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黄晓辉
(湖南日报社 内容运营与品牌推广中心,湖南 长沙 410028)
2020年春节之际,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这个中国传统节日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出新闻海报《这是庚子鼠年第一条推送!》(见图1)。这张红色海报以孔明灯为背景,用醒目的“健康是福、平安过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16个字提醒人们在欢聚时刻勿忘防护,亦为同心抗疫的人们送上春节祝福,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系列新闻海报的开山之作[1]。自此,各大主流媒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党史学习教育、东京奥运会等主题宣传,策划制作了各具特色的新闻海报。
图1
新闻海报以新闻事实与海报设计相结合的方式,直观醒目、感染力强、制作便捷,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在短时间内接收更多资讯的诉求。这些创意新颖、设计巧妙、传递温情的新闻海报,被广大网友点赞分享,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成为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进行可视化表达的一种创新形式。
新闻海报作为向受众展示新闻事实并进行沟通的一种纽带[2],从形式上看,主要有静态的图文海报、动态的多媒体短视频海报、运用SVG等新媒体技术的交互式海报等。从内容上看,有纯文字、图文结合、漫画等类别。各类新闻海报通过凝练的主题创意,运用新颖的界面设计等可视化表达语言,陈述新闻事实,传递报道对象的特点,与用户进行观点交流和情感互动。
新闻海报报道主题突出,多以独特创意取胜。通常一张海报表达一个主题,或是通过“九宫格”等系列海报的形式烘托某一共同主题,从而开门见山地表达某一新闻事实是什么、效果或意义如何。海报中的新闻图片元素、文字符号表达、图像组合设计、色彩视觉选择等,都有效服务于可视化表达的主题创意,力求用3秒钟时间吸引用户,使其了解新闻事实和更多相关信息。
新闻海报丰富的设计语言和视觉传达尤为重要,通过运用多样变化的构图语言、合理组合的构图色彩,进行新闻叙事、情绪刻画。新闻海报的设计强调用户思维,充分考虑用户的阅读体验,以简取胜,用具有代表性的具象化形象、个性化的新媒体话语、贴合主题的视觉色调,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大程度地调动用户的感官感受,使用户留下深刻印象。
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3]在这一过程中,新闻海报利用可视化元素,通过可参与操作的界面交互、文案设计表达的情感交互,与手机屏幕前的用户互动。一方面,运用动效化、数据化、扫码链接等交互形式,让用户产生沉浸式阅读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细节特写叙事、独特的创意设计、有趣的文案设计,给用户带来强烈的代入感和情绪感染。两种交互体验促使用户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媒体转发等途径,参与到情境的共同构建中,形成新闻海报的多点式二次传播,激发情感共鸣,达到凝聚共识、思想共振的目的。
可视化,即可观看,是可以让人通过视觉获得直观感受的表达手段。据实验心理学分析,人类在信息接受中有83%是通过视觉接受完成的,听觉则仅占6%。[4]37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在新闻文本的选择上,也越来越倾向于高清图片、视频、数据模型等可视化表达方式,这使得新闻海报具备了更便于传播和接受的优势。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概括为“媒介即讯息”。即当一种媒介出现时,不管它传播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媒介本身就足以产生有价值、有意义、有内容的变革信息。作为一种新型的可视化表达形式,新闻海报有别于文字报道、图片报道,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信息价值。
面对海量信息,用户的认知有限性与信息过剩、同质、超载之间的矛盾,成为传播有效触达的突出矛盾。新闻海报结合新闻背景和新闻主题,提取核心信息,有效解决了碎片化阅读下的信息接收和传播问题。从主流媒体的实操层面来看,无论是哪一级、哪一家媒体策划制作的新闻海报,都是围绕某一时间、区域、群体所关注的热点、主题来进行表达。在保证时效性的前提下,新闻海报表达的内容、传播的信息、传递的情感都是新闻价值比较大的。信息属性作为新闻海报的第一属性,使其在短时间、碎片化的传播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平面报道的媒介优势,发挥出强大的传播效能。
从《这是庚子鼠年第一条推送!》开始,新闻海报这种新形式就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延伸到其他报道领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报道中,新华社根据***总书记在2021年7月1日举行的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7300多字的全文中摘编出提纲挈领的核心词句制作了27幅“金句”海报,使用户可以轻松掌握主旨要义,触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同频律动。
语言和图像是运用得最广泛的两种文化符号。新闻海报作为一种图文形式,将语言与图像融为一体,通过文字和图片等元素的互仿、互文、互补,力求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达效果,用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画面传达出不同的内涵,使两种符号在相互渗透之中展现出丰富的意象,极大增强了叙事上的时空张力。
在阅读新闻海报文本时,用户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性去观看、凝视、阅读、思考,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来对文本进行理解,由此在理性阅读和感性观看之中展现出新闻海报的接受张力。新闻海报文本在时空传播张力、用户接受张力的共同作用下,将讲述的事实、传递的观点、表达的情绪巧妙地融为一体,让用户在文本的互动过程中,接受、理解、认同文本中的观点和思想。2020东京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隔空致敬!这就是中国体育的传承!》(见图2),以刘长春首次代表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苏炳添成为首位晋级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的照片对比,表达“未竟的征途”主题,构建起从1932年到2021年中国健儿在体育竞技场奋力拼搏的时空,使用户体味到孕育其中的理想之火,促发接续奋斗、征途向前的昂扬精神。
