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

时间:2024-06-19

黄 玲,王洪艳,郝志莉

(1.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2.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汽车维修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汽车维修企业需要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快速与岗位对接,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随着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等因素,从事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明显出现短缺。为了适用社会的高科技发展,培养社会用得上的高级技术人才,各高职院校都加大校企合作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之路[1-2]。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一种有效、创新性的培养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产学研合作,走内涵发展道路,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行业企业创新发展服务。”[3-4]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方向。为全面落实国家文件精神,我国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条件,不断学习创新,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如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新加坡“双轨制”等,不断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资源支撑。目前,在全球制造业革命性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不仅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行动指南,也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要想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自主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企业不断整合资源,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校企共建专业,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学校实现“产、学、研”相统一,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使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衔接,加快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发展的竞争力[3-5]。

二、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在以往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产业与教育的深入融合,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汽车专业)自1998年创办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为全国汽车行业培养了千余名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汽车专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挑战。我院汽车专业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培养社会上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地服务抚顺地方经济发展。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我院汽车专业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学院与企业共同成立专业教学改革团队,编写了专业诊改方案、课程标准诊改方案、项目教学改革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在实践中进行了“工学交替”“小班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订单培养”等多种教学改革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为教学服务,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通过搭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平台,为专业构建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6]。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汽车专业坚持“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一条主线,两证融通,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相融通,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评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创新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应企业需求,有效实现教产对接,使教学对接生产、教师对接师傅,真正做到校企一体化,共同发展[7]。

(二)共同开发课程体系

企业用人需求是高职培养人才的主要参考点,高职课程体系的制定要符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注重人才对社会岗位的职业定向性。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主要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化处理,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核心理实一体化课程。依托地方汽车维修行业,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创新教学内容,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法,设置一体化课程,开发一体化教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模块确定”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将企业文化特色融入到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中,以达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8-9]。

(三)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深度合作,学院要与企业利益共享,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汽车专业结合现有设备资源,聘请企业专家共同设计规划,按照汽车维修企业生产环境标准建设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科研、学生实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实训基地,实现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前提,在真实的职业工厂环境中实施教学内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我院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运行机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定期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开展,培养学生对新车型、新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高现代汽车诊断维修能力。通过校企共同协作育人,学生很快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也为企业自身储备了大量的技术人才[1,5]。

(四)共建师资队伍

我院汽车专业按照“能工巧匠进课堂、专任教师下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重点打造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两支队伍。汽车专业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校内专任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学院广泛搭建技术平台,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学习。汽车专业教师到企业任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企业实际生产任务,既参加了实践锻炼,提高专业能力,又参与了企业技术攻关。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成功打造了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5,9]。

四、存在问题

(一)校企实现共赢比较困难

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还不够完善,在学校追求社会效益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上难以达成共识,多数企业处于被动参与,并不是积极主动地转变为办学主体,经常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一要投入资金设备,二要选派技术人员到校指导实践教学,还要安排学生实习实训,这些都将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而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目的是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缩短毕业生适应企业生产过程的时间,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双方目标不同,合作中容易引发矛盾。比如企业提供实习工种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学生得到锻炼的实效性不强,使学生对实习产生异议,会形成“被当成廉价劳动力”的心理。学校也会以为企业没按照约定条件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这些问题沟通、协调处理不好,就容易出现“校、企、学生”三方都不满意的局面[4,7]。

(二)缺少政策性制度保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企业与学校乃至政府部门的紧密合作,政策是产教融合能否顺利实行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明确高职院校应与企业深度合作,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发展情况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政策性激励制度。然而,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分属于不同的上级管理部门,各有自己的运行体制,相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缺乏制度层面的政策法规,在激励机制、管理机制方面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实施细则,制约了校企合作步伐的推进[4]。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由于受办学条件、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与地方支柱产业的需求很难达到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倾向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普遍性,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但与企业具体岗位的实操性还存在一定差距,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发展实践脱节,培养体系缺乏开放性[4,6]。

五、发展建议

(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大力推行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提升学院办学竞争力的关键。要摒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弊端,本着“依托企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为企业”的原则,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变革人才培养策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构建“制造业+”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对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10]。

(二)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找准自己在地方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定位,改善办学条件,创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找准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利用学校有力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培训学习、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各项服务,营造良好校企合作环境,提升企业参加合作的吸引力。

(三)打造互利共赢的融合平台,建立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

校企深度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的合作机制,互利共赢是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前提。校企双方要坚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寻找双方合作主体利益平衡点。构建校企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政府是关键。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通过法规文件等明确引导、支持和鼓励高职院校、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明确校企合作中的权责问题,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逐步建立起一套能主动适应、自我调节的校企合作动力办学机制,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以实现校企共同发展[9-10]。

总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探索适合汽车专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汽车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汽车专业将继续加强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全面配合企业供给侧改革,共创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学生中打造、培养、传承工匠精神,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