,又是就业制度[2]。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理清思路,提高认识,举措得当。
高职院校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制度是培养现代复合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关键,也是1+X证书制度的目标所在。依据企业行业对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将1+X证书制度中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设计成为获取职业资格的凭证,直接体现了企业行业的实际的工作任务要求,明确了企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3]。由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职业技能证书的引导下,根据职业技能证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的考核要求,学校会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专业会主动对接职业岗位,课程会主动对接技术进步过程,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企业行业需求,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对于企业来说,1+X证书制度改变了企业合作意愿不明显、合作动机不强烈的现状,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切入点和合作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完美结合。1+X证书制度中的“X”并非特指某一职业技能证书[4],而是兼容并蓄的多种职业技能的证书体系。它以评测学生职业能力的层次和内容而获得职业资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有效地评价了学生在对应领域的能力水平,同时也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技能证书规定了相应的职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和标准[5],体现了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势必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过程,完成教育内容与真实任务的有机融合,并在其中对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地提升了教育质量。可见1+X证书制度强化了高职教育面向教育和就业的特点,一方面要求文化育人,另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通过跨域跨行的教育活动,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培养出满足企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从学生角度而言,职业技能证书是接受职业教育群体获取经济资本的砝码,帮助他们以同一标准获取薪金,为他们获得公平的职业待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为生产、服务、经营一线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公正有序的能力认证体系[6]。当前职业教育应以职业技能证书所蕴含的要求,以能力标准的确定、能力导向的课程实施和基于真实任务的能力评测为方向来完善其体系。职业技能证书为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提供了具体方向。高职院校应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充分认识到,1+X证书制度是未来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发展契机,唯有探索在前,实践在先,争做时代的弄潮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融入到职教体系自我完善的发展进程中,在职教发展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勇向前,避免被时代发展所抛弃。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将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将1+X证书制度与高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高职院校依据职业技能标准,与培训组织紧密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体系,统筹安排教学组织,改革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教学实施,将职业技能证书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高职院校应采取以下举措。
1.调整的原则
(1)育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各专业针对各行业带来的技术需求缺口,服务于区域经济,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培养,既要求岗位技能的提升,又要求过硬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基础能力,达到育训融合,德技兼修、知行合一,为社会和行业企业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底蕴的专业技能人才,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2)标准引领,突出职业资格标准
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存在着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脱离职业、学生脱离岗位等实际问题,课程无法随着市场需求而及时更新,不能有效地突出职业性,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我们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地融合起来,将职业技能标准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活动中,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执行性[7]。
(3)与时俱进,体现先进性
社会和企业行业发展需求不断变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更新和演变,高职院校应及时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紧跟当今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实时调整,始终处在发展的最前沿。
2.将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互融合,确定人才培养标准
这里的“X”是多种职业技能证书的集合,覆盖了专业教学标准中多种分支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学生应取得哪种证书,哪个等级的证书,具体应该怎样进行目标对应,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现有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按照相关的专业方向,分析岗位的“职业对应”(如图1所示),根据专业教学标准,选择、对应、细化职业等级证书。
图1 岗位的“职业对应”分析示意图
首先,进行名称匹配,既可将专业与职业等级证书两者名称匹配起来,也可将专业与等级证书所面向的专业两者名称进行匹配;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匹配,即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范围与职业等级证书的岗位群对应匹配起来;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要求与职业技能等级的岗位能力对应匹配起来。
其次,根据本校专业的实际设置情况,选取几个与专业要求相近或一致的证书内容,然后对应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有目的地选取必考证书、可考证书、可参考证书,有策略地、科学有序地完成考点申报、师资培训、后期考核测试等建设工作。
再次,确定高职教育层次与职业技能等级中的初级、中级、高级的对应;各学年年级、各课程培养目标与职业技能等级的初级、中级、高级的对应。
最后,目标明确后,参照企业的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各等级的等级要求,通过嵌入、补充、强化等多种方式的统合、对接后,高职院校应重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标准、学时要求、实训环节等部分,并将岗位技能需求、创新工作、工作流程要点等技术能力作为重组人才培养方案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
3.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内容相互融合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为基本的要素之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8]。课程内部结构设置及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对高职专业人才理论素养起到固本作用,是构筑人才培养方案的根基。并且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核心就是面向1+X证书制度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学校课程的“学科体系”与企业培训的“过程体系”融合起来,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重组课程结构和布局,整合知识内容,建立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行动体系”。