图2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们希望通过社交关联的方式,解决信息超载与时间碎片化之间的矛盾,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吸引他人关注,形成或提升在所处圈层中的影响。新闻海报的自身特点,以及方便浏览、场景性强、易于下载等适于在移动端传播的优势,使其天然具有社交属性,呈现出社交货币价值。用户置身于身体共在的虚拟场景中,完成从受者到传者的转向,自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群组中转发新闻海报,能迅速形成病毒式传播现象。
2020年3月17日,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返程。当天下午,武汉市文旅局官方微信号以《援汉国家医疗队分批踏上返程,武汉感恩有你!》为题,推送了32张以武汉市的著名景点和地标性建筑为背景、配上富有诗意的感激话语致敬援鄂医疗队和本地医务工作者的图文海报。虽然策划者和发布者不是主流媒体,但其内容具有典型的新闻海报特质。其中一张致敬江苏医疗队的海报,化用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以“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的文字主题,辅以掩映在满目苍翠中的黄鹤楼,道出了风雨同舟的同胞深情。这组海报在社交媒体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截至2020年3月28日,微信阅读量达76万多次。天津、青岛、海南等地媒体以此海报形式接力、回应,“感恩海报”也成为新闻海报互动传播的典型案例。
相较于视频策划制作,新闻海报的制作周期短、难度较低,时效性也更强。优质的新闻海报,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并引发用户查阅相关新闻报道的导读现象,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新闻海报要抓住最佳的传播时机,在策划设计上发挥创意,优化可视化表达,更有效地触发用户的共鸣、共情。
与新闻漫画类似,新闻海报的策划制作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选题的核心元素必须是新近的新闻事实。在选题上,新闻海报要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一段时间内的新闻热点,以议题设置、吸引关注、传递情感、引导舆论等传播效果为指向,充分调动各种可视化表达元素,统筹协调标题、新闻照片、简要事实和背景、媒体标识等元素,用尽可能少的文字阐明主旨,完成文本轻量化表达,满足用户的信息、观点、情绪等多重需求,并促进用户形成共识,促成用户行动。
在2020东京奥运会报道中,夺得金牌的运动员当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有一位非金牌选手的新闻海报也达到了刷屏传播的效果。2021年8月1日,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致敬!他们没拿金牌却创造了历史》中,第一张海报的主标题是“男子百米决赛第一人”,主视觉是苏炳添在2020东京奥运会的百米冲刺照片,底部为人民日报logo和41个字的新闻事实。新京报推出的新闻海报《Chinese Superman》(见图3),以浓重的中国红为主色调,以苏炳添的面部特写为主画面,利用汉语拼音“苏”与“Superman”的第一个音节相似发音的双关手法,将单词“Superman”中的“Su”放大处理,并辅以运动员的姓名、成绩、报道二维码等元素。这两张海报,同样致敬第一个站在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赛道上的中国人,虽然可视化表达手法不同,但在主题上都强调了苏炳添进入决赛、打破记录的历史意义。
图3
新闻海报的创意制作过程,类似于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作品。在“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中,题于画上的诗作多是文人作画之余的感发,留白之处题上诗文作为对画面的补充,从而完成对一幅完整的诗画艺术作品的创作。[4]28新闻海报的文本张力构建,要借鉴“诗书画”的创作方式,在确定主题后,从选取新闻照片到字体字号,从色调到构图,从典型性场景到细节化处理,都要为和谐统一的主题表达和视觉效果服务。其中,场景选取和细节处理对文本张力的构建尤为重要。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新湖南客户端推出了系列“战疫”新闻海报,聚焦一线医务人员,抓住他们守护生命和健康的典型画面,通过新闻照片和温情话语放大细节、渲染细节。新闻海报《这些痕迹刻在你脸上,痛在我心里》(见图4),采用9张面部特写镜头,以一线医护人员摘取口罩后的勒痕为主线,通过他们脸上深深浅浅的勒痕、坚毅温柔的眼神、略显疲惫的微笑,放大细节,表达敬意,引导人们稳定情绪、坚定信心。
图4
移动互联网所构建的空间,为众多不同地理空间的用户提供了在虚拟空间的大规模的身体共在。在新闻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渠道多元多样的新形势下,新闻海报在创意上要突出温度、思想和信息量,突出新闻场景,营造能够激起群体共情的情境,在突发新闻、阶段热点上唤醒用户大规模的身体共在,渲染情绪情感。
2021年夏天,新冠肺炎德尔塔毒株疫情来袭。8月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转扩!最新防疫守则,请收好!》,共9张蓝底白字的统一风格海报,上部用深蓝底色和大号字符突出“非必要不远行”“早报告不隐瞒”“打疫苗别迟疑”等注意事项,下部以渐变浅蓝色相区别,通过“美景常在,稍等再看不迟”“情谊常在,聚会不急一时”等小号字符提示语缓解紧张、恐慌情绪,引导人们理性应对。2020年湖南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之际,新湖南客户端推出视频新闻海报《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17帧画面中戴上护目镜的白衣战士、穿上防护衣化身“蒙面人”等形象,只能从书写在他们后背的名字认出谁是谁,却能从甘于奉献、冲锋一线的行动中明白他们“为了谁”的平凡与伟大。“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的背景音乐《为了谁》点燃情绪,令人泪目。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新闻海报顺应了数字化传播趋势,融合借鉴了新闻漫画、公益海报等形式和数字化艺术手段,较好满足了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需要。同时应注意到,在新闻海报的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创制便捷性带来一定的思维惰性,同种工具的创作设计中也出现同质化的问题。为避免简单嫁接、生拼新闻通稿式的新闻海报,避免“一用海报就灵”的偏向,就要关注手工技法与数字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设计中更加注重设计者的个性和特色,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促进新闻海报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