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罗兴伟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1]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发挥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的功能,滋养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影片,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拍摄的电影《1921》于2021年7月1日上映。影片围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而展开,聚焦于人物的细节和历史的真实,以时间为轴精心设置三条线索,展现三个不同空间所发生的事件,向观众展示建党初期李达、毛泽东等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该片不仅彰显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更意在唤起新时代青年勇担大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青春力量具有现实意义。
何谓“责任”?责任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进而发展为被普遍认同的社会意识。《现代汉语大词典》将“责任”解释为:“一是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二是分内应做的事;三是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承受的过失。”[3]由此可以看出,责任具有内在的主动约束性和外在的强制规定性的双重特点。
何谓“青年责任”?***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4]。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重视青年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与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是一脉相承的。“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5],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6]。由此可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是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担负起的责任。青年责任包含了对责任的本质认知、情感认同,从而转化为责任行为这三个方面。从***总书记关于青年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到,青年责任就是青年一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在接续奋斗中不断提升本领,主动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努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电影《1921》作为献礼影片,正是凸显了青年一代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国家人民的抱负、对奋斗奉献精神的践行所构成的青年责任。
青年责任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艰苦卓绝革命精神的延续,亦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青年一代的初心使命是忠贞不渝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青年实现鸿鹄之志的牢固根基,许国为民是青年一以贯之的远大抱负,奋斗奉献是实现青年责任的现实路径。这些根植于革命先烈光荣传统中的青年责任,在电影《1921》中以光影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描绘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为青年的责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影像资源。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百年前建党伊始时就种下了宝贵的种子。电影《1921》通过生活化的叙事,在李达与妻子王会悟的聊天中将这一点呈现出来。当李达感慨“偌大一个中国,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时,眼里饱含泪水,平凡朴素的细节刻画出李达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忠诚,立志要用青春的火种改变中国的使命感。火种就是希望,就是实现初心使命的精神力量。影片中,李汉俊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依然面容自信,步伐坚定。这种坚毅不屈的精神,源自他内心对民族对事业的信心,对旧世界的不屑一顾,表达了担负起民族大任的从容,传递了初心不忘、使命不移的青春力量和豪壮气魄。电影《1921》运用艺术性的手法,在“希望到来了”这句台词之后,紧接着银幕上出现用活字印刷术排列的“人民”字样的特写。这一幕,意味着从“百姓”到“人民”就是从“参与者”到“当家作主”的根本改变,只有人民才是希望,充分体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的人民观。正如***总书记所说:“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8]这些凝聚在革命先躯青春芳华里的责任担当基因,流淌在革命的血液中,经过一代代传承,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青年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不懈努力,正在奋斗的路上并肩前行。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根植于每一名共产党员心中。自古以来,无数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怀揣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电影《1921》一开场,用关押陈独秀的铁窗与他坚毅的眼神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虽然身陷囹圄,陈独秀依然致力于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去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当毛泽东与陈独秀见面时,陈独秀首先给毛泽东递上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全译本,毛泽东如获至宝,在衣服上反复擦手才接过译本。这一幕,暗示着青年一代救亡图存的革命行动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暗示着青年一代对来之不易的真理的珍惜。此外,电影用一组心怀报国之志的一大代表们奔跑的镜头,呈现出这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奔赴共同目标的热切心情。正是无数青年志士用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武装自己,才凝聚起伟大的青春力量。电影《1921》中的一大代表们抱有“今天,我们要改变历史”“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的坚定信念,这是当时青年责任担当的真实写照,同样值得今天的青年学习。
