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时间:2024-06-19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苏坤

(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村改居”社区的出现给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养老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对传统养老模式带来了严重冲击,社区照顾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应运而生。要完善老年人社区照顾须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加强社区老年服务的系统管理;第二,转变服务观念,加强对老年人的支持力度;第三,建立“社工+义工”联动机制,建设专业志愿者队伍。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社区照顾

中图分类号:C939

作者简介:苏坤(1987—),女,内蒙古海拉尔人,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研究。

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1.005

“村改居”社区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是指城市化进程中,体制上由农村村落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管理模式由村委员会向社区居民委员会过渡,身份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社区形式。“村改居”使村民的居住方式、经济收入和养老都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严重冲击。国务院在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由此可见,政府正逐渐重视以社区为依托和社会力量的重要性,并开始强调对于养老服务中的专业性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助人科学,在社区照顾领域中必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昆明市G社区为例,探索了社会工作在“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社区照顾中的运用。

一、G社区老年人的养老及社区服务现状

(一)G社区概况

昆明市官渡区G社区位于昆明主城东南,滇池东岸,近临官渡区区政府,石虎关立交桥旁,是古滇文明的重要发祥地。G社区辖区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下设有和甸营村、香条前村、香条后村、关上村、关坡村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3780人,其中常住人口3780人,外来人口约为20000多人,呈现出人口密度高、异质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G社区辖区范围内共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812人,男364人,女448人。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采集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便于量化,利于对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社区适应、存在问题和需求等进行统计分析。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社区认同感、社区养老服务及社区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内容,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社区的40位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样本。考虑到老年人的年龄及文化程度偏低,问卷大部分由笔者向调查对象访问,并由笔者填写。

表1 调查样本构成情况(单位:人)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问卷的回收率100%,回收后使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实际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见表1。

(三)G社区老年人的养老及社区服务现状

1.G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分析

(1)赡养情况。40位调查对象中全部都有儿女,其中30%的老人与儿女同住,50%的老人独居,17.5%的老人丧偶独居。调查中,大多数老人都表示,儿女经常探望,并且对子女的孝顺程度,40%的老年人认为非常满意,19人认为很满意,4人觉得一般,1人对儿女的孝顺程度非常不满意。

(2)情感支持情况。除7位丧偶老人外,33位调查对象中,大部分老人(27人)对夫妻生活和谐满意程度选择很满意,5人感到一般,4人非常满意,也有4人选择不满。在40位调查对象中,大部分老人都喜欢和朋友交往,通常以散步遛弯、晒太阳和互相到各家串门等方式交流。

(3)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调查发现,G社区老年人文化水平以小学文化最多,占48%,没上过学的占38%,中学以上占12%,大学及以上占2%。在收入方面,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居多,占87.5%。从收入来源看,以养老保险为收入来源的占75%,其次是退休金占12.5%,然后是出租房屋租金占5%,拆迁得来的补偿款2.5%和5%的其他来源。由此可见,尽管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对于养老保险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日渐提高,开始注重通过自行购买保险,增强为自己养老的意识。

2.老年人的社区认同感分析

调查显示,G社区老年人对于社区转型的认识度仍不清晰。认为目前社区仍是农村社区的老年人高达40%,意识到社区已是“村改居”(农村转城市的转型社区)的老人占37.5%,认为社区是城市社区的占22.5%。对于社区的总体满意程度,在很满意和一般之间,均各占42.5%,也有15%的老人认为不满意。对于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感觉一般的占45%,感觉很满意的占40%,不了解的占7.5%,对社区服务感到不满意占7.5%。

3.失地对老年人心理带来的影响

对社区村改居的看法方面,90%的老人认为社区重建后生活条件变好了,5%的老年人认为没有什么变化,5%的老年人认为重建前好。对“村改居”后生活变化方面,30%的老年人认为没有土地种植农作物很不习惯,也少了一部分的经济来源,27.5%的老年人认为住不惯楼房,20%的老年人感到空虚和孤独,12.5%的老年人认为以往的邻里结构被打破,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在对生活条件方面,50%老年人认为一般,27.5%认为很满意,10%认为非常满意,而对生活条件感到不满意的占12.5%。因此可以看出,“村改居”对老年人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4.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分析

47.5%的老年人非常喜欢并希望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人活动,17%的人表示很喜欢参加,12.5%的人表示态度一般,22.5%的人不喜欢也没有兴趣参与。55%占多半数的老年人希望多开展一些健身娱乐类的服务活动,18%的老年人希望开展医疗保健类的服务宣传活动,15%的老人希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0%希望有经济帮扶服务。可见,社区老人对社区活动有较高需求,同时也反映出社区老年人对存在价值感和社会参与的追求。

