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建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实施途径

时间:2024-06-19

陈 芳,陆 文

(1.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2.陕西省镇安中学,陕西 商洛 711500)

***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对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含义做了很好的诠释。“课程思政”,具体是指各个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将专业课的“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思政”相结合,共同构建全课程、全体系教育育人新格局[2]。这就要求全国所有高校的全部课程都要切实发挥起育人作用,所有教育者都应承担起教育育人的责任。本文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为例,分析新建地方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有效途径,为其他地方性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一、新建地方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是一项持久艰巨而系统的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好这项系统工程对促进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据有关统计,2014年全国高等院校的数量为2824所(本科院校1202所),其中地方性高等院校数量在全国高校中的比例高达93%左右,地方性高校的在校学生数量占全国大学生数量的比例较大[3-4]。2016年教育部高教教学评估中心发布《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55.6%[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生力军,也是助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2014年,教育部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因此新建地方性院校所培养的就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技术型人才。这些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将成为行业一线、地方基层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未来地方经济与社会能否和谐稳定发展。因此,要做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实、做好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新建地方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若干问题

在全国“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部属高校与一些重点大学已由教育部或地方教委统一规划,设立专项资金分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综合体系建设。而中西部新建地方院校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由于条件限制,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一)新建地方院校师资队伍薄弱,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能力不强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德育教育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一直以来都是被推崇的教师工作的根本职责所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党又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早在2014年***总书记就指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最庄严、圣神的使命,既要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要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问。”[6]所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既善于“传道”,又精于“授业,解惑”,而“传道”应该是第一位的[7]。

由于新建地方院校大多属于合并组建的高校,普遍存在建校时间短、师资学科专业分布不均衡、教学与研究能力不强等问题。再加上新建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资金缺乏、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与培训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得这类学校师资队伍薄弱,缺乏“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大师”,同时也缺乏善于探索和研究思考的优秀教学团队。就目前新建地方性院校教育者来说,普遍存在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强的问题。虽然专业课教师的“三全育人”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在思想政治素养、教育能力以及“课程思政”设计规划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就目前来说,多数新建地方性高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是中青年教师,在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这些专业课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中青年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得不系统、不深入。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求学时期所研修的相关课程,学习时就抱着“过关”的态度,而执教后很少有专业和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提升能力的机会。由于他们的自身政治理论素养不高,难免会对许多思想认识上的重大是非问题认识不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时,许多地方院校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二)新建地方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对比分析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研究文献、优秀教学案例和成果,一些教育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如上海、北京等地的部分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发力较快、进展顺利且成效显著,这与他们长期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教育主管部门职能,逐步推进形成科学统一的“管办评”育人制度体系是分不开的。虽然自2014年以来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就目前来看,许多中西部教育落后地区地方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仍然存在思路不清、缺乏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等问题,更谈不上科学有效的建设制度和机制保障。这就使得许多新建地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形成上下统一的整体合力,最终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启动、进展缓慢,极大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成效和服务地方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育的质量。

(三)新建地方院校“课程思政”缺乏创新研究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最近大家看到上海部分高校涌现出的“大国方略”“治国理政”“中国智慧”“人体解剖学”等一系列“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典型案例[8],然而,很少人了解到上海市的这套有价值、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改革经验是历经十几年的持续实践探索研究的结果。许多新建地方院校由于建校历史短、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前期研究较少,尚处于启动阶段,因此缺乏前期的基础。万事开头难,希望地方院校各级主管部门、学校管理层以及广大教师深刻认识这一实际情况,尽快研究部署,科学精准施策,积极参与,在“课程思政”思想教育育人工作方面开好头。

三、新建地方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实施途径

(一)完善“课程思政”工程构建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新建地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但是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力军,必须尽快落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总书记曾从协同性、复杂性上强调“课程思政”的系统性特征。他指出,“高校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系统性特征表现在系统中各要素(学校、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等)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复杂关系要在特定时空内按照一定序列有效排列组合,可以实现系统的相对稳定[9]。自党中央提出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以来,各个高校都在加强组织,积极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各种改革尝试,虽然有部分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课程思政”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机制。因此,地方性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首先应该精心勾画出未来5~10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框架决定“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和思路,这是地方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院校应充分结合区域人才培养格局特点,确定合理、清晰的目标,这是后续一系列工作先导。只有在科学设计和统一规划下,地方院校才能统筹有限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努力开展富有成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

(二)注重制度建设与长效机制保障

任何改革都需要做好长期谋划、合理布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不例外。新建地方院校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上存在诸多困难和局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结合自身实际,从统一规划上入手,从制度建设和机制保障上进行逐步推进。这不是靠一两次学术报告研讨和教学成果展示就能做到的。具体来说,新建地方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就是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担负起引领作用。学校管理部门必须承担起组织策划、政策制定和成效考评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高校教育者,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首先都应该积极参与,乐于投身于“课程思政”建设和德育育人的实践工作中来;再结合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协力合作,共同探索和构筑地方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新体系。因此,新建地方院校“课程思政”的构建必须要尽早,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区域其他高校的沟通交流,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以及团队组建等多方面协作,建立“上下联动”的长效引导机制、协同务实的合作创新机制、教改评结合的成效机制以及奖罚分明的激励制度。

(三)提升新建地方院校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

新建地方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由于扩招和师生比要求,使得多数新建地方高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是中青年的硕士博士。这些中青年硕士博士生专业课教师,一方面承担着学校相当数量的基础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诸多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他们中不少人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认识不清、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地方性高校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在缺乏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系统培训和提升的情况下,很难从繁重而复杂多样的教科研工作中主动抽出时间和精力来自觉实践和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再加上在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最核心和关键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此,新建地方院校必须重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

(四)树立地方优势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目前,在全国高校普遍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知名高校已经由单一注重思政课改革、“课程思政”建设转变到“课程育人”“教学模式改革”系统的协同创新[10]。新建地方院校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时,必须既要积极学习、借鉴上海等地高校成功的做法,又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教学优势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研究。譬如,新建地方性院校因缺乏优秀的教学团队和资金支持,全面大规模开展“课程思政”通常是很难见成效的,所以可以先以一部分有一定教学改革基础和区域发展结合紧密的特色课程作为试点,通识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直接借鉴其他高校成熟教学模式。如地方院校可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重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中国好公民”、“社区工厂”、“专业合作社”等方面开发“课程思政”典型课程教学,以突出地方课程的优势特色。

另外,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同时支持多个学校多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优秀经典教学案例也比较困难,所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召集地方各高校一起深入研讨,根据各院校自身特点推判哪些高校集中建设,哪些课程会获得显著教学改革成效,然后集中各种资源给予重点支持,最终由一个个单一课程优秀教学案例来带动全校和全区域“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高校MOOC和网络直播课的兴起,将会越来越有利于课程优秀教学案例的传播,“课程思政”建设也不例外。

总之,“课程思政”教学系统构建是目前各个高校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行动目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目前多数新建地方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师资短缺以及基础薄弱等问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地方高校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下,统筹一切资源,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完善长效机制保障等方面下苦功,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行之有效,最终彰显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