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核心素养:“教书”到“育人”的深化

时间:2024-06-19

周丽军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谈核心素养:“教书”到“育人”的深化

周丽军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确定人才培养标准的关键素质。它直指"育人"目标。这实现这一目标,应在课程目标方面,注重生存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增加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方面,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课程实施方面,注重增加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在课程评价方面,实行分等级评价,完善评价质量标准。

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育人;改革方向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相应地进行培养。如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研究趋势,我国也不例外。2014年,教育部提出“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正是迎接挑战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新课改将产生怎样的变化。本文通过梳理教学目标从“双基”到“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解读核心素养内涵,尝试提出基于核心素养而带来的课改新方向。

一、“双基”到“核心素养”:从“教书”向“育人”的进步

“双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1952年的时候,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提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次明确提出“双基”概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回归正轨,教育界开始对教材进行新的探索。1977年,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提出了编写教材需要处理“重视精选基础知识”、“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关系。尔后,中小学各科教学都突出强调“双基”教学。然而,其缺陷日益凸显,“双基”仅仅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未提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侧重于“教书”,而“育人”似乎被忽略。

20世纪初我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较之前的“双基”目标,兼顾了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非知识性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只是在三维目标的落实过程中,难以将三维全面顾及,使知识与技能成为焦点,过程与方法稍加关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形同虚设。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此次“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人才质量培养的重新定位,也是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将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向育人的更一步推进,也是对三维目标的矫正。教学目标的发展历程,正是说明新课程改革从知识、技能到核心素养是不断推进演变的。它越来越走向育人目标,回归教育本质,同时也反映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究

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核心要素,它是教育改革时期对人才质量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纵观国外研究,英国继续教育联盟(Further Education Unit,FEU) 最早使用了核心素养进行课程设计,它是将100多个关键能力列为生活和工作所必备的素养和品格。它们被分为10各领域:个人和职业发展;工业、社会和环境研究;交往;社会技能;计算;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操作技能;问题解决。[1]30

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此次项目将核心素养体系分为一级素养和二级素养。一级素养分别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与“能互动地使用工具”一级素养相对应的二级素养有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2]后两个一级素养相对应的二级素养不再一一列举。二级素养是对一级素养的细化,使其更加明确。这个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为世界各国建立本土的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型。

2006年,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采用了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提出来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这个项目将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可移植的、具有多功能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个体获得成就和自我发展、融入社会的必备素养。[1]31在此基础上,欧盟提出母语交往;外语交往;数学素养和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主动和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终身学习八大核心素养。[1]31

目前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对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处于探索时期。2016年初,经过专家及广泛征求意见后,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创新实践等9大素养。[3]以上征求意见正是我国教育专家吸收国外核心素养建构体系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而创建的。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将趋于完善。

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首先在核心素养教育培养目标上:学生核心素养将教育培养目标进一步指向“育人”,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内容上:核心素养的内容丰富多样,与时俱进,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公民素养、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等。最后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上:核心素养以融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侧重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1]32总之,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顺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这不是我们往常所说的答题能力,也不是指能够完成某一件小事的能力,而是个体在未来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必备品格。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改新方向

“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推动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出,新课程改革将发生变化是毋庸置疑的。

(一)课程目标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生存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新科技革命的带动下,我国已经由工业时代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先前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急需研究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以核心能力和必备品格为导向来研究。在课程目标方面,要特别注重生存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在未来面对不确定的情境中所应具备的解决真实问题能力与必备品格,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万变的社会,学会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

(二)课程结构方面。增加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大实践活动的比例,扩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可以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推理和超越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计方面。课程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课程内容是人类共同经验经过系统、有序组织而成,但若不和学生生活相联系,课程内容对学生而言,只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语言符号和形式。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出发,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生活经验当作课程资源,将儿童的生活世界与学科所表征的世界相结合,从而使课程不仅只是“文本课程”,同时更是“体验课程”。

(四)课程实施方面。注重增加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适应性。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较为不平衡的国家,沿海地区与内地地区、城乡之间均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的现象,因此,教育在不同区域间发展也较为不平衡。在课程实施时,要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空间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地方差异作出适当调整。

(五) 课程评价方面。实行分等级评价,完善评价质量标准。评价是种有效反馈,建立核心素养培养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关于课程评价方面,应基于核心素养测评标准,建立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从而使测评标准细化,更具操作性和标准性。

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挑战,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我们要抓住此次机遇,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探索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责任编辑远扬)

[1]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2):35.

[2]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

[3]当代教育家.“核心素养”何以成为教育界最受关注热词?[EB/OL].[2016-03-11].http://mp.weixin. qq.com.

[4]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4.

On Core Competencies:Deepening Development from Teaching to Educating

ZHOU Li-jun

(School of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

Core competencies have become the key ele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talent quality standards in China,which directly aim at the purposes of“educating”.To achieve this,the following aspec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course targets should focus on viabil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curriculum structure should increase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cultivate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curriculum design should be closer to students'life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hould increase adaptation to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local curriculum;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implement sub-grade evalu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curriculum reform;core competencies;educating;reform direction

G620

A

1671-5454(2016)02-0118-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2.033

2016-03-16

周丽军(1989-),女,河南郑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