首先,以当前课程体系为基础,打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结构划分,依托实际生产项目任务,加大项目任务数量,将知识点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地贯穿于每个任务中,实现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为标准,将1+X证书制度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初级、中级、高级要求与相应学年的课程内容对应匹配起来(见表1)。
表1 各专业划分课程体系对照表
其次,明确项目任务之后,精准对接职业技能,实行梯度式的能力进升。即基于一种真实的情景任务,与1+X证书制度中的初级、中级、高级技能等级目标的要求相对应,将技能分项横向梳理清晰后,构建纵向技能深度的递进式提升,在每个任务中,构建从认知到准备、到实操、到反思、到改进、到创新,新型的科学的技能递度,将基础性劳动技能向创新劳动成果转换。
再次,以测试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为出发点设置课程任务点。将任务点与技能点有效地匹配起来,完成知识点、技能点、岗位执行的一一对应(见图2)。组织对学生的技能测评,掌握学生学习简单技能的能力、获取组合简单技能的能力、创造延展技能的能力,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强化和拓展。
图2 任务点与技能点有效匹配示意图
4.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相互衔接组织教学实施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具体的教学组织实施也需要进行调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采取“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目标贯穿始终,并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性知识、职业素养、技能实训三个部分。
基础性知识内容通常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在每个工作项目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思想品德、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强化基础知识体系,为职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以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己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工作作风、工作热情,使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大工匠”[9]。
技能实训是教学实施中的关键环节。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法,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将“X”证书考核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由校内教师、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完成技能实训,并依托实际工作情景规范化标准化学生的实践操作。
5.依据职业技能证书评价标准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
通过构建“技能—任务点”评价体系,编制具体的项目考核,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考核内容注重营造实际工作情景,以职业技能测评为重点,测评面对实际工作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测评方案,摒弃传统的知识习得水平的测评,实现结果导向的成效为本的评价。
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有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用人单位的高度参与介入[10]。由校内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学生代表组成考评团队,考评分值比例分别设定为30%、30%、35%、5%,由考评团队依据考评标准,共同客观地严谨地评测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
1.共识是基础
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体建设,要形共识,共识是基础。实体经济的高速发展,要依靠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1+X证书制度所要求的高质量技能人才是实现产业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作为使用技能人才的发展主体、竞争主体,责任不言自明。推进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共商是手段
在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以1+X证书制度为框架,就办学方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商讨,研究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标准、目标实施等,为实现校企合作就合作方式、利益分配、产教融合等进行筹划,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体建设在政策保障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3.共建是原则
1+X证书制度要求高职院校推进培养主体、培养阵地、培养队伍的多元化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要与实际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相结合,要构建与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就必须强化校企互通,探索校企多维合作。另一方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给企业更大的话语权,调动企业积极性,让企业成为技能人才培养主体,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生力军作用。
4.共享是促进
校企双方在1+X证书制度全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和成果共享。资源共享方面,在行业指导引领下,高职院校和企业积极配合,促进文化、技术、资金的渗透融合。利益共享方面,主要是在师资、实训、生产、技术等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互联互通,通过共商的机制和方式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企业生产效率提升。
5.共赢是目标
高职院校在行业培训评价组织的指导下,制定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X考核评价标准和内容,企业参与考核评价认定工作,并提供实际生产场景和项目任务以供考核评价。高职院校与行业培训评价组织密切合作,厘清各种权益权利关系,共同制定1+X证书制度的评价体系,把评价重心转移到企业发展需求上来,加强实践技能培养,锤炼创业就业本领,实现双方共赢目标。
1+X证书制度的又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打造一支高层次的高职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师”是集多种职业技能能手和教育教学能手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复合人才。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过程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X证书的技术技能培训,邀请培训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到校讲课、做报告,开展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实施高含金量X证书的培训教学能力。落实培训课程开发和实施责任,对于承担“X”证书培训教学的教师要实施专门的管理和奖励措施,把教师的个人发展与1+X证书制度有效地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师资要求,拓展职业教育双师标准内涵,将能够胜任“X”证书培训师作为“双师”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搭建多方平台,推进教师进企业、进行业、进科研“三进”活动,教师深入工作一线,掌握生产技术技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教师的层次与质量。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新时期强国战略的重中之重,1+X证书制度开创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使终身教育理念付诸实施。随着“X”证书标准的不断发布和数量的提升,如何有效地将1+X证书制度真正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因此,高职院校要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用好1+X证书制度,重构教育教学内容,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创新办学组织形态,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等,不断地进行完善、调整和实践,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服务于新时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让1+X证书制度真正成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劳动力资源需求高效联合的桥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