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匠精神引领辽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时间:2024-06-19

孙雪菲,韩 旭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08)

辽宁,作为昔日共和国的长子,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尤其是重工业领域曾在新中国建国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曾辉煌一时。现如今,由于传统重工业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经济体制转型等原因,这位共和国长子没能一直延续辉煌,那么作为后人的我们,如何使得辽宁实现经济新一轮全面振兴,重建辉煌,是每位辽宁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振兴辽宁,具备大量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基础,也是支撑。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应当从以就业为导向基础上提升到学习工匠之道、培养出工匠型人才转变,此为任重而道远[1]。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准确把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辽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大省,虽然高等职业院校众多,专业门类齐全,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一直都存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现代科技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其次是传统产业人才供给严重过剩;第三是现代服务产业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所以高等职业院校需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出发,从行业企业的需求出发,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高等职业院校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服务的必要准备[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一是要精准定位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类型;二是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所处地区的产业结构,适时地增减专业,设置与地区发展主导行业相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高的专业,撤减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的专业。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就会有强有力的劳动力资源,行业企业的发展才会有保证,才会破解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3]。

(二)全面理解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特征与实质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技能。这种精神表现为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和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将质量和声誉视为生命,用行动诠释“爱岗、敬业、奉献、钻研。“工匠精神”体现在每个劳动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近乎于狂热的执着,对产品质量的一种近乎于完美的苛求,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不放松的较真、钻研的态度。工匠精神”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质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工匠精神”虽然是对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的要求,但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应是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有一只脚踏入了职场,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他们的技能和素质必须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行业企业的需求。职业院校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技能的传授,一手抓“工匠精神”的培育。熟练的技能和“工匠精神”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的要求,犹如鸟之双翼、人之双臂,不能有任何的偏废。

二、精准定位行业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以创新驱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精准定位行业企业发展要求来培养人才

首先,大力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其次,高等职业院校要熟悉行业企业的发展,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主动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去调整专业结构,达到人才供给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供需平衡。适应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打造开放、互利、共赢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供需关系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高等职业院校要推动教育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探索为行业企业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4]。

(二)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行业企业社会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应该是“开放的、优质的、共享的”资源。这是加速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非全日制成人教育,还是职工岗前培训、农村社区技能培训都需要有可视性强、使用便捷的教学资源。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一是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发展的趋势。二是优质化特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必须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得起实践考验的优质资源。三是共享性特点。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让学习者通过网上教学平台APP等渠道分享教学资源。

(三)优化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优化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加快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问题。师资队伍的素质在根本上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建设一支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业务素质过硬、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师德师风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管理人才队伍。这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要突破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确立新型的、复合型、实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二是要坚持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即以专职教师为人才培养的主力,以兼职教师为必要的辅助力量。三是要坚持以“突出重点建设,带动全面建设”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要以教学、科研、管理三支人才队伍为建设重点带动全面建设,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的能力,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要放在“补短板”上

(一)按新时期新常态的要求确立新的发展目标

随着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日趋激烈,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智能化、集约化、互联网化是未来发展方向,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将其人才培养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等有利条件,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职教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进行企业冠名班、“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培养模式来推动人才培养的创新。集中力量打造新兴特色专业,高等职业院校要把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放在第一位。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独有的办学优势,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的项目支持,不断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二)以技能大赛为抓手,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

2017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代表团以15块金牌的成绩位列金牌榜首位,创造了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让世界看到了新时代中国工匠的风采,也是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其中辽宁工程职业学院作为辽宁省唯一一家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国家队的集训主基地,培养出了工业控制项目的世界冠军选手袁强,实现了辽宁省在世界技能大赛中金牌零的突破。这与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教育理念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是分不开的。”为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校高度重视各项专业技能竞赛,将专业技能竞赛作为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学生可以通过技能大赛了解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打好就业的提前量,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参加各项技能大赛也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教师在指导学生备战技能大赛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机会。通过以赛助学、以赛代练、重实践、强能力,不断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模式。

应借鉴世界技能大赛项目培训选手的成功经验,引领高等职业院校对接世赛项目技术标准来开设的课程和设计课程的相关技术标准,以技能大赛的理念和技术标准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院校院校教师的技能素质;要以技能大赛项目比赛模块为引领,对学生进行技能水平的提升训练,实现学生实际生活或工作技能水平的真正提升。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将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通过技能大赛,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做到学用结合、专业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之路[5]。

(三)聘请劳模和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劳模和一线技术骨干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新时代辽宁老工业基地“大国工匠”的代表,他们用精湛的技术、默默无闻的付出为辽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奉献精神。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与行业企业发展脱节、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很多东西需要进一步更新,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解决上述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发展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重视劳模和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对于其人才培养的特殊作用,聘请劳模和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通过建立大师工作站,返聘离退休劳模和生产一线技术骨干来校任教,邀请来校开展定期讲座、培训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技能和经验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工匠精神”,这样才可以在实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同时,切实保证教学“产品”适应本土发展[6]。

(四)积极服务社会,深入农村社区开展技能培训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提升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质,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服务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在全社会弘扬崇尚技能、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风气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依托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承担农村和社区的技能培训任务[2]。高等职业院校要围绕农村和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拓展和丰富技能培训内容。高等职业院校要设立专门的社会培训部门,通过“送技术下乡”“技能培训进社区”等形式,重点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失业待业人员、退役士兵、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技能培训服务[7]。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深入农村和社区的力度。对于有意愿、有能力接受学历教育的农村和社区居民,高等职业院校应为其提供相应的非全日制成人教育,圆没有机会上大学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大学梦,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创新技能培训的形式,让每位需要学习技能的人都能学到一技之长,通过技能培训解决农村和社区居民中长期普遍存在的学历低、就业创业能力差、技能水平低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覆盖市、县、乡的三级社会技能培训机构,加快完善以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部门为龙头,以社区课堂和乡科技站为骨干,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技能培训体系。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要以农村、技能培训为载体,建立各种技能社团,激发广大农民、社区居民学习技能的主动性,激发城乡社区职业教育的活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行业企业的需求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课程的设置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高等职业教育又助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出大量的劳动力资源[8]。高等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所以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有着“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面对东北及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紧迫形势,从辽宁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的需求来看,辽宁省作为高职教育大省,必须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培养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