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时间:2024-06-19

郝付军,张 碧,王云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同时提出了具体措施: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等等[1]。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双师型教师及团队建设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将专业课教师尤其是青年专业课教师培养成为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成为了当前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概念,它随着中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产生并日趋完善。根据文献记载,双师型教师最早是1990年王义澄在《中国教育报》上分享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经验时提出的,他同时介绍了该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具体做法,在国内职业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3],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理念和思路。此后,国内职业院校、研究机构、教育管理部门的学者和教师等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后在概念、内涵、标准和培养路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朱孝平[4]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介绍了双师型教师的产生、发展过程,明晰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黄斌[5]分析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并提出了从教师身份、实践经验等四个方面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把握,明晰了其内涵。郭静[6]和黄瀚玉[7]分别从政策和内容的角度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围绕政府、学校制定教育政策和健全双师型教师政策体系的策略。张利芳[8]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建议。汪娜[9]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出了应用型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措施。覃霄[10]从认知学徒制理论出发,提出了应用型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王富谦[11]以某高职教师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成长经历,提出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建议。王彩霞[12]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实践性知识训练方法。

综上可知,目前高职双师型教师研究中仍然存在标准不明确、措施不细致、效果不显著、评价标准难于衡量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双师型教师研究与培养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现有研究以宏观和整体性研究为主,即研究偏重理论和队伍建设。目前对于专业课教师个体和具体专业的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不足,可供借鉴的成果不多。如何根据高职教育教师成长规律,结合具体专业,针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个体总结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成功范例和经验成为了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动权和关键在于各高职院校及其二级学院或系部。各高职院校应在国家政策指引下,针对专业特点,制定合理的标准、措施和激励机制,确保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认知学徒制理论,以某高职院校铁道工程类专业为例,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操作层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的“六双”策略。

一、认知学徒制理论概述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存在一个缺陷,即学习者虽然掌握了相关知识和具体操作流程,但是难以或者无法迁移至其它场景进行运用。为了克服此缺陷,柯林斯和布朗[10,13]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结合学校教育和学徒制的优点,提出了认知学徒制理论。其核心在于锻炼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使其有能力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认知学徒制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情境中,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专家(导师或师傅)的指导下开展技能训练或教学实践,在此过程中逐步获得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据此解决相关问题。

认知学徒制由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性等四个维度,以及领域知识、复杂性递增、情境学习等十七个子成分组成(见图1)。认知学徒制顺利实施并达到学习目标的关键是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应用。认知学徒制明确了学习者和专家的作用与角色定位,在双方相互协作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认知学徒制的价值,达到教与学的目标。

图1 认知学徒制组成结构

认知学徒制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活用,强化其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提升其专业技能。认知学徒制融合了学徒制与传统学校教育的优点,能与高职院校铁道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相融合。基于认知学徒制理论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路径,并据此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能够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有助于青年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和提升专业技能,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此外,认知学徒制理论充分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强化,确保教学效果,也有助于调动青年教师的参与热情。

二、铁道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课教师经验不足,与双师型教师标准要求有较大差距

经调研得知,国内各高职院校铁道工程类专业课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来源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届毕业生。由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要求参加考试者应当具备研究生学历,加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大,故应届毕业生到高职院校担任专业课教师的主体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二是来源于相关企业的具有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铁道工程类专业课教师招聘中仍以应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以某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2019年共招聘专业课教师28名(本科1人、硕士23人、博士4人),其中23人为高校应届毕业生,5人具有企业或高校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比例达82%。2018年招聘19名专任教师,其中应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8人,比例更是高达95%。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毕业的研究生具有学历高、理论扎实、善于钻研等优点,但其不足是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教学培训,而且专业实践技能欠缺。这些青年教师入职后需要接受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专业操作技能指导和训练,达到要求后方可独立开展专业课授课。但由于各高职院校教师数量往往相对不足,很多青年教师入职后经过初步的培训即独立开展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也会给课堂教学质量带来隐患。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一,难以准确评定教师能力

目前,国内权威机构尚未给出明显的双师型教师概念或标准,高职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理解不尽相同,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认定还未开始实施。由此带来各高职院校在本校范围内制定双师型教师评定办法时存在标准不一、尺度不一的现象。为便于操作和执行,在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前提下,铁道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方式。一是双能力论。教师有企业实践锻炼经历或工作经历即可认为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将双师型教师评定与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经历相挂钩,如企业工作经历2年,企业实践时间不低于6个月,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超过2项时即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证书论。将双师型教师理解为“双证书”教师,即教师在获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前提下,还具有“建造师”“检测工程师”“工程师”“高级线路工”等证书之一时,即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三是将上述两者合一的方式,既要求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

对于铁道工程类专业教师来说,评定双师型教师时,其应具备的实践能力是指铁路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工程结构物的施工和维护能力,以及与此相一致的专业实践技能,如工程测量、试验检测、工程造价等能力。这些内容也有很大不同。如工程施工指导、临时结构检算等偏管理应用的岗位,更强调技术指导;工程测量、试验检测、养护维修等岗位实践操作性强,更强调操作技能。这些特点导致了高职院校铁道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难以统一。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对此的理解应该是,双师型教师首先是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然后应具备与其执教专业或课程相对应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能够进行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如何根据铁道工程类专业特征确定双师型教师标准,进而据此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还需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三)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过程难以监控,培养效果难以达到目标要求

