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周 沫
(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由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写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二次修订本,1985)在第六点说明中指出:“英语姓名中后缀部分是比较有规律的。为使在汉译中求得比较一致的用字,本手册最后附有常用后缀汉译对照表,供读者自译时参考。”其实,不仅英语姓名中后缀部分音译是有规律的,而且整个音译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2007)的附录五中的《英汉译音表》,到杨锡彭所著的《汉语外来词研究》(2007)中的附录《英美姓名音译汉化示例分析》可见一斑。笔者将音译规律概括为三个:增音、减音和通音。
所谓增音,顾名思义,是指在英汉音译时,增加音素,具体地说,是增加元音和增加辅音。
汉字是单音节文字,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声母一般由辅音构成,韵母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根据《英汉音译表》(陆国孙,2007),国际音标[b],汉字音译为“布”;[p]汉字音译为“普”;[d]汉字音译为“德”;[t]汉字音译为“特”;[g]汉字音译为“格”;[k]汉字音译为“克”;[v]汉字音译为“弗(夫)”;[f]汉字音译为“弗(夫)”;[z]汉字音译为“兹”;[s]汉字音译为“斯”;[ʃ]汉字音译为“什”;[d]汉字音译为“吉”;[tʃ]汉字音译为“奇”;[/]汉字音译为“思”;[h]汉字音译为“赫”;[m]汉字音译为“姆”;[w]汉字音译为“伍”。如果我们把这些音进行归类,我们就会发现其规律如下:
第一类,唇音。不管是双唇音,还是唇齿音,后面增加元音[u]。如:在国际音标[b]汉字音译时,先把它对应为声母b(属辅音),再增加韵母u(属元音),这样就译为“布”了。类似的还有,[p]、[m]、[w]、[v]、[f]在汉字音译时,先把它们对应为声母(属辅音)p、m、w、v、f,再增加韵母u,分别译为“普”、“姆”、“伍”、“弗(夫)”和“弗(夫)”。
第二类,爆破音。除了前面提到的双唇爆破音[b]和[p]外,另外四个爆破音要增加韵母即元音e。如:在国际音标[d]汉字音译时,先把它对应为声母d(属辅音),再增加韵母e(属元音),这样就译为“德”了。类似的还有,[t]、[g]、[k]在汉字音译时,先把它们对应为声母t、g、k,再增加韵母e,分别译为“特”、“格”和“克”。
第三类,摩擦音和破擦音。除了前面提到的唇齿摩擦音[f]和[v]以外,其它摩擦音和破擦音后面增加韵母(属元音)i。如:在国际音标[z]汉字音译时,先把它对应为声母(属辅音)z,再增加韵母(属元音)i,这样就译为“兹”了。类似的还有,[s]、[ʃ]、[d]、[]、[/]在汉字音译时,先把它们对应为声母(属辅音)s、sh、j、q和s,再要增加韵母i,分别译为“斯”、“什”、“吉”、“奇”和“思”。
第四类,喉音。在国际音标[h]汉字音译时,先把它对应为声母h,再增加韵母(属元音)e,这样就译为“赫”。
音译中增加辅音,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一音两用”,另一是“汉读法”。
1.一音两用
一音两用是指音译时改变原词的音节界限,把其中的辅音两用,即把这个辅音作为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又作为后一段音开头的声母[1]206。如:Anita[ni:t],[]为词首的弱读音节,并不与其后的[n]相拼。音译时,要改变原词音节界限,具体地说,把其中的[n]一音两用,即用[]与其后的[n]相拼为[n],音译为“安”,再用[n]与其后的[i:]相拼,组合成音节[ni:],音译为“妮”,再加上最后一个音节[t],音译为“塔”,这样整个Anita[ni:t]音译为“安妮塔”。类似的还有Amman[mɑ:n],Penny[peni]等。在Amman中的[m]一音两用,即用[]与其后的[m]相拼为[m],音译为“安”,再用[m]与其后的[ɑ:n]相拼,组合成音节[mɑ:n],音译为“曼”,这样音译为“安曼”;在Penny中的[n]一音两用,即用[pe]与其后的[n]相拼为[pen],音译为“彭”,再用[n]与其后的[i]相拼,组合成音节[ni],音译为“妮”,这样音译为“彭妮”。
2.汉读法
所谓“汉读法”是指“把外文字母改换为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读,并转化为汉语的音节形式,尤其是结合外语词音节的切分和汉语译名的音节表达,而不管外文字母在原文里是否独立记录了语音,也不管外文字母在原文里读什么音”[1]199。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汉读法中主要增加这两个辅音,它们是[k]和[x]。
(1)增加辅音[k]
增加辅音[k],是指在原词中字母g没有单独发音。在音译时,先将原词切分,再改换为汉语读音,即:将其中没有单独发音的字母g变成了汉语的声母g,这样也就增加了声母g即辅音[k]。例如:Langland,读作[llnd],其中的字母g没有单独发音。音译时,先将Langland切分为Lan/g/land三部分,再改换为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且将其中没有单独发音的字母g汉读成汉语的声母g即辅音[k],也就是增加了[k]这个音,这样就把Langland音译为“兰格兰”。类似的例子还有Singer [si],先切分为Sin/ger,且将其中没有单独发音的字母g变成了汉语的声母,这样音译为“辛格”。
