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吴鸣宇,张宏友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300)
瓦房店市作为辽宁省大连市下辖县级市,有“轴承之都”的美誉,产业集群保证了完整轴承产业链与技术的上下游优势。我院(大连海洋大学)极具特色的轴承专业应从机械类专业中单独脱离出来,以便与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的发展相匹配。而供给侧教育改革恰恰提供了这一发展契机。它完全按照产业结构来设立专业,既保证了学校的产品“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
本文提出了将市场需求凝练成项目,再以项目为导向,细化学生的专业课程的专业建设思路。以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基础,结合轴承专业结构建设与当地特色企业融合的不断细化,深入开展专业结构建设,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为行业企业输送专业对口的高技能应用人才,使学生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供给侧需求是指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补给,而不是“一锅粥”“一勺烩”地全盘给予,而是精确地点对点式精细化补给。这在教育改革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急需的专业知识更应该精确地进行“补给”[2-3]。本文以大连瓦房店轴承之都的产业集群为背景,凝练出机械类轴承专业具体的培养项目,以项目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进而探究供给侧下的新的培养模式。
我国轴承行业现有2000多家轴承企业,数量堪称世界第一。而作为“中国轴承之都”的瓦房店市就有500多家轴承企业,这在全国也绝无仅有。本地区的轴承制造企业对轴承加工产业人员有着巨大的需求。如坐落于此的作为产业的领军企业的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轴承试验检测中心、国家级的轴承研发中心,到“十三五”规划末期,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有望进入世界轴承企业前五强。面对如此宏伟蓝图,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在高铁、航空发动机、盾构机等滚动轴承的核心加工技术上还受制于人,期待着新的技术突破。因此本文设计的项目具体为高品质滚动轴承的机械加工技术。通过应用型专业课程的精准设置来完成高品质滚动轴承机械加工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真正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
本设计项目以高品质轴承加工技术为对象,依托瓦房店市雄厚的轴承工业基础,以我院作为全国首家试办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轴承方向)的本地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载体,其项目制的培养目标设立如下:
目标1:瓦房店规模以上轴承企业作为学生的就业接收单位,在高品质轴承的加工设备、工艺上与我院进行合作,设置高端轴承设备研制及设备应用实际操作课程,并在一院一企合作的基础上,设置适应本地其他中小型轴承企业的设备改造与实际操作的课程。
目标2:针对高端轴承的加工技术瓶颈,综合本地上百家中小型轴承企业在加工技术方面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在高端轴承加工制造理论上,设置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计划CAPP等信息化加工制造类课程。特别是对于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紧紧围绕“知识够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单独编排本项目的教学计划。
目标3:创办以我院轴承专业教师及轴承专业毕业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的商业实体,服务本地轴承产业集群。其中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人才培养的项目要达到以下两方面目标:一是学习结束,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过程化考核,使学生具有独立解决轴承加工制造中各个信息孤岛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设计(CAD)、分析(CAE)、制造(CAM)和工艺(CAPP)的使用与整合等能力;二是通过对具体产品的认识,让学生认识了解轴承产、供、销的全产业链。
以上培养目标,最终通过对学生在企业顶岗中的操作或者毕业设计来进行考核。
教育与经济的接口是专业,它是高校教育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所在,对未来大学生创业摆脱路径依赖具有积极的作用[4]。本项目设置的专业课程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需要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特点[5-6]。我们在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界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建构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7-9]。在此背景下,本项目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以高品质滚动轴承的加工岗位为载体,设置如图1所示项目制课程。
图1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轴承设计与制造方向)项目制培养方案
项目制提出的轴承制造工艺项目是知识的载体,学生各种知识技能都是通过轴承制造工艺这一项目细分出来的。轴承制造工艺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项目,根据这一项目,可将课程细分为基础能力课、基础文化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综合实践等模块(这与传统的培养模式有相似的地方),从而保证了任课教师能继承以往授课的内容与经验,起到传承的作用。这与传统的培养模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新软件的使用、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中需要不断扩大知识面,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双师型教师,也是信息化教师、产业化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于教材建设,本项目主要采用自编的专业课程教材,如《滚动轴承设计》《轴承制造设备》《轴承制造与检测技术》等,使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项目目标。
除了通识教育以及专业课程以外,在比较有特色的项目制课程中,还设立了专业文化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设专门的课程讲授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这一方面是符合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已经毕业的学生有一部分人通过课程安排与社会企业的实习实训,毕业后就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突破,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学生职业规划的一个改革。
本项目制的培养方式是在供给侧背景下,通过精准需求分析来提出需求项目,在此项目需求背景下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剥离出应用本科教育的主导课程及实习实训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完成学生的培养之后,也要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考核与检验。而检验方式与过程就是考核培养学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特别是在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使命、路径和方法也应遵循市场的需求,精准设置相应的课程,要在此思路下对培养的学生进行考核与检验[10-11]。
市场是对产品考核与检验的唯一标准。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而用人单位就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市场。在该培养目标下,目前学生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特别是轴承专业方向的学生在瓦房店轴承企业中供不应求。因为前期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学习过程中已经与用人单位进行了初步的接触与磨合,对轴承企业的工种、工位、生产节拍以及企业的生产流程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企业通过前期的顶岗实习也对学生有了基本的考察,节省了很多企业的人力成本。从目前的反馈信息来看,基本上可以实现学生与企业的良好对接。特别是顶岗实习结束后,有一部分学生在接下来的毕业设计中的题目就来自于顶岗实习企业。校内指导教师的理论教授与企业师傅的实践指导,使毕业设计阶段的学习任务更加“接地气”,真正实现了学有所用。特别是有些好的项目,省掉了调研、寻找实际项目的程序,可以直接立项,拉动了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加速了学术成果到技术的转化,进而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过程。
总之,项目制培养模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本区域内的产业,产业结构在调整和发展过程中需要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相应的教育培养方式与之配合,为之服务,而供给侧教育改革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本文依据轴承专业特色,拟定了高品质轴承加工制造项目,通过调研项目的供给侧需求,设立项目目标,围绕项目课程确定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特色专业设置和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地区产业需求建设专业,提高了学校的自身办学效益,直接为企业、学生服务,力争以最小的投入配置最优化的资源。采用供给侧的教育改革,可使提高办学效益与特色专业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有机地协调起来。
第二,采取供给侧教育改革思路,在设置特色专业时,既要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又要具有长远规划,满足学生、专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具体项目为目标,以此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变化过程的动态吻合,与未来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这一改革适应了市场对该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前沿性要求,使学校教育始终保持超前性。
第三,由于所处区域不同,其产业结构、经济状况、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各有差异,因此人才岗位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供给侧的教育改革以项目为目标,立足于地方,服务于本地,针对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调整和设置特色课程,使所设置的特色专业既贴近地方经济又贴近企业,保证了“服务提供支持,贡献促进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