与其他专业一样,高职院校铁道工程类专业双师型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是主要包含两部分: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主要通过入职培训、继续教育、校内外培训和教学团队之间的交流研讨等方式进行培养。实践技能主要采用企业实践、技术服务和实训地基实践等方式进行培养。如某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类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以赴铁路工程施工项目或工务段参加实践锻炼和技术服务为主,新入职专业课教师两年内要赴企业实践锻炼6个月。教师实践锻炼期间,学院主要依靠网络签到、中期巡查、递交实践总结等方式对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进行监控和考察。过程很难监控,效果也难以保证。在部分院校,双师型教师甚至出现了按照下企业时长来进行认定的情况。如何规范青年教师培养过程,评定真实培养效果,是当前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之一。

三、铁道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

在充分分析现有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铁道工程类专业实践技能特征,以培养青年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基于认知学徒制理论,本文设计了针对高等职业院校铁道工程类专业青年教师的“六双”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六双”指的是“双能力、双导师、双课堂、双竞赛、双评价、双激励”(见图2)。

图2 铁道工程专业“六双”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策略

(一)培养目标是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和路径制定过程中,首先根据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内涵,确定了双师型教师“双能力”的培养目标,即能独立完成一门或数门铁道工程类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如从事铁路桥梁工程类课程教学的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一是理论教学,完成教育教学等理论和方法学习,能够独立讲授铁路桥梁结构、类型、工程设计、结构检算、施工原理、病害检测与加固维修等原理和方法等,满足学生工作岗位理论和技术工作的需要。二是实践教学,能够独立执导学生编制铁路桥梁工程施工日志、技术交底及作业指导书,能够指导学生编制桥梁施工中的质量缺陷处理方案,能够指导学生开展钢筋、混凝土、模板、预应力张拉等作业实训,能够指导学生进行铁路桥梁检测、养护和维修作业等,满足指导学生进行工程施工与维护实践技能的需要。

(二)由校内教学专家和企业技术专家双导师合作指导

为每位青年专业课教师配备校内、校外两位导师,两位导师分工协作,分别负责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青年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向青年教师介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青年教师完成理论课与实践课备课,指导教师试讲等工作,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此外,两位导师要不断帮助青年教师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协力帮助青年教师选择科研方向,协助其完成教科研项目的初次申报。

为确保导师积极性和培养效果,学院制定青年教师校内外导师选拔和聘用办法,规范导师的职责和义务,明确奖惩措施。校内理论教学导师从全院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课堂教学效果好、专业素质优良、负责或参与完成过地厅级以上教科研课题的专业课教师中选拔。部门定期组织导师进行集中培训,确保其掌握指导青年教师的方法和技巧。校外实践教学导师从与学院校企合作密切的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及铁路局等行业重点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技师中选拔。

(三)依托校内教学课堂和校外实践场地两个真实课堂环境

根据认知学徒制对真实情境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基于校内教学课堂和校外实践场地两个真实课堂环境。对于青年教师理论教学能力的培养,除选派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培训外,重点围绕校内教学课堂这个真实环境,在教研室和课程团队内部通过导师指导、骨干教师示范、教师团队内部交流、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师相互交流评价等方式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把握能力,提升执教水平。对于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重点是提升其专业实践技能。如我们与行业中骨干企业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国家重点铁路工程项目部建立教师校外实践基地,利用这个校外“实践课堂”,青年教师按照定期实践(6个月)和不定期实践两种形式,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和技术服务。同时,为掌握相关专业技能,鼓励青年教师在参加实践锻炼的过程中考取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学比赛和技能竞赛考核双师型教师水平

双师型教师培养效果评价一直是青年专业课教师培养的难点。为真正考核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我们引入了专业课教师竞赛方案,全员参与,通过竞赛评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成效。如引导和组织全体青年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级青年教师教学、课堂创新、课程思政等教学比赛,或根据铁道工程类专业特点设置实践课程教学比赛和技能大赛(教师组)。如近两年来,我们设置了铁道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比赛、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尤其是在专业技能大赛中,先后设置线路工、钢筋工、测量工等赛项,全体教师踊跃报名,积极参加。通过双竞赛不仅检验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效果,还达到了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导师过程评价与学生教学效果评价相结合的双评价制度

双师型教师的评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校内、校外导师根据培养过程对青年教师的评价;二是在学院教务处和专业系部的组织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部分评价又分为课堂评价和课程综合评价)。尤其是近年来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以及蓝墨云班课、云课堂等教学助手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我们通过教学助手中的评价功能来分析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逐步实现了将过程监控落实到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将考核评定落实到课堂中,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打造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双师型教师。

(六)政策引导和经济奖励的双激励制度

一是政策引导。学校层面出台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激励制度,以及双师型教师评定制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如某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规定:申报讲师以上任职资格的人员,应有企业实践锻炼经历,其中专业课专任教师任现职以来应有半年以上实践锻炼经历。此外,该学院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管理办法规定:专业课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同时规定,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新入职教师在2年内必须有6个月到企业的实践经历。

二是在经济上给予鼓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院校必须在经济上给予保障和鼓励。如某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管理办法规定:专任教师到学院和专业系指定的合作企业实践,发放基本工资、基础绩效津贴,奖励绩效津贴课时量按照全院教师平均课时量计算。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的实施,引导和激励了全体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提升专业技能,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总之,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指出: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并要求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1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国内各职业院校都在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一些高职院校依托“六双”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团队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