(2)增加辅音[x]
增加辅音[x],是指在原词中字母h没有发音。在音译时,先将原词切分,再改换为汉语读音,即:将其中没有发音的字母h变成了汉语的声母h即辅音[x],这样也就增加了辅音[x]。例如:“伯明翰”,其英文为Birmingham,读作[b:mim],其中的字母h是不发音的。音译时,先将Birmingham切分为Bir/ming/ham三部分,再改换为汉语的读音,且将其中不发音的字母h变成了汉语的声母h即辅音[x],并与其后的am拼合,根据鼻音相通的原则,即m通n(下文有详细阐述),汉化为han,音译为“翰”。类似的例子还有,John [dn]和Buckingham [bkim] 先将它们切分为Jo/hn 和Bu/cking/ham,且将其中不发音的字母h变成了汉语的声母h,这样就将它们分别音译为“约翰”和“白金汉”。
所谓减音,顾名思义,是指在英汉音译时,“减少某些不明显的音,目的是使音译名词不至于过长”[2]。减音可分为减少元音和减少辅音。
减少辅音可分为减少词中辅音和减少词尾辅音。
1.减少词中辅音
减少词中辅音,一般说来,有三个辅音在一起,把那个不明显的音减去。如:在音译Eastman [i:stmn]时,就把其中的[t]减去不译,故将其音译为“伊士曼”。类似的还有,在音译Westcott[westkt]、Montgomery[mntgmri]和Shakespeare[ʃeikspi]时,减去其中的[t]和[k],分别音译为:“韦斯科特”、“蒙哥马利”和“莎士比亚”。当然也有两个辅音在一起,把不明显的音省不译,如:Alexander [ligzɑ:nd],减去其中的[g],故音译为“亚历山大”。
2.减少词尾辅音
通音是指不同的音相通,音译为同一个音。通音包括长短元音相通、单双元音相通、轻浊辅音相通、鼻音相通和流音相通。
长短元音相通,顾名思义,是指在音译时,长元音与短元音可译为同一音。它包括[i:]与[i]相通、[:]与[]相通、[:]与[]相通和[u:]与[u]相通。
1.[i:]与[i]相通
[i:]与[i]相通,是指把元音[i:]和[i]音译为i。如:在音译Leakey[li:ki]和Libby[libi]时,前者译为“利基”,后者译为“利比”。如果[i:]与[i]出现在词首都汉化为i,这样,Eaton[i:tn]译为“伊顿”,Ickes [ikis]音译为“伊克斯”。
4.[u:]与[u]相通
[u:]与[u]相通,是指把元音[u:]和[u]音译为u。如:在音译Bruce[bru:s]和Brooks[bruks]时,它们分别译为“布鲁斯”和“布鲁克斯”。
所谓单双元音相通,是指在音译时,单元音和双元音可译为同一音。它包括[e]与[ei]相通和[]与[u]相通。
1.[e]与[ei]相通
[e]与[ei]相通,是指把元音[ei]和[e]音译为ai和ei。如:在音译Keller[kel]和Kate[keit]时,它们被译为“凯勒”和“凯特”。 类似的还有,Felton[feltn]和Faith[fei]分别音译为“费尔顿”和“费思”;Peg[peg]和Page[peid]分别音译为“佩格”和“佩奇”。
所谓轻浊辅音相通,是指在音译时,轻辅音和浊辅音可译为同一音。它包括[p]与[b]相通、[f]与[v] 相通、[t]与[d]相通和[k]与[g]相通。
1.[p]与[b]相通
[p]与[b]相通,一方面是指把[p]和[b]音译为p,例如:在音译Payne[pein]与Bacon[beikn]时,它们分别译为“佩恩”和“培根”;另一方面是指把[p]和[b]音译为b,例如:在音译Paul [p:l]与Boris[bris]时,它们分别译为“保罗”和“鲍里斯”。
2.[f]与[v]相通
[f]与[v]相通,由于汉语拼音中没有[v]这个音,这样,[v]一般情况译为f,例如:Frank[frk]和Virginia[vdinj]分别译为“弗兰克”和“弗吉尼亚”;Fanny[fni]和 Vanbrugh[vnbr] 分别译为“范妮”和“范布勒”。
3.[t]与[d]相通
[t]与[d]相通,一方面是指把[t]和[d]音译为t,例如:把Teller[tel]音译为“特勒”,把Delaware[delwɛ]音译为“特拉华”; 另一方面是指把[t]和[d]音译为d,例如:Truman[tru:mn]音译为“杜鲁门”,Dewey[dju:i]音译为“杜威”。
4.[k]与[g]相通
[k]与[g]相通,既指[k]和[g]可以音译为g,又指[k]和[g]可以音译为k。前者如:Columbus[klmbs]音译为“哥伦布”,Greenland[gri:nlnd]音译为“格林兰”;后者如:Blog[blg]译为“博客”,Hacker[hk]译为“黑客”。此外,[k]与[g]都通译为汉音j,如:California[klif:nj]译为“加利福尼亚”,Edgar[edg]译为“埃德加”。
所谓鼻音相通,是指在音译时,三个不同的鼻音之间相通可以互译,具体地说:[m]与[n]相通、[m]与[]相通和[n]与[]相通。
1.[m]与[n]相通
[m]与[n]相通,只指[m]可以音译为[n],例如:上文的Birmingham音译为“伯明翰”, Olympic[limpik]音译为“奥林匹克”、 Dram[drm]音译为“打兰”。
流音相通是指两个流音[r]和[l]在音译时相通,具体地说,是[r]音译为[l]。如:Randy[rndi]音译为“兰迪”,Henry[henri]音译为“亨利”,Brown[braun] 音译为“布朗”。
音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其规律远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挖掘、去发现。俗话说:“凡事都有例外”,同样,这些音译规律也有例外,从这个意思是说,这些规律只是为音译提供一些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参考文献】
[1] 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