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任启晖 焦若薇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中学生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研究
任启晖焦若薇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中学健康教育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础工程。虽然我国对中学生健康认知及健康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但部分地区仍未引起重视,学生认知水平总体偏低。因此,应积极探究加强健康教育课程需要采取的措施,以期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健康传播;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知信行理论模型
随着健康中国的理念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出,日后国家将持续加大人口与健康方面的投入,“健康传播”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健康传播是一种与健康相关的传播,它与健康教育密不可分。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认为:“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1]健康促进效果的达到,不仅需要政策、环境的支持,更重要的,它需要健康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而这种能力和知识的提升,依赖于健康教育。学校资源丰富,教育体系完善,学校生活又是中学生人生的必经阶段,所以,对于中学生来说,学校是其所接触到的非常重要的身心健康知识传播场域,在学校进行健康教育时机最佳、效果也最为明显。因此,教师应探究新的教育手段使学生通过健康教育真正提高对健康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健康传播的基础才能更加牢固,从而更好的建设“健康中国”。
中学健康教育是社会整体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教学方法的优劣无疑影响着中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知效果,了解基本的健康教育理论是改善教学方法的基础。知信行模式 (Knowledge-Belief-Practice,简称KBP)是健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式,是对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间相互转换关系的一种阐述。这一模式最早由英国健康教育学家柯斯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认为:“知是学习、接受、获取有关健康信息的过程;信是对传播信息的态度,并形成一种信念;行是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就要使接受者知和信。信念的形成对行为起直接的持久影响作用,为相关行为的转变提供了潜在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有关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才可以促进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改变。”[2]这一理论也就是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即知识、观念和行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三者的实现难度存在差异,是由低到高的关系。知识的知晓是最低层次,是最直接的传播效果,而行为的改变是最高层次,是以知识的积累和观念的认同基础上发生的。在学校健康教育中,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一般都以知识为基础,接受的健康信息越多、掌握的知识越广,态度和行为转变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可以把这一模式有效地融合到教学方法中,着重关照健康课堂“知”的现状,从而使知信行理论指导课堂健康传播的实施得以有的放矢。
(一)中学健康教育现状概况
知是知信行理论模型的基础,是态度及行为改变的前提。然而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一所龙头中学的访谈得知,中学生对健康教育课内容及重要性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这所中学共有28个教学班,就读学生1500多人,现有专职心理学教师3名,每个年级配备一名。各年级每周有一节40分钟的心理健康课,学期课时为19课时。经调查发现,学校并没有为健康课提供教材,上课具体内容由老师自由安排,学生也不记笔记,老师和学生都一致认为健康课是副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师手中是自己准备的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这本书共有八章,一章内容由两个课时完成。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纯理论性的阐述,真正有实践意义的章节只有第六章“心理健康教育就在你我身边”和第八章的案例部分“案例带给我们启发”。课堂上往往是在老师照本宣科之后,如果没有学生提问,教师就会把剩余时间让学生完成主课作业。教材的适用与否、教师是否从中学生特点出发和学生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健康教育课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学生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我国中学生青春期卫生与青春期健康教育现状》等,加上北京、广东、天津、河南、河北、山西等十几个省市研究成果发现,中学生对健康教育所教授的知识与提倡的行为并不完全认同甚至并不知晓,教师传而不通的现象非常普遍。由此可见,中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知不足是健康教育传播中的普遍现象。
(二)中学健康教育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影响健康教育课堂效果的内因分析
现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没有安排应有的课时和恰当的教材供教师进行健康教育。同时,网络和媒体的发展使得一些不具权威性的健康信息严重误导着学生,致使中学健康教育课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在太原市某中学的访谈中得知,初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尤其繁重。由于小学阶段的健康教育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致使学生的健康认知水平较低,很多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都不具备,如做眼保健操的正确方法,饭前便后要洗手,平衡饮食,不暴饮暴食,早睡早起,坚持体育锻炼等。所以,在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内,无法系统地进行健康知识渗透。由于健康知识不是中考内容,很多时候都要把一周仅有的课时让给其他老师,正常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更不要说在课堂上讲授健康知识。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健康课程的讲述是目前主要难题。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多媒体申请频率的限制,教师并不会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也单一枯燥。校领导给学生们制定了较高的学习目标,希望每个学生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过分的关心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访谈的若干名中学生里,不喜欢上健康课的学生占了大多数,他们不喜欢上健康教育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健康课不用考试,上课时间更多的用来学习别的科目;老师只是单纯讲课本上的内容,没有案例与实践,提不起兴趣;认为自己没有身心问题,没必要认真听课。学生们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只放到了应试课程上,即便健康教育课的课时少、不考试,在与考试科目发生时间冲突的时候,他们是选择放弃健康教育课的。而且在学习紧,任务重的长期学习中,他们是不会考虑到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健康教育的要求,比如:久坐不动、睡眠短缺、与其他同学的人际交流等。这进一步说明课堂上健康知识的传播是无效的。
2.影响健康教育课堂效果的外部环境分析
除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容与方法存在问题以外,健康环境也影响着课堂上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健康环境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环境、校内环境和家庭环境。首先,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健康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主要指其生活的社区环境及所接触到的网络环境。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所在社区风气堪忧,社会青年较多,中学生难免会受到不良诱惑。社区卫生条件较差,学校周围的小食品商店大部分都没有工商局发的卫生许可证,周边的商铺中还不乏小书店和文具店等,其中有许多玄幻小说和色情小说,文具店里布满了游戏机和塑料刀枪等。不良环境潜在地侵蚀着正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中学生来说,接触最多的网络媒介就是手机与电脑。中学生普遍爱打手机游戏,但游戏的类型却多械斗型游戏。学校周边网吧有三家,上网的人群中也不乏中学生,由于社会相关管理机构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不够,学生即使不满18岁也可以任意浏览网络不良信息。由此可见,这两种学生最常接触的网络恰恰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校内环境和家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影响着学生对课堂健康信息的认知与行为转化。学校健康教育的校内环境最主要是设施环境。调查发现,太原市某中学由于校内教育经费不足,图书馆里连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相关的报刊杂志都很少。遇到重要的考试,学校会取消广播体操。从家庭环境方面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必要补充,但中国家长过于倚重学校教育,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绝大部分家长片面的强调学习,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周末补习班,仅有的进行放松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也被占据。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部分都集中在学业上,本来在学校就课业负担沉重的中学生在家也得不到放松,这势必会给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带来潜在危害。通过调查中学健康教育课的生存现状可知,中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及重要性认知不足是有因可循的。
