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彭鹃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纪检监察审计室,湖南 长沙410100)
高职学生需要的基本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彭鹃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纪检监察审计室,湖南 长沙410100)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的积极性源泉。高职学生需要的基本特点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因此,为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树立“因需施教”的教育新理念,回归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更新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创新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性作用;拓展教育载体,提高教育的渗透性和交互化程度;完善教育机制,加强教育的适用性和长远性。
高职学生;需要;特点;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社会转型、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高职学生具有独特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因此,分析高职学生需要的基本特点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国学者对普通高校学生需要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取得很多研究成果。但是,笔者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调查了解以及对高职院校一线学生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发现我国高职学生的需要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
(一)需要的复杂多变性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敏感的社会群体,自豪与自卑交织,个性与依赖并存,由于家庭状况、自身情况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各不相同,他们的需要也较之普通高校学生更具复杂性和多变性。2008年,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宋利国通过抽样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列举的需要高达200多种,归纳起来,基本需要仍有15种之多。而近年来,开放环境促使高职学生开始面向更为广阔的时空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自媒体工具、网络技术、社会竞争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要素,也进一步帮助高职学生不断扩展面向世界、面向社会和面向未来的层面。高职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纵深,创新意识更加迫切,人生规划更加长远,对社会环境、心理素质和求职创业的需要已经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学生的需要还将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多变性。
(二)需要的矛盾同一性
高职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普遍存在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需要。第一,需要认知的矛盾。高职学生思想上不成熟,对需要的认识经常摇摆不定,特别是对学校、对老师、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往往存在双重标准。如他们一方面希望感受学校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另一方面又不喜管束、崇尚自由,对学校繁琐的纪律和老师简单的命令极为反感;他们一方面有较强的展现自我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存在“叶公好龙”的心理,面对机会和挑战消极躲避,敷衍了事。第二,积极需要与消极需要的矛盾。高职学生的需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努力寻求专业发展、个人成长和实践探索,这种积极的需要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但消极的需要也不容忽视,高职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非份的物质需要、强烈的自由需要、过度的自尊需要、畸形的表现欲望和错误的人际交往需要等,这些消极的需要往往导致他们心理失衡、道德堕落,极端情况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三,需要层次的矛盾。高职院校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经常疲于兼职,无心学习,经济相对富裕的学生则讲究吃穿,呼朋唤友,都只重视低层次的需要,而较少重视学习与成才的需要;有的学生则只盲目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好高骛远,不愿脚踏实地,甚至放弃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三)需要的交互主体性
由于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大多不是学习优秀者,高考前升学压力过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主客体对立关系明显,老师、家长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这让他们倍感压抑。进入高职院校后,升学压力释放,学生自由安排生活、自主规划学习,切实感受到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宽松和教育氛围的民主,学生的成人意识开始不断增强,从过去面对老师的诚惶诚恐、面对同学的封闭疏远、面对家长的畏惧逆反,转化为迫切需要重建人际交往圈,拉近与老师、同学和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希望通过情感交互、行为交互、思维交互,真正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师生之间的双主体交往理解关系(即“交互主体性”)开始凸显。笔者认为,交互主体性是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需要之间最大的不同。
(四)需要的浮躁功利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新旧价值观和新旧道德观交织冲撞,网络全球化带来意识形态乃至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功利意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价值导向。而高职教育与生俱来的职业性和适用性特点难免给教育本身带来一定的功利色彩,再加上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需要越来越浮躁和功利。他们以符合自身利益为原则,将利益指标的攀比视为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实现,吝啬付出、寻求捷径,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全局意识。这主要表现为在专业和技能的选择上强调实用,在人际交往和师生关系上过于现实,在评优评先上注重名次,在社会服务上论及有偿,在入党动机上追求实惠,在择业就业上只谈薪资,在处理问题时则一味寻求现成答案,极少数学生甚至信奉个人主义,为了满足个人需要不惜危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五)需要的条件制约性
在客观方面,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教育经费分配偏少、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普通高校较之高职院校更容易获得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注和资助。在相对优势的资助体系下,生存的需要很少成为普通高校学生的优势需要,他们可以有条件地追求更高层面的需要。而高职学生大多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维持生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主导需要,追求健康休闲、享受娱乐对他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及。这种以低层次需要为主的状况,很少会因为他们进入高年级而有所改变。在主观方面,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一方面他们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比中职学生和高中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又处于高等教育序列的末尾,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难免有自卑情结,且自我认知能力受到个人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制约,对自我需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的诉求往往徘徊在中低层次。因此,高职学生的需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双重制约。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着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转变其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社会活动。”[1]长久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再加上教育理念陈旧、教育内容落后、教育方法单一、教育途径狭窄,对于失落敏感的高职学生而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工作最深刻的意义在于造就和培养人的需要,引导他们走向道德的高峰。”所谓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它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起点。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的改变是自己的事情,教育者只能起到引导和影响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基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可,只有教育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会产生作用。