五四运动爆发后,许多青年革命者被捕入狱,但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定立场毫不动摇。学生运动得到了全国工人的积极响应。23岁的李启汉组织工会,领导工人为自己的利益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影片中,李启汉用沙哑的声音高呼“劳工神圣,善待工人”,将无数劳动者紧紧团结在一起,并取得了最终胜利,这是青年一代为人民利益勇担重任的青春答案。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青年,一定是主动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自身责任的青年。当听到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德国把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无数青年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表达对丧权辱国的懦弱政府的愤慨。电影《1921》将激烈的炮火声同无数青年的豪壮呼喊融为一体,气势恢弘,呈现出在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青年一代用实际行动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强烈责任感。无数有志青年身上忠诚为国、不负人民的英雄气概,正是电影《1921》所想要表达的青春力量。银幕上一大代表们对国家的担当和对人民的责任,与电影“一百年 正青春”的主题相呼应,传达出珍惜青春韶华、不负青春热血的号召,让观众感受到青春一代的无限力量。
***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9]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皆以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姿态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们满怀赤子之情,不计个人得失,立志开启明智、结束苦难,并为之不懈努力、无私奉献。那种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的责任感,不仅是电影本身传递出的真情实意,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继往开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力量。电影《1921》主创人员在研究资料时发现,李达经常因为某一个字的翻译而与李汉俊讨论,执着又认真。于是电影中出现了李达冒着被追捕的风险赶往印刷厂的情节,李达只为将文稿中的“百姓”二字改成“人民”,只因“百姓是泛指,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电影《1921》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将历史、现实和艺术融为一体,让观众对于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有了最真实的感受,充满感染力。在奋斗青春的浓厚氛围中,影片在塑造人物群像时,通过细节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用象征性、艺术性的手法使观众沉浸其中,既体现出电影的独特魅力,又将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纪实性主旋律电影相比,电影《1921》采用了宏大叙事和日常化风格,尊重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从十里洋场商业街区到一副眼镜、一本书、一个花瓶,都经过反复考证,并通过大量的细节刻画,将历史人物立体化、日常化呈现。既有历史写实又有艺术渲染,电影《1921》对青春的革命激情进行了热情的赞颂,探索出展现青春热血、为国家担大任的创作样本,为主旋律电影的青年责任担当书写带来积极的启示。
电影《1921》通过历史情景的生动再现,将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蕴含其中,并借助片中人物的平凡细节,展现出一百年前共产党人的青春风貌,让观众感悟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未来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可以合理借鉴商业电影创作手法,避免生硬的单向灌输和刻板的政治宣传,避免假大空的人物形象,将电影的叙事风格同观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隐形教育法,通过细微的生活细节使电影所要传递的精神力量隐显结合,引导观众自我感悟和自我反思,实现从“他教”到“自教”的转变,推动主旋律电影作品更接地气。
电影《1921》从具体历史时期青年的思想状态出发,将青春与责任、平凡与浪漫结合起来,用镜头展现出饱满的革命激情和勇担大任的感人故事,让当代青年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青年责任的一致性,使电影想要表达的精气神与当代青年产生共鸣。电影《1921》充分尊重历史,用丰富的史料史实提升思想价值;充分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用较高的观赏性提升美学价值。可见,主旋律电影创作应注重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立足当下观众的审美习惯、审美需求,尽可能贴近观众,调动观众的共情、共鸣,实现电影的观赏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实现电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电影《1921》既传递了革命先烈立志图强、不负青春,为国家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又展现了充满激情、不乏温情的青年形象。李达、王会悟夫妇是影片中的重要人物,二人在追求共同的革命理想的过程中互相扶持、情真意切。如李达受挫苦闷时,王会悟端来一碗汤圆;王会悟安慰李达后,他哽咽地唱起了《国际歌》。这些丰富的细节,让观众看到人物在崇高的革命理想之外也有和常人一样的生命情感。主旋律电影不能忽视典型人物的刻画,要将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在典型人物之中,把人物性格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的刻画,让观众对典型人物产生亲近感,让观众能够主动对标看齐典型人物。
主旋律电影《1921》再现历史的真实和历史人物的真情实感,引领青年主流价值观,凸显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影片中一群年轻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光影瞬间,使观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历史的车轮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民族复兴的大任落在青年一代身上。主旋律电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主旋律电影要主动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紧跟时代步伐,弘扬时代精神,展现时代的精神气象,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用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