健康教育以健康知识的有效传递为前提,最终得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因此,如何将健康知识有效传递到中学生的头脑形成正确的健康认知成为健康行为养成的题中之义。以下的三个有机结合是我认为应对健康教育现有顽疾的有效措施。
(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教师是中学课堂的主导,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教学内容应以基本健康知识为主线,如均衡饮食,坚持体育锻炼,主动远离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吃路边摊,不购买不健康书籍和音像制品,杜绝逃课上网行为等。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情境体验式教学和问题探究式教学为主,而不是一味的填鸭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形成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将健康知识内化并转化为自身的健康行为,从而实现学生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另外,还要配备齐全的教材,利用好多媒体这一工具,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提出其身边的健康疑问,从而引起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兴趣,并采用一些实用的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教师可以专门抽出一堂课为学生做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心态,以取得好的成绩。
(二)校内活动与家庭引导有机结合
当学生在家庭或是在学校出现健康问题时,学生家长和学校要及时发现,并相互沟通,商量出方法对策,必要时可以向社会医疗机构等求助。学校应增加健康课课时,将其纳入考察范围。向当地教委申请拨款,用以增加图书馆有关健康的书籍,购买相应的教材和教具。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中学生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利用墙报、广播、报纸、健康小册子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经常性地组织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讲座,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健康认知水平。家庭方面,家长要全方面了解、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能只注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多与自己的孩子保持沟通并且注意沟通的方法,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发现,耐心沟通,辅导。健康认知局面的改善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身心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与学校及老师沟通,共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三)网络文明教育与社区整治有机结合
学校应向中学生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其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引导广大中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针对部分中学生利用移动通讯终端浏览淫秽色情信息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不浏览、不制作、不转发不良信息,不点击黄色网页,慎交网友,努力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学校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还离不开良好的社区环境。治理好学校周边环境和改善校内的健康教育氛围同等重要。社区应定时清理成堆垃圾,禁止无证经营的小商小贩在校园附近摆摊,协同相关部门取缔校园周围宣传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同时印发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里,为中学生形成社区-校园保护屏障。
中学生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积极配合,形成合力,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决定着健康态度的确立和健康行为的形成与优化,以上三种措施只有内化为学生内心的认同,他们的健康态度与行为才会随之改变。
(责任编辑远扬)
[1]Everett·M·Rogers.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An Up-to-Date Report[J].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1966(1):15-23.
[2]马晓.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9-61.
[3]白剑峰.中国健康传播与公众健康行为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2.
[4]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9个方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3):42-48.
Research on Cognitive Status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REN Qi-hui;JIAO Ruo-Wei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Media,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Urumqi 830012)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of the 3rd meeting of the Twelf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health is the basic needs of the mass,thus the level of health care should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to create a healthy China.Health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s is China's infrastructure project.Although the researches on the health awareness and health education to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creasing,some areas still don't pay enough attention and students' overall level of knowledge are relatively low.Therefore,necessar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xplore the functions of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to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 healthy China.
health communication;mental health education;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KAP theory model
G44
A
1671-5454(2016)02-0093-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2.026
2016-02-23
任启晖(1991-),女,山西阳泉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传播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亚传播。焦若薇(196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亚传播。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新媒体背景下的新疆健康传播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健康行为优化研究”(编号:15BXW046)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