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互联网+”高职会计专业知识转移研究

时间:2024-06-19

武依林,卜 伟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更加飞速的发展,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现代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无论是从工作平台还是设施以及环境等方面都给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改变,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的不断完善,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会计专业,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人才,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也是对高职教育提出的一大挑战。高职院校需要顺应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才能使知识更有效地融通互换,转移给学生,被学生所掌握。因此,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知识转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互联网+”冲击传统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作为开设年代久远、开设院校较多的专业之一,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尤其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的理论传递为主导,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有效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体性,难以达到较好的学习状态。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得以深化,互联网开始与教育深度结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知识转移的局限性,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不断发展,互联网上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知识的划分也越来越细。在互联网中,人们可以查询到各式各样的内容,各个专业不同层次的网络课程已经数不胜数,吸取最前沿的新知识,足不出户就可以完全做到。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互联网+”背景下,各层级之间的知识转移更加开放,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模式更加多样,可以更加自主地去选择知识[1]。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存储设备和网络数据库的存储能力极大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学习范围。知识的载体不再是纸质的书本,而是强大的网络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过程进行安排,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改变是教学方式。一般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更多的形式呈现出来,也拓宽了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渠道。在这样的新模式新背景下,真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导,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二)“互联网+”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许多传统行业被颠覆,许多工作岗位也逐步消失,对于会计专业而言,部分基础会计岗位和人才被机器和财务软件所替代,所以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伴随着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同样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信息技术使一些会计岗位消失,同时一些新的会计岗位也应运而生了,例如对于一些专业会计软件和系统的维护的岗位。随着现实工作中对智能化系统和软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财务软件已经成为企业办公自动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财务软件有效地提高了财务信息的获取速度与质量,也更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维护这些软件和系统的正常运行,就需要既有专业的信息技术,又懂得会计理论的专业人才,这些都是传统会计不具备的优势[3]。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培养目标更贴近于实际工作。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的提高,也是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质量的更高要求。近些年来,会计教学领域不断发生变革,VBSE实训平台、财务共享服务系统等先进的会计系统相继问世,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财务管理,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也将此视为现代会计教育的主要方向,传统会计工作方式正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替代[4]。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会计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也伴随着对会计人员需求的降低,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形式将更加严峻,而已有会计人员也将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

总的来说,“互联网+”背景下,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从高职院校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社会角度来看,对会计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也需要促使高职院校不断进行创新,改变知识转移模式。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知识转移的模式分析

(一)改变教学环境,渗透现代理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职教育也一定要跟上时代,与时俱进。会计专业作为开设时间较长的专业之一,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教师年龄结构也偏高,教学理念也相对固化,容易使会计专业的教学难以跟上潮流,所以改变现有教学环境、渗透更加先进的理念就显得更为重要。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专业实现了跨界融合、学科互通,人工智能、云技术的不断发展冲击着传统教学环境,促使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更加深入教师心中,激励教师自己学习相关信息技术,有意识地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课堂教学。

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将企业中运用较为广泛的财务系统引入到实训室中,并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整合完善教学内容,建设有特色的财务共享中心实训室[5]。

(二)依托“互联网+”背景,建立互动的知识转移模式

1.深化校企合作

根据知识转移SECI模型,一些较难吸收的隐性知识的转移是一个不断社会化(S)、外化(E)、综合化(C)、内化(I)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社会化和外化阶段是将较难理解的隐性知识转换成好理解的显性知识,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来完成。而综合化和内化是以学生为主导,将教师已经外化的显性知识消化吸收成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变革。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知识转移的社会化和外化,由教师把理论部分这些显性知识讲授给学生。

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互联网+”时代背景对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平台,尤其是运用财务机器人且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像网中网、用友等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共享其特有的强大软件开发功能,学校尽量多选择这样的企业合作,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会计实训中心,有效实现工学结合。只有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才能够使会计这类隐性知识有效的内化,增强学生在会计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提升学习效果。加之这些企业所开发的软件运用的广泛程度,这些财务软件也被各级技能大赛指定为专用软件,所以高职院校以赛代训就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会计专业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进入企业调研,从教学方面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也可以通过大赛和校企合作扩大影响力,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将一些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员工和专家指派到高职院校担任外聘教师或者顾问[6]。

2.优化课程体系

国内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但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多停留在理论方面,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并将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融入会计专业并不断进行课程整合完善的则比较少。现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将大数据、云会计的知识融入课堂和教材,使知识的转移具有滞后性,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对会计人才的要求[7]。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应当顺应“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会岗位,相应调整教学内容,酌情删减一些被时代发展所淘汰的课程。

从知识转移的角度来看,会计理论课程的讲授是知识转移模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并理解;而实训课是将记忆在脑海中的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能够学以致用:所以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对于会计专业缺一不可。虽然“互联网+”的时代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和人工智能得到广泛应用,但会计专业仍有一部分知识需要依靠人的主观判断和管理艺术。例如,一些财会政策和财务战略管理,这部分内容仅依靠信息技术很难达成,所以,学校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保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同时又要专注传统教育的本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也能够掌握这些不可替代的主观知识。这就需要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紧密合作,能够有效并及时将新内容、新规范纳入到教学体系和教学标准之中[8]。

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推进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想更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体系,必须紧紧把握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给会计变革与发展带来的变化,使学生在不断接受会计专业最前沿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会计专业新型人才。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知识转移体系中,师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专业知识是一项较难掌握的隐性知识,若想将其转移给学生,需要会计专业教师能够将其有效外化,这就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决定性指标。

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必由之路。一方面,会计专业知识不再局限于基础理论知识,一些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经常参与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不断充电,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让教师掌握足够的互联网知识和信息技术,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今后的专业教学之中,有效促进专业教学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根据教师队伍自身情况,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将一些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主动请进来作为外聘教师或者专家顾问,为校内教师队伍进行讲座培训,不断更新团队教师的先进理念。或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深入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更前沿的会计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岗位要求,有效推动企业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双向互动。比如,通过会计专业教师对外提供咨询服务、社会培训、引入自办代理记账项目进入校园等方式,全面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9]。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冲击是巨大的,知识转移的速度更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加多元。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就促使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转移模式需要进行不断转变,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10]。

首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出现更多地是依靠企业的研发,绝大多数的隐性知识存在于企业之中。所以会计专业的知识转移更多地也是依托于企业,与企业共建会计模拟实训室,“订单培养”,聘请企业教师参与以赛代训,使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会计知识加以内化。

其次,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知识转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处于知识转移的上游,所以要先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然后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可以委派教师前往企业任职,或者聘请企业高技术人才进校给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也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将培训技能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加以运用,促进教师整体团队质量的提升。这样才能使知识的上游和下游完成衔接,形成知识转移的闭环,达到人才培养的最优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