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徐 涛 母忠华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重庆 401520)
随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逐步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困境愈发凸显,难以融入应用转型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已不能适应校企合作、专业与行业对接、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等应用转型要求。在大众化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低,就业难度大,就业指向模糊。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生存困境,如何激发其发展活力,拓宽就业途径,是目前亟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传统专业之一,人才需求已趋饱和,随着近年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快速崛起,汉语言文学专业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生存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中最古老的专业之一,无论是老牌的重点本科高校,还是后来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都是开设比较早的专业,其专业优势依然存在。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熟,专业基础深厚,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规范体系,在夯实学生语言文学功底、提升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教师队伍成熟整齐,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经验丰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既有的优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成为了它的劣势。人才培养方案成熟,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打破,要大幅度地修订培养方案使之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很大困难,这就导致在近年来掀起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转型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教师队伍成熟整齐,但思想保守,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学改革阻力大,实践教学开展困难,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依然存在。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应用转型的教育变革中,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教学方法上,虽然一直在探索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也没有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教学路子,课堂教学仍然沿袭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的旧有教学方法,学生的核心能力——听、说、读、写难以形成。在师资队伍方面,教师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少。大多数教师都来自研究型高校,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缺乏行业经验,无法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在就业方面,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报考学生人数急剧增长,从2016年的208人跃升至2020年的662人,5年间增长了2倍多。根据每年新生入学时的职业意向调查,有95%以上的学生选择教师,这无疑大大地增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难度。面对如此现状,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在保持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寻找专业发展的突破口,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全媒体、自媒体、融媒体的不断升级,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掌握新媒体技术,懂新媒体的管理与运营,会媒体信息采编;又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文档编辑与版面设计能力,以及较高的审美艺术修养。这为汉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而产生的新兴专业。网络的快速发展,人才空前短缺,为了适应互联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全国各高校开始兴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2012年,教育部在新闻传播学类目录下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截至2019年,全国已有242所高校通过了审批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1]积极承担起培养新媒体人才的重任,其中,绝大多数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过程中,有的学校偏重于新媒体技术,有的学校偏重于媒体的运营与管理,各个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很多地方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缺乏清晰的培养理念和专业定位,只是简单机械地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新闻传播、艺术设计、营销管理等不同专业进行组合。”[2]学科、专业融合不科学、不系统。课程设置专业性不突出,只是一些课程的简单叠加,没有围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形成人才培养的课程群,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形成与提升。专业教师队伍不整齐,力量薄弱,难以形成合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涉及多个交叉学科,如新闻传播学、管理学、大数据、信息技术、汉语言文学等,单就本专业的教师无法胜任所有课程的教学工作,且大多教师缺乏相关的行业背景,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于2018年开始招生,当年招生46人,2019年102人,2020年153人。从招生情况来看,发展态势向好。由于是新兴专业,尚存在很多问题。
1. 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以2019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知识和传媒技能,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和宽厚的人文社科理论修养,熟悉国家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两方面的素养:一是专业素养,二是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以课程为保障,所有的课程设置都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在网络与新媒体2019级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共开设包括《现代汉语》《传播学概论》《摄影技术》《新媒体导论》《新媒体文化传播》《界面交互设计》等在内的26门课程,而这26门专业课程中有17门课程与广播电视学专业相同,比例高达65%。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高度同质化,真正属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是非常少的。在培养目标中占比较重的人文素养方面,其课程仅有一门《现代汉语》,很难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网络与新媒体和广播电视学专业虽然都属于新闻传播学类,在通识课、基础课方面有相同的要求,但每个专业的人才定位是不同的,所以又应具有独特的培养要求,目前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专业的独特性。当前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原有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区分度非常小,专业界限模糊,人才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未突出专业性,没有形成并建立起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完整课程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一定程度上办成了第二个广播电视学专业。
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年轻,且数量少,专业不对口,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支撑起一个专业的发展。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有专职教师4名,平均年龄30岁左右,其专业分别为设计学、艺术学、电影学,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都有较大距离,而且基本上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既缺乏新媒体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缺乏相关行业工作背景,难以支撑起一个专业的运行与发展。目前只能依靠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实验室设备,这也就是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与之大同小异的原因。
在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要求是: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些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主要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它涉及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语言学、美学等课程。因此,针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融入,从而推进两个专业走向融合发展之路。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是独立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招生录取批次上属于本科三批,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自主性方面是有一定欠缺的。他们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思维活跃,学习、接收新事物快,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在提升人文素养方面,除本身基础薄弱外,思想上还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人文类课程与专业不相干,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消极抵触情绪。教师需从多个角度向学生阐明人文素养对专业发展和人生幸福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人文类课程,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人文素养,这就是汉语专业教师融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必要性。从就业情况来看,独立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一般都处于三四线城市,对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对内容生产的要求相对较高,其工作范围涉及采访、撰稿、编辑、主持、播音等系列内容,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具有针对性,重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融入的前提是课程的融入。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中,应围绕专业素养开设与人文素养相关的课程,如《现代汉语》《汉语写作》《大学语文》《传统文化》《美学鉴赏》等课程。《现代汉语》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方面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汉语写作》主要在于了解一些写作包括新媒体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习写作各种类型的文章,并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大学语文》课程是由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篇章构成的教材体系,着重于学生文学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升;《传统文化》课程主要在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建立起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美学鉴赏》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每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通过课程的合力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通过人文课程的设置融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通过其自身的专业优势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养成。
网络与新媒体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虽然不易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能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审美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主要是由“语言”和“文学”两大块构成。“语言”重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即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文学”重在培养学生文学阅读、写作与鉴评能力,提升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汉语的实践教学除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外,还可以为微信公众号、微博、校报、论坛撰写文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新媒体的运营和管理的同时,由汉语教师指导进行内容生产。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公众号文章,明确媒体的栏目类型、特点及价值定位,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媒体文章,如用户需求、时事热点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前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选取题材、确定主题,根据主题拟写标题、安排结构,初步形成文章;最后指导学生进行修改、插入图片或视频、编辑文本、设计版面等,每一个内容都要以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为出发点。这样反复实践,使学生掌握媒体内容的生产方法,学生在制作媒体产品的过程中写作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高。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网络主播、现场采访,以及参加比赛甚至专项活动的方式反复训练提高。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编辑能力、版面设计能力以及媒体的管理与运营水平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再结合学校各种媒体平台的运营与管理,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只有懂得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熟悉受众的阅读习惯,掌握内容生产的要领,才能真正生产出质量高的、受众喜欢的、符合媒体传播价值的产品,提升专业的竞争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具有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由于办学时间短,专业的特色尚处于凝练过程中,在培养目标、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教学、专业融合等方面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它具有强大的市场活力,广阔的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古老而成熟,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应用转型改革的深入,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只有与时俱进,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融入,方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为汉语专业的就业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只要能处理好两个专业的关系,既能提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又能为汉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开辟新的渠道,实现两个专业的良好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