二、G社区老年人社区照顾的社会工作介入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根据G社区老年人的分析来看,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社区服务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就目前我国存在的养老压力大、难题多等问题看,社会工作在减轻养老压力上起到了很大帮助作用。社区、政府及社会对于社区内老年照顾的责任分担,减轻了子女,尤其双独子女的养老压力。从社区照顾的以人为本特点看,服务的去机构化,避免了机构服务的模式化、封闭、结构式的形式,充分尊重了老人的自主选择权,不强迫老人接受既定的服务和安排,提供了一个开放、有弹性,因人而异的服务,且具有长期持续性、非正式的社区内的照顾模式。从养老模式的趋势上看,目前我国正加大对社区的重视力度,并且在目前面临的严重养老问题上,逐步认识到社区的有力作用,而社会工作是促进社区照顾发挥功能的重要手段。

(二)G社区照顾的社会工作实务

1.社区活动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地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成员的潜能[1]。在社区运用社区工作动员老年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行宣传教育和社区资源调动等活动的开展,最终达到自助组的建立。

(1)社区教育。以海报、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为期三周的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关爱身边的老年人》、《社区养老》、《什么是社区照顾》等内容,普及养老知识。开展“关爱老年人”系列讲座,讲授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增加社区老人对自身心理状态的了解,增进社区居民对老年人的认识和理解,在社区内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2)敬老节汇演活动。社区每逢敬老节一贯保持着中老年汇演活动的传统。经过调查,参与活动的多为50岁左右中年人,因汇演活动不仅为了活动而积极参与,也为了演出效果,所以参与者多为60岁以下中老年人。而60岁以上老年人同样有健身的强烈需求,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敬老节前一个月时间,以优势视角挖掘老年人的潜力,积极动员了60岁以上符合条件且有爱好和需求的老年人组成舞蹈队,并与社区居委会协商,申请居委会活动室作为排练场所,固定时间进行彩排。通过舞蹈队的组建,帮助社区老年人提升自我存在感和成就感,充实了空闲生活。

(3)社区资源整合。社会工作者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一是积极与社区居委会进行沟通,制定社区老年人名单;积极参与社区会议,反映老年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二是为老年人争取活动场所。三是协同社区招募社区志愿者,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

2.小组活动

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2]。在社区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团体活动,发掘老年人群体的共同爱好、特长和需求,促进老年人群体间的互动沟通、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目标的有效实现。社会工作者以“建立心灵自助小组”为主题开展四次小组活动,旨在创造一个开放互动的活动氛围,促进社区老年人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在社区内形成有效的互助服务系统,提升老年人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次小组活动以“夕阳红,动起来”为主题,社会工作者向前来参与活动的老年人介绍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和组员一同订立小组契约,并引导组员相互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次小组活动以“敞开心扉”为主题,社会工作者在活动中设计了互动游戏、交流讨论等环节,旨在老人们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学会清楚的表达自己,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故事,由此培养社区老年人的集体归属感,建立情感支持网络。第三次小组活动以“动手动脑”为主题,社会工作者通过邀请老人们一起参与智力拼图、猜灯谜等游戏,促进老年人学会互助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第四次小组活动以“一个社区一个家”为主题,社会工作者引导老人们一起回顾前几次活动内容,并鼓励老人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晚年生活。

三、完善社区老年人社区照顾的对策

(一)加强社区老年服务的系统管理

针对社区的养老服务,社区要在老年工作上加大服务的系统性,细化工作任务,从不同层面不同服务需要上划分工作性质和职责。首先,要加强对老年人关爱的主观意识和关爱宣传力度,提高服务的耐心程度、专业性和服务的有效性。其次,要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要主动建立社区照顾网络和组织老年人建立自主组织,并做好社区危机处理等管理。再次,要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努力提升社区志愿服务水平。最后,要加强制度层面上的推动,有效整合正式和非正式资源,以此两方面的推动和发展才可使社区老年服务步入专业化道路。

(二)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支持力度

(三)建立“社工+义工”联动机制

我国社会工作近些年虽然快速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仍然缺乏,因此志愿者队伍则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工作一起成为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缓解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但志愿服务具有临时性、随意性等特点,且服务质量不高,因此很难真正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因此,加强专业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志愿者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提高其服务质量,对解决我国“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养老问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所谓“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带领,义工辅助,社工带动义工的服务方式。社工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助人者,针对个人及社会问题可提供系统有效的工作方法,而义工则可以承担大量非专业性的工作,为社工的服务提供人力支撑[3]。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社区照顾服务过程中,“社工+义工”的服务方式同样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对义工进行专业培训,传授其专业服务理念与服务技巧,增强其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并在服务活动中对义工进行专业性指点,提高义工的服务技能,提高服务品质;义工则可以充当社工的后备军,为社工提供人力支持,保证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沂靖.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春莲.社工义工联动对社区邻里互助的介入——以深圳沙嘴城中村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赵荣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