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胥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从《论语》中看孔子教育观的当代意义
胥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代表,其中渗透着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教育观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论语》中孔子关于教学方针、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教育思想在当代仍然适用。
《论语》;孔子;教育观;当代价值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1]《论语》全文虽仅11705个汉字,却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一大代表。尽管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的思想或是被发展,或是被异化,或是被排斥,甚至曾经在制度和器物层面被彻底地否定与毁灭,然而基于这一文化上的民族心理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特别是在改革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意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论语》也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2]《论语》中蕴含着各类含义丰富的思想,值得我们细细体味,而其中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教育观更是影响深刻,直至现在。
(一)教学观念——重视教育
读完《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言论体现的都是孔子相当重视教育,尤其重视教育所发挥的社会作用。《论语》中有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其大意为: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人口好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又能采取什么措施呢?”孔子说:“让百姓富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起来了,又能采取什么措施呢?”孔子说:“教育他们。”[3]191这足以说明孔子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重视程度。孔子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使国家真正富强起来,不仅要有众多的臣民,以及臣民生活富足,还要加强臣民的教育,才能让国家长远兴盛。
(二)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对任何人都可以有所教诲,没有种类的限制。《论语》中还有言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是指十条干肉,在古代是很微薄的见面礼。用今天的话解释即:来拜见我的人,带着十条干肉以上的礼品的,我没有不加以教诲的。[3]88这无疑体现了在教学对象上提倡的是有教无类的思想。正如人们经常说的那样,“良医之门多病人,良匠之家多曲木”,一方面,孔子就像一名良医,所以患有各类疑难杂症的人,亦或是其他医生不愿治疗的病人都会投向孔子,希望得到孔子的帮助;另一方面,孔子则像一名技艺高超的木匠一般,他能把各类弯曲不堪的木头加工成为所需的木材。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孔子所收弟子不论其身份贵贱,不论其资质高低,只要是来向他求学的,孔子都纳入门中。
(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家。《论语》中关于孔子实践因材施教的例子也随处可见。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很好理解:孔子认为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知识,但中等智力以下的人则不行。[3]79这说明孔子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也就不同。《论语.先进》篇中有则故事也很好印证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子路和冉有都问了同一个问题: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它吗?但孔子的回答却完全不一样,孔子对子路说的是: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够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呢?而对冉有却说的是: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公西华对此十分疑惑,孔子便解释道:冉有退缩不前,因此要教导他勇于进取;子路勇猛过人,因此教导他要谦退。[3]191这个例子是孔子因材施教最好的证明了。
当然,孔子的教学方法远不止此。比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88这也是孔子教学方法的体现,他注重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孔子还主张身教重于言传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涵盖面广
教育的要素一般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等。教育内容的分量举足轻重,缺它不可。《论语》中对孔子关于教学内容的记载为:“子以四者教:文、行、忠、信。”[3]96即是说: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分别是:历史文献,生活实践,待人忠诚,讲究信用,其中品性、忠诚和信用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广泛,他主张不仅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是教学生做人。总之,在孔子的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居首要位置,贯穿于书本文化知识中,并通过文化知识传播道德观念,这样说来,书本知识的传授也是为道德观念的养成服务的。
我国一直以来都可谓是一个教育大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当明显可见。在当代,我们也仍是提倡教育兴国。时代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的教育者和教育思想也不断涌现。但《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孔子的教育观依然对当代的教育事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重视教育的前瞻性
放眼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不重视教育的。任何一个科技发达,国民富足的国家,肯定也是教育先行的大国。早就有言论表示,当今时代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则是教育的竞争。教育早已作为了一种发展国家的手段。这足以证明孔子重视教育的前瞻性。
(二)有教无类——当今教育的不二法则
“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孔子博爱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打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旧传统,扩大了教育对象,为身份卑贱的学子争取到了受教育的权利。这看似应该是国家的责任,实则不是,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应具备的一项教育精神。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爱护每一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材;一名真正的教育者,不应以成绩好坏来判定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一名真正的教育者,不能以学生的家庭背景来决定对其的态度。这种现象在当前社会仍旧是存在的,有些老师因为某个学生可能不够聪明,就索性不管了,这不是完全违背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吗?可见,“有教无类”的思想在当代仍管用,且应该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也是,不能为了升学率等因素就将后进生拒之门外。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孔子的教学方法对当今教育也同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因材施教”这一方法为例。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和特殊儿童现象是普遍存在的。[4]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先前知识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即学习动机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业能力倾向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和男女生的差异等。[5]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实际需要,为了对每个学生都实现有效教学,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四)教学内容——培养真正有教养的人
关于教学内容,至今的教育都是如此。正所谓教书育人,教育不止是教知识,更是教做人。老师的教学内容就不应该只有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书本知识,更多的是教给学做人的道理。不能让教育出来的学生空有一肚子“墨水”,却不是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
先哲留给我们的思想财富是如此的宝贵。《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在充满变革与进步的今天,仍能与当代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制度等接轨,对教育改革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的时期必定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在借鉴是必须采取辩证的眼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仅是《论语》,对待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如此。
(责任编辑远扬)
[1]百度百科·论语.[EB/OL].[2015-12-13].http:// baike.baidu.com/link.
[2]李依霖.《论语》的德育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3.
[3]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87.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0.
G448
A
1671-5454(2016)02-00109-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2.030
2016-01-23
胥媛媛(1993-),女,重庆城口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