由此可见,需要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只有全面了解学生需要、及时进行动机预测、积极探求行为目的,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在前面,从而增强思想工作的预见性,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2]
要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尊重需要的动力性和社会历史性,必须充分考虑高职学生需要的基本特点,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因需施教”的教育新理念,回归教育的本体性功能
提升人的灵性是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原发性功能;提高人的谋生能力和满足政治经济需要,对于教育而言则是派生的功能,是延伸性功能。[3]因需施教,就是教师结合自身条件,以学生的合理需要为基点,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提升学生灵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可见,“因需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内涵深化,它直接指向的是教育的本体性功能,认为学生所需决定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它强调在分辨高职学生的现实心理需要和教育需要的基础上,主动满足学生的合理之需,在承认高职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寻找共性,在体现教育公平性的同时,更强调教育的多样性。因此,树立“因需施教”的教育新理念,旨在在开放的环境中构建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对教育本体性功能的回归,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更新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的系统性和灵活性
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内容上提升科学性和系统性,实现时代性和灵活性。一方面,完善教育内容的系统构建。系统传承历史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主导性内容,又包括公民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等基础性内容,还包括公民行动能力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提升性内容。另一方面,突出教育内容的灵活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现代社会的世情、党情、国情、民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学生擅用网络、思维活跃、关注国情时事,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大是大非、大灾大难面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动态调查学生的需要,与时俱进,互动有序,拓展、创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大量吸收关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方面的新鲜内容,为高职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理解现在、服务社会、展望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性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需要加以分析、合理满足、科学引导,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通过课上讨论、主题辩论等方式积极实践双向互动,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取互予;其次,采用思想引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重视早期预防、答疑解惑、及时纠偏,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彰显人文关怀;再次,以日常生活为主线,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情境,形成以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最后,发挥思政教师、辅导员、任课老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和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四)拓展教育载体,提高教育的渗透性和交互化程度
由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对的教育对象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渠道,以谈心谈话、会议、活动等为辅助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拓展教育载体。首先,构建文化教育载体。高职院校应凝练精神文化、锻造制度文化,开展爱国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艺术欣赏教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延伸社会实践载体。系统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并协同建设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再次,抢占新媒体。建立由学校主导的专业思政网站、心理咨询网站、网上党(团)校,并将收集到的优质网络资源和正能量信息推送到学校官网、博客、微博、微信、QQ群、BBS校园社区、APP等互动平台,主动占用网络新阵地,把握话题的引导权,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师生的交互性。最后,优化管理载体。既要打造一支包括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职能部门(宣传部、校办、网络中心、党校等)管理人员在内的教师骨干队伍,又要培养一支包括网络舆情研究员、学生网站管理员、学生信息员和文明传播志愿者在内的学生骨干队伍。
(五)完善教育机制,加强教育的适用性和长远性
首先,要完善学生行为规范机制。通过校纪、校规等规范高职学生的需要,同时在立足学生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细化规范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兼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协调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其次,要完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与学生日常行为考核相结合,学习考核的重点放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所养成的人格品质上。最后,要构建高效的学生激励机制。用客观事实评价学生,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方式,满足学生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责任编辑陶新艳)
[1]殷国伟.论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6):107-110.
[2]李燕.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
[3]朱新卓.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提升人的灵性[J].教育研究,2008(9):26.
G711
A
1671-5454(2016)02-0105-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2.029
2016-04-20
彭鹃(1982-),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学校管理。
本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院级课题“基于高职学生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研究”(编号:2013YJ19)的